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賢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低年級是小學階段的起始段,更是培養、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一旦沒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很難再習得,甚至影響日后的學習生活。每一個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都是通過長期反復地訓練,因此,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對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對其行為習慣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出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低年級;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一、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
在常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會根據學校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標準,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觀察評定。其中包括:學習習慣、禮儀習慣、勞動習慣等。其中,學習習慣包括課前準備、傾聽習慣、書寫習慣、作業習慣和復習習慣。一年級學生在剛入學時需要接受各項習慣的培養,經過兩周左右的訓練,在課前準備方面,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提前準備好學習用品,但仍有部分學生沒有擺好當節課所需要的文具,聽到鈴聲后才開始翻找學習用品。在傾聽習慣方面,部分學生會出現分心、走神。在課堂中,教師講課,學生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就會開小差。當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不注意傾聽的學生就會插話打斷別人,影響課堂秩序。
禮儀習慣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個人禮儀、公共禮儀和社交禮儀。教師在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時,也是從這三方面進行滲透教育。學生在公共禮儀方面表現欠佳,其中包括遵守秩序、不擾亂別人。但是低年級的學生仍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因此,他們會在此方面表現較差。根據觀察總結,學生在遇到問題需要求助時,即便教師在和另一個同學交流,他也會急于想把自己的事情告知教師,希望得到優先處理。
二、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現狀的原因
在群體作用下,多數的學生在集體生活中都會表現較好,從而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認可、表揚。剛進入小學的時候,學生們最先要養成的是文明禮儀方面的行為習慣。在禮儀方面,學生們都能做到向教師主動問好,主動和伙伴們問好。在班級的集體生活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班級衛生工作,主動參與到各項活動,表現出獨立自主的學生形象。但是,也存在部分學生在學校的行為習慣不理想,表現欠佳。
(一)個人因素
由于低年段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良好行為的表現會間斷。例如,在一節課中,部分學生難以全程專注學習,會出現玩文具、扯衣服等小動作。而且學生在這個年齡段時,對于自己的評價都會以優點為主,忽略自己的缺點。相反,在對其他人進行評價時,往往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忽視別人的優點。因此,當學生出現矛盾時,總會相互投訴,并且會將責任推卸給他人,缺少主動承認錯誤的行動。
(二)家庭教育因素影響
根據家校溝通反饋的情況,部分學生在家與在校表現截然不同。他們在校表現積極自立,在家則依賴父母、依賴長輩。當然,出現這些情況是離不開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出現家校表現差異,多數是因為在家庭中受到過分的溺愛,養成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中被長輩、父母溺愛、過度保護的學生一般都會表現出脾氣較為刁蠻、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較薄弱、欠缺禮貌,做事我行我素等。
(三)社會因素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飛速傳播,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容易及時呈現在大眾眼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差,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當學生看到不文明行為,容易產生模仿行為。比如,在公眾場所不文明,大聲喧嘩;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互罵等不文明行為。不文明行為會對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學生的公共禮儀習慣也會受到影響。
三、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
(一)家校共育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為細致、復雜的任務。”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中都占據重要的地位,二者缺一不可。若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有所缺失,會引起諸多不良后果。目前家校聯系的方式以電話溝通、家長會交流為主,但是這些合作方式在空間、時間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家校合力,學校可以開辟更多有效、及時和家長溝通的渠道。
1.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
通過分析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現狀,得知教師和家長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環節是主要負責人。家校共育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有利于學校工作的開展。良好的溝通關系是友好合作的基礎。雖然家長和教師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但是雙方的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因為學生的問題會產生矛盾。這種不必要的問題會不利于家校合作,影響良好家校關系的形成,并且會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家校共育聯系表,明確教師和家長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環節中的分工。對于學生能夠完成的任務要進行及時評價,如有任何特殊情況可以備注,以便日后跟進。
2.開辟家長信箱
學校有多種有效渠道進行家校共育,比如,開通家長信箱。家長信箱不僅僅可以收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建議,也可以收集家長對學生行為觀察的近況,從而反饋到教師手上。另外,家長可以通過家長信箱獲取孩子在校的表現。這樣教師和家長便能保持緊密合作、有效溝通,能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行為強化法
強化理論表明在強化作用下,行為能夠持續發生,所以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是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據實踐得知,正強化所呈現的效果往往比負強化要好。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善于模仿他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表揚和認可,就會使他們產生示范作用。教師使用多種積極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且鞏固下來。負強化的方法使用率過高,并不會對良好行為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時,采用以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的教育方法。
教師可以通過制定班級的評價制度,對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如,獎勵一張貼紙,反之表現差的學生就要扣除貼紙。每周進行分值統計,對于分值較好的同學進行表彰或者兌換小禮品等。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微笑等不同方式對學生進行及時表揚。當發現學生有良好的行為,教師可以口頭表揚或是予以微笑,點頭肯定。這些簡單的及時反饋,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恰好起到了正強化作用。
(三)榜樣示范法
班杜拉作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幼兒的行為習慣形成與其它行為一樣,均為社會學習的產物。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善于模仿習得行為。因此,低年級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可以通過樹立好的榜樣,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榜樣的直觀行為,理解良好行為的要求。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大聲表揚的方式,樹立好榜樣。學生在特定情境中能夠通過觀察模仿,起到弱化作用,便于糾正自身不良行為。
四、結論
洛克曾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學習技能,優化學習方法,將會伴隨學生們的一生,影響他們的終身學習。特別是在新課改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下,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行為習慣養成,如何評價學生的行為習慣等問題,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實踐的,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劉梓.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行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
[2]趙永芝.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成因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沈建萍.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現狀分析及轉化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0(4).
[4]胡方.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12).
[5]劉俊.農大附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6]張霞.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生養成教育相融合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