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軼 屠靖斌 鄒詩琦
摘 要:當前廣西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資源稟賦優勢突出,市場需求旺盛,總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也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缺乏內涵、文化旅游產業綜合效益一般等問題。通過分析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扶持、創新發展、培育龍頭企業、數字轉型4個方面的創新對策,實現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民族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創新;廣西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指出文化旅游消費要持續提質擴容,以高質量文化和旅游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2019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促進民營文化旅游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5點舉措解決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對于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大意義。面對全國文化旅游產業整體提質升級的格局,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需緊抓時代脈搏,積極探尋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創新策略,促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整體較強,各區域發展不均衡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1999年開始設立了自治區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截至2018年該專項資金累計安排超過38.4億元。2018—2020年,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自治區旅游發展專項資金5億元。與其他經濟實力相近的省(直轄市、自治區)財政對旅游發展資金的支持對比,廣西財政安排的旅游發展資金在中西部地區大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廣西財政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旅游產業迎來了繁榮發展期。廣西旅游產業在2010—2019年迎來了高速發展期,旅游總消費平均年增長率超過30%,在全國處于前列。 2019年,在大多省份旅游業增勢放緩的背景下,廣西實現旅游總收入達10 241.44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34.4%,同時也成為繼粵、蘇、魯、川、浙之后突破萬億元大關的第六個省份。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產業的高速增長也反應出文化旅游產業的高速增長。
同時還要看到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區域發展不均衡的態勢。2018年,廣西入境旅游的人數和國際外匯收入中,桂林市分別占比48.85%和54.87%,國際外匯收入高達廣西入境旅游一半以上;國內旅游南寧領先,桂林次之,國內旅游總收入占據廣西旅游總收入的35.76%。除此之外,國內旅游柳州市、玉林市和北海市發展相對較好。桂林因資源稟賦優勢突出,山水文化甲天下而帶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南寧和柳州則經濟優勢突出,對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帶動效果也較強[1]。整體來看,廣西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呈現出桂林和南寧一北一南雙心中,柳州、北海和崇左稍有亮點,其余各市則處于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區域發展布局不平衡。
(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優勢突出,但產品開發缺乏價值內涵
廣西以山水旅游資源冠絕全國,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更是稟賦異常。廣西的土地上生活著以壯族為主,瑤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都創造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孕育出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據統計,廣西全區國家級非遺名錄共為52項,其中有民俗類三月三(壯族三月三)、中元節(資源河燈節)等16項,傳統音樂類侗族大歌、多聲部民歌(瑤族蝴蝶歌)等8項,傳統舞蹈類獅舞(田陽壯族獅舞)、銅鼓舞(田林瑤族銅鼓舞)等7項,傳統戲劇類粵劇、桂劇等7項,傳統技藝類壯族織錦技藝、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5項,民間文學類劉三姐歌謠、壯族嘹歌等5項,曲藝類廣西文場、桂林漁鼓2項,傳統美術類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1項,傳統醫藥類壯醫藥(壯醫藥線點灸療法)1項;而全區自治區級非遺名錄則多達762項。除此之外,還有考古遺址類桂林甑皮巖遺址、龍隱巖摩崖石刻等,革命活動紀念地桂平金田村、百色紅七軍軍部等,民族美食類瑤族糯米甜酒、打油茶等。依托于這些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自治區可以將歷史遺跡、文物、傳統藝術的內涵和延展內容加以展現與演繹,滿足旅游者體驗旅游文化深層次內涵的精神需求。近年來,在中央和自治區政府各種旅游專項資金的扶持下,當地的旅游基礎設施和重點旅游項目取得不斷地進展,打造了一批高端“桂字號”的文化旅游產品,諸如大型情景音樂劇《印象·劉三姐》。
與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相比,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則顯得比較單調,在整體上還存在旅游產品供給形式單一、內涵挖掘不足、創新不足等問題[2]。踩高蹺、馬戲、跳竹竿、拋繡球、高空舞獅、融安賽龍舟,這些表演模式在全國隨處可見,而旅游的本質是以獲得愉悅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趨同的模式則會讓游客產生審美疲勞[3];南寧大明山有深遠的駝越文化、濃厚的養生文化,其規劃建設布局及其景觀標識卻無法體現其濃厚的文化氛圍,開發的一些娛樂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文化內涵,無法展現廣西民族文化精髓;各級博物館幾十年如一日,以陳列展示為主,缺乏創新,少有旅游者能夠領略其文化價值內涵;花山巖畫主要開發利用形式是建設運營傳統景區,文化資源轉化成產品開發的方式還較單一,與消費結合的特色創意產品不多,開發的衍生品市場價值和認可度還不高。
(三)綜合效益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不匹配
作為旅游收入年增長率超過30%,全國第六個旅游總消費突破萬億大關的省份,廣西的旅游市場需求十分旺盛,但是旺盛的旅游市場需求卻與綜合效益不相匹配。
