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勇
【摘要】小學生的同伴、父母及老師在他們的心理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影響和幫助作用,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闡述如何挖掘和充分利用同伴、父母、老師、社工(心理醫生)等多方面的有利資源,形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聯動合力,以有效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合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加上工作生活節奏及競爭的加快,小學生已成為承載著社會和家庭高期望值的對象。他們的心智尚未完全發展成熟,又要面臨著學習壓力、人際關系、親子溝通、甚至家庭變故等困惑和煩惱,如不加以及時的干預教育和引導,就會出現暴躁沖突或抑郁強迫等嚴重的情緒與行為失衡狀態,嚴重者會表現為輕生自殺、離家出走等,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利影響。因此,必須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防范心理問題的出現,幫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然而,以往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極具片面和局限性,僅僅依靠教材課堂以及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難以適應現在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挖掘出更有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有利資源并有效利用,才能達到最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同伴、父母及老師在他們的心理成長過程中無疑起著至關重要影響和幫助作用,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我校通過不斷的探索,充分挖掘同伴、父母、老師、社工(心理醫生)的有利資源,利用“同伴、父母、老師、社工(心理醫生)”等多方面的聯動合力,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同伴同行,友你友我
人際關系是影響小學生身心健康的一大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現。同伴關系作為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人際關系的中的一種重要且日常的關系。首先,在這種平等的關系下,他們有共同的任務,面對同樣的困難,同伴間良好的溝通可以帶給他們安全感和歸屬感。其次,在同伴影響資源下有利于學生個體社會化,形成正確的社會行為和態度,并在合作中學會溝通和交流等技巧,為其日后的社會發展奠定基礎,為其日后適應社會加快速度。
我校充分挖掘積極向上的同伴影響資源,注重讓孩子建立健康向上的同伴關系。如讓學生管理班級,開展班風建設共策劃活動,發現班級學習生活的 “閃耀點”,指出班級學習生活的“不足處”,讓全體學生為營造積極向上向善的集體氛圍相互監督、出謀劃策;開展“一幫一”互助活動,不拋棄、不放棄,積極主動幫助學困生,讓后進生迎頭追趕;開展“小小調解員”活動,對集體生活中出現的小矛盾、小誤會等開展調解,用兒童的處事方式進行化解;培養班級心理委員,一旦發現同學有異樣行為的產生(如情緒變化快、不穩定),及時匯報老師跟進處理,同時也可以通過心理委員的溝通和交流,消除或減少情緒緊張和壓力。可見,同伴同行,友你友我,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可行的舉措。
二、和諧家庭,心健體康
家庭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面向學生,更要面向家庭。
我們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時不難發現:孩子膽小怕事,或易生氣、易發牢騷、稍有不滿就發脾氣多是父母關系不和,多因家庭里家長相互生氣、爭吵、打罵所導致;孩子自卑、任性、性情孤僻、不善交際,多因父母離婚或再婚,家庭親情環境變故所致;孩子抑郁、執拗和性格孤僻,多是父母教育方式粗暴簡單,親子關系緊張形成;孩子任性、固執大多是由于家庭對其過分包容、過分溺愛造成;不僅如此,父母性格對子女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父母性格開朗熱情、認真負責等,其子女耳染目濡地也易形成開朗熱情、認真負責性格傾向。
可見,一個人性格的形成直接受其家庭環境的影響,只有建立良好家庭環境,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為此,我校對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學校集中授課、家教沙龍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孩子身心成長的特點,學會與孩子溝通,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構建和諧、融洽、寬容和理解的良好家庭氛圍,使孩子從中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形成樂于接受教育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轉移,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有效降低了由于各種親子關系導致的學生心理危機問題。
三、教師主導,開展教育
學校作為開展心理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起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作用。我校以學生德育工作隊伍為主體,形成了校長和主管行政牽頭、專職心理教師主管、各班主任負責落實具體跟進的管理體系,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關注并提高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我們要求每位教師都加強心理學的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目前每位老師均考取了教育部門頒發的心理B證及以上資格。學校通過測試和調查,建立學生專屬的個人心理檔案,包括其家庭背景、個人信息、心理測試試題、問題學生登記表、問題學生幫教記錄、異常行為記載表等,搭建了全面監測學生心理動態的良好抓手。與此同時,對心理出現異常的學生,則做到重點關注,及時干預,結合德育工作,把該類學生與專業心理老師或取得心理A證的老師配對子,從而形成“專業跟進制”,結合多方力量將心理危機降至最低,防范各種心理危機造成的安全事故,更好地實現維護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陣地建設方面,我們把課堂和心理室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固定陣地,在校開展“悄悄話”預約活動,以心理室為主陣地,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和專業輔導,實現學生“有話說”“有地說”“有人說”。并充分發揮教師潛移默化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日常行為等活動中去。同時學校還以各類德育活動為載體,抓住“5.25心理健康日”這一契機,在每年的5月份開展系列的主題心理健康活動,多方位開展宣傳教育。
四、社會關注,共同教育
我校充分發揮社區居委等社會力量,使專業的社工團隊、心理醫生為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有效力量。學校聯合社區婦女兒童之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邀請社區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社工定點定期到校開展未成年人的心理團輔、個別輔導等活動;我校也組織學生家長到社區參加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及親子活動;邀請專業社工到校開展宣講會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廣大家長傳播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特點及心理調節方法,幫助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良好的心理品質,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學校還聯合醫院心理科室的專職醫生,每學期到校對高年級學生開展青春期教育。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乎其健康快樂成長,更關乎著民族與祖國的未來。實踐證明,整合各種有利資源,充分發揮各方合力作用,是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為學生健康成長做好教育工作,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汪小惠.利用有效資源開展師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J].遼寧教育,2018(014):49-50.
[2]許東輝.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資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革新,2012(4):26-27.
[3]何志龍.整合教育資源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小學德育,2003(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