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寫作等能力。寫作能力的高低,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習作能力,但是對于習作“重點部分寫具體”“表達真情實感”“通過典型事例寫人”等要求,80%的學生難以達到。其中一個繞不開的原因是,教師常常以枯燥、抽象的概念來講解作文知識,把作文要求肢解為一句句架空的“作文口號”,學生并未取得“真經”。如果,教師經常寫“下水文”,深知寫作甘苦,深諳寫作之道,指導學生寫作就能游刃有余,如庖丁解牛。筆者經過多年的“下水”實踐與探索,找到了激活學生思維小火花的途徑,大大提升了學生習作水平。
一、同玩共寫,激發“趣點”
真正好的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先,有興趣寫比什么都重要。一個再笨拙的學生,只要他愿意去寫,一定會找到表達的“秘妙”;一個再聰慧的學生,他不愿意動筆,最終也會喪失語言的“天分”。因此,學生們的習作興趣一定要倍加呵護,要讓他們有成就感,直到覺得愛上文字、愛上習作了,像聶魯達說的那樣“覺得寫作就像呼吸一樣,不呼吸我就活不成”,那么,作文教學就成功了。
首先,玩中寫作,快樂有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豐富,閱讀積累非常有限,教師幫助學生豐富素材,與學生一起“玩”作文,能夠很好地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帶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四季變化,一起看日落,玩“蘿卜蹲”游戲,比賽摘枇杷、摘桑葚,策劃大逃亡……一起玩、一起寫,成為學生的寫作伙伴。學生愛屋及烏,喜歡有活力、陪他們“玩”的教師,進而喜歡寫作文,哪怕他們知道這是教師挖下的作文“陷阱”,也甘愿往下跳,樂在其中。
其次,榜樣示范,激勵挑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都有向師性,教師如何觀察、如何審題、如何選材、如何構思、如何修辭、如何修改,都會成為學生的榜樣。而且,師生同題寫作,還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勇于挑戰教師?!暗茏硬槐夭蝗鐜煛?,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學到很多寫作本領,思維更加寬廣。
二、感同身受,突破“痛點”
學生的作文不出彩,因為缺乏“亮點”,這也是學生習作的“痛點”,教師寫“下水文”,就能敏銳地體察到學生的“痛點”,經過多年“下水文”實踐,筆者總結出學生習作的“痛點”有以下四方面:一是故事情節不吸引人;二是語言描寫,細節不“細”;三是情感表達過于單一;四是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下面,筆者將從“結構”“語言”“情感”“個性”四方面進行剖析,突破學生習作的“痛點”。
(一)精心構思,情節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構思體現在情節的設置上。部編版十一冊語文第四單元習作,根據課本提供的三組環境和人物,任選一組,展開豐富的想象,創編故事。要求情節盡可能吸引人。課前了解,大部分學生的故事缺乏吸引力,情節平淡,講述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局。
“下水文”《小紅帽》解決了指導學生構思故事情節的困難。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小雅的女孩,患有白血病,因化療掉了許多頭發,媽媽給她買了一頂小紅帽。上學后,一個男生捉弄她,搶了她的帽子,她再也不愿意去上學,在教師的勸說下,一周后小雅重返校園,看到全班同學都戴上了一頂小紅帽,被這一幕深深地感動了。出示文段的開端與發展,引導學生畫“故事山”——情節發展圖,接著讓學生預測故事的解決,答案各不相同,當教師出示原文:“第二天,在徐老師的陪伴下,小雅走進教室,她驚呆了,眼睛里發出異樣的光芒,所有同學都帶了一頂跟小雅一模一樣的小紅帽。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p>
所有學生都感到意外,紛紛贊美教師的做法有創意,順勢點撥設計情節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用心觀察,細節要“細”
文章最打動人心的是細節,因為細節最能觸動我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要想把細節寫“細”,用心觀察要得法。
如《我的拿手好戲》這篇作文,學生難在怎么寫出“拿手好戲”,出示學生作文《西紅柿炒雞蛋》和教師“下水文”《我的絕活——灌湯包》,進行對比解析。
生:我把油倒進鍋里,看到冒煙后,把雞蛋倒下去,刺啦一聲響,雞蛋鼓起一個個小泡,翻炒幾下,再把西紅柿倒進去,加點鹽一起翻炒,一道西紅柿炒雞蛋就完成了。
師:扯出一團沾些干面粉,在兩手指尖飛快轉動,捏成一塊中間厚邊緣薄的面皮,拿出像牛奶果凍一樣的“雞汁凍”,拌上調制好的肉餡兒,包進面皮里,捏出褶子,一個灌湯包就做好了。
學生不難發現,一連串的動作,寫出了作者包包子的嫻熟技巧,就像在進行慢動作分解,讓讀者眼前有畫面感。
“我取下眼鏡,關掉爐火,揭開鍋蓋,透過氤氳的蒸汽湊近一看,咦,包子怎么都塌陷了,就像一個個泄了氣的小娃娃,干癟癟的。我驚住了,好似泄氣的包子癟了下去?!边@段不僅有動作描寫,還有神態描寫,讓作者由期待到失落的心情躍然紙上。
動作、語言、神態、環境都是細節,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感悟,就能發現其中的秘妙。
(三)情感表達,真摯細膩
《文心雕龍》語:“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的感情跟隨景物而變化,文章便是這些感情的抒發。小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情感日漸豐富,但是表達情感的方式比較單一、直白。
部編版習作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用真摯細膩的語言表達情感。學生找不到合適的景物抒發情感,牽強附會地硬湊上去,諸如“我感到失落,小草也低下了頭”“我贏了,花兒沖我微笑”一類的表達。這時,引導學生調動“五感”,發現自然界豐富多彩的景物,不拘泥于“小花”“小草”一類,同時也要賦予它們生命與情感。
出示“下水文”《41頂小紅帽》片段:“一個夏日的深夜,風屏住了呼吸,苦楝樹靜立不動,鳴蟬聲一浪高過一浪,似乎非要吵醒人們的幽夢。一棟陳舊的居民樓,只有一扇窗亮著燈?!边@段描寫表面是寫夏夜無風的情景,實際襯托了小雅父母內心的痛苦與煩悶,暗示這家人遇到了難事。為什么“楝樹”前面要加一個“苦”字,這是有意而為,這個“苦”字暗示了這一家有苦難言。這時,學生頓悟,景物描寫要為人物的心情、情節的發展服務,不能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