郝婷婷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理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現實中落實得卻不怎么樣,其中“自主學習”就出現了一些誤區,學生避重就輕,選擇一些不怎么費心費力的內容學習,這就違背了自主學習的初衷,沒有讓學生在主體地位獲得尊重的基礎上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難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提升自主學習的水平。
一篇課文的教學主問題,可以是學生自己思考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綜合學生的提問形成的,還可以是教師直接設定的。主問題的提出,可以解決閱讀教學碎片化、淺層次化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指向關涉全文核心的學習重點上,無論是關于閱讀方面的語文要素還是關于表達方面的語文要素,都是編者意圖的集中體現。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學情,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點和需要點,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發力,聚焦語文要素學習重難點,引導學生將自己學習中的疑惑凝結成能夠引領全文學習的主要問題,反過來驅動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如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時,課文是安徒生的童話,主要寫了豆莢里的五粒豆在成熟之后每個豆朝著理想的方向選擇生活,最后的一粒豆落在頂樓窗子下面的舊板子上的裂縫里,長出了豌豆苗;住在頂樓里一個生病的小女孩在豌豆苗的陪同下,病漸漸好了起來。很顯然,故事的內容分成了前后兩個看似聯系不怎么緊密的部分;學生讀了之后,紛紛提出問題:“豌豆苗的成長與小女孩的病漸漸好起來之間有什么關系嗎?”教師以此為主問題,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研讀相關內容、查閱資料等方式嘗試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最后,學生在最后一粒豌豆的生活主張、小女孩的生活環境與安徒生的童年生活之間找到了聯系,進而讀懂了安徒生在童話中的美好愿望。
互動協作是指在學生之間結成一種學習共同體,共同體之間圍繞閱讀內容開展自主學習、互相促進,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共同體成員,可以互為“小老師”,一方面提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疑惑,獲得其他成員的幫助;另一方面在展示、分享自己的學習所得時盡力為其他成員提供一種借鑒。這樣的互動協作體現的不僅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自主學習,而且會促進彼此的深入學習,在一種互相比拼中形成良性的競爭。
如教學《竹節人》一課時,如果是教師給學生講竹節人的制作方法、具體玩法等,學生可能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學生結成學習共同體,互相之間進行分工協作:會做竹節人玩具的按照課文所說的方案進行竹節人制作,會玩竹節人游戲的給大家介紹具體的游戲規則,并教會其他成員玩竹節人游戲,進行比賽。這樣一來,學生在組成學習共同體后自主學習相關內容以完成角色所承擔的任務,制作竹節人玩具的,介紹竹節人具體玩法的,各盡所能。
課堂上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成果的環節是交流展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交流展示可以將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中的收獲由思維的隱性狀態變成顯性狀態。學生作為課堂上的學習個體,當他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自主學習之后,在同伴之間說出自己的自主學習結果時,通常會有兩種情形:一是自己自主學習的收獲對其他人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會促使其他人進行進一步自主學習;二是自己的自主學習結果存在欠缺,需要吸收和借鑒其他人的做法,從而進一步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如教學《松鼠》一課時,課文是以文藝筆法介紹松鼠的特點的。有一個學生在自主閱讀后,覺得課文中寫松鼠的內容東一句西一句,不容易抓住松鼠的特點進行理解,看上去介紹的內容不具有條理性。在交流展示中,該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后,聽到了其他同伴的交流:通過提煉關鍵詞來理解每個部分的內容,就能夠看清楚作者在介紹松鼠特點時的獨具匠心——第1自然段介紹松鼠的外形討人喜歡,第2、3自然段是將松鼠與山鼠進行比較,第4自然段介紹松鼠搭窩,第5自然段介紹松鼠生育小松鼠。于是,該學生按照提煉關鍵詞的方法再度進行自主學習,便讀懂了課文在表達上有別于普通說明文的特點。
總之,教師要重視在課堂教學的多個環節中自然滲透自主學習要求,不僅做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者和引路人,而且要做思維方法的促進者與學習活動的推動者,這樣才能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