旅游綜合效益是指旅游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之和。經濟效益又分為宏觀效益和微觀效益兩部分,宏觀經濟效益是指旅游經濟活動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微觀經濟效益是指各類旅游企業和相關企業在旅游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比較[4]。2017—2019年,廣西旅游業的總消費呈現增長態勢且增長速度較快,旅游總消費增幅超過33%,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幅,對于經濟發展具有引導作用,成為廣西的支柱產業。廣西文化旅游企業主要以小型企業為主,缺乏本土培育的文化旅游企業以及旅游電子商務企業,存在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市場集中度較小等問題。《印象·劉三姐》是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開啟了山水、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但是其運營公司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十多億債務加身,資不抵債,宣告破產。而產生的后果就是文化旅游產業產生的大部分利潤會被抽取到別的省份,只留下小部分利潤維持企業的運轉。最能體現社會效益的就是增加勞動就業機會,2016年各文化機構勞動就業人數14 992人,同比增長6.62%;2017年勞動就業數14 488人,呈現負增長;2018年勞動就業人數15 856人,同比增長9.44%,與廣西旅游產業總收入相比,廣西文化旅游產業的社會效益顯得明顯較低。生態和環境是旅游活動發生的基礎,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既可能保護和改善環境,也可能對環境和資源造成破壞和污染[5]。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各民族文化旅游景點不斷超出所能容納游客活動量的最大值,使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到退化。旅游超負荷的現象不斷發生,旅游目的地居民形成憤怒情緒,從而對旅游的發展采取敵對態度。環境效益低下成為阻礙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開發和經營要朝著正確、有效、既有利于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又有利于旅游文化方向發展,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經營。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旅游空間格局
當前廣西文化旅游政策主要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建設為主,對于區域發展不協調產業政策支持不夠。優化旅游空間發展格局就要不斷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對于文化旅游產業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文化旅游較弱市縣的基礎設施建設。致力各區域間的互通聯動,把分散的文化資源按線路、集群等方式聯系起來,形成整體效應,促進不同區域的優化組合;二是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給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文化旅游相關企業前來入駐;三是加強營銷推廣,要將品牌理念融入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改變國內外的游客只知桂林,不知其他市縣的認知。
(二)創新特色文化資源、賦予文化內涵
廣西文化資源豐富,但是資源并不等同于旅游產品,更不能算是產業。因此,廣西要在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轉換文化資源,形成產品輸出。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審美情趣是有區別的,他們在民族旅游活動中各自憑借自己的審美情趣對異質文化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因此對于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要從橫向特色和縱向創新兩個方向進行,滿足不同旅游者的審美情趣。橫向上是在民族文化旅游的特色上與其他文化旅游做出區別,將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性的旅游資源進行提煉,形成鮮明、唯一、獨特性,使得文化旅游產品能夠直擊人的心靈,以滿足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的審美需求。縱向上則是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設計,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充分整合與創新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積淀、經濟發展水平等內外環境因素,設計理念和文化旅游產品不斷地碰撞融合,深層提升旅游的品質與意義。
(三)打造龍頭文化旅游企業,帶動整體發展
在產業集群中,一些中小企業的創新活躍度、轉型升級能力往往較為薄弱。在我國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道路上,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凸顯。目前不少龍頭企業已經形成主動引領的意識,因此打造龍頭文旅企業可以帶動旅游行業的整體發展。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專門挑選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作為扶植對象,并結合每家企業的特點制定企業成長路線圖,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整合各職能部門,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服務。深化國有文化旅游企業改革,發展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有文化旅游企業。打造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引進文化旅游產業戰略投資者,推動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業共同發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業相互促進、開放多元的發展格局。鼓勵和培育文化旅游創意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掛牌。
(四)數字化轉型升級,抵御旅游脆弱性特點
要利用數字科技的發展來提升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的線上轉化率是旅游企業加強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地和旅游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產品內涵挖掘方面,將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深度融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化全景技術,以其信息量大、視角新穎、交互性強、沉浸感真實等特點來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科技感和文化價值內涵;在數據管控方面,推出數據管控平臺,實現隨時隨地掌控全市文化和旅游客流數據、業態指標、異常感知、聯動預警等;在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方面,利用全數字近景攝影測量,獲得數字等值線圖、崖面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及其復合產品,增強文化旅游資源保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通過數字化轉型,充分順應產業智慧化轉型、“云模式”消費的潮流,積極打通線上供需渠道,以充分應對和滿足當下文旅市場的消費需求。
[1] 覃小華,黃武,徐少癸.廣西邊境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機制與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2021(10):1-6.
[2] 陳紅玲,陳文捷.基于新增長理論的廣西民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4):173-176.
[3] 趙劉.圖像抑或意識:旅游意象的本質直觀[J].旅游科學,2020(2):76-89.
[4] 張洪,方文杰,陶柳延.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國內外旅游經濟效益研究特征與熱點演化分析[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1(4):81-88.
[5] 賀小榮,彭坤杰.生態位理論視角下湖南省城市旅游脆弱性評價[J].經濟地理,2021(4):17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