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星彤
對話描寫是寫人習作中經常運用的表達方法,但學生習作中的對話描寫存在很多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對話描寫的技巧,適當地運用到習作中去,有效發揮對話描寫在表達上的作用,使學生的習作因對話描寫的適時加入而變得有真情實感。
當習作中出現人物時,人物肯定會活動,“活動既可以是動作,也可以是對話”,這樣的人物才有活生生的感覺。習作中的人物活動都是圍繞一定的目的開展的,動作、語言也需要圍繞目的來表達。換言之,人物說話是在有必要說的時候才安排,不是說生活中人物所說的話都需要寫進文章中,而是能夠突出文章表達目的的話才重點寫出來。值得注意的還有,人物說什么樣的話和在什么情況下說話也很重要。要想避免人物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就需要讓人物開口說的話是指向解決問題的,也是其他人不會這樣說的。
如習作例文《小木船》中的人物活動很多,但對話總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對話是小木船摔壞后,“我”辯解說“我不是故意的”,而陳明很生氣地要求“我”“非賠不可”。因為在課文重點表達對象“小木船”出現重要變化——被摔壞時,如果人物不開口說話,就說明小木船并不怎么重要,人物所說的話也是圍繞小木船的變化來說的,“我”是解釋自己的行為并希望獲得對方原諒,但陳明則不依不饒地要求“我”賠償。這樣的對話能夠起到推動故事發展的目的,所以是人物不得不說的語言。第二次對話是“我”與陳明分別時,陳明送“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時說明了目的并表示了歉意,可“我”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其實是“我”不知道說什么話好,所以用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感動——“緊緊地握住他的手”。對比這兩次對話,我們可以看出人物在活動中只有需要說話時才安排語言表達,而且所說出的話符合人物的個性特點,符合當時的環境。這樣的人物對話才能夠成為一篇文章表達上的亮點。
在具體的對話描寫時,學生還要注意對話表達的不同形式,既要避免單調呆板的“XX說(想)”,又要顯示人物對話形式的表達重點所在,從而使讀者享受表達上的形式美。對話的形式不同主要體現在提示語的位置變化上,常見的形式有: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中間、提示語在后。這三種形式都是課文中經常出現的,學生要在閱讀中仔細體會。
如《小狗學叫》一文中出現了大量的對話描寫,而且包含了對話的多種形式。一是提示語在前的情形:“狗跑啊,跑啊,突然停住了,它聽見一種奇怪的叫聲:‘汪汪,汪汪……”二是提示語在中間的情形:“‘不要緊,小公雞說道,‘第一次能這樣就很不錯了。你再試試,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形式中,提示語后不是用冒號,而是用逗號,而且人物所說的話,重點通常在后半部分。三是提示語在后的情形:“‘我在練習啼叫,現在差不多已經學會了。你聽我叫得多好!”說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來。這樣的對話,意思的重點是對話內容。
讓學生在對話描寫中有所創新顯然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并非人人都可以達到。但是,學生需要學習,尤其是在習作中讓對話描寫的標志“說(想)”等不出現,或者以其他形式出現。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體會、揣摩,看看課文中用哪些具體的狀態、神態、動作、心理等代替了“說”,進而產生在習作中試一試的意識。
這種創新意味的對話描寫,在課文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小島》一文中就有:1.“晚飯后,我們就可以把油布都掀開,讓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隊長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2.同行的秘書著急了:“首長,不是定了趕回艦上吃晚飯的嗎?”3.將軍白了他一眼:“吃什么?戰士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這些對話中沒有出現“說”,以“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作為對話提示語,是以神態代替“說”;以“著急了”為提示語,是用狀態代替“說”;以“白了他一眼”為提示語,是以動作代替“說”。
總之,教師指導學生從課文表達中學習對話描寫的技巧,需要針對學生習作中人物對話描寫存在的問題精心選擇范例,在細致揣摩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