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霽
【摘? ?要】? 近年來,幼兒教育改革逐漸普及,讓愈來愈多的幼兒教育者認識到“教學做合一”,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本能,挖掘幼兒的創造潛力亦成為當下幼兒教育的熱點課題。其中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能充分挖掘幼兒自主探究、創新能力,體現了幼兒教育的針對性、個性化、多樣性。但如何能最大化發揮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教育的實效性,還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
【關鍵詞】? 區域;環境;幼兒園;活動;策略
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要滿足3到6歲不同幼兒個性發展需求,所以科學區域活動環境中材料的投放需要具有層次性,有易有難,可供不同幼兒挑選,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充分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同時在活動中佐以有效指導,利用情景、游戲等多樣化手段提升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基于此,就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具體指導策略進行闡述。
一、投放多樣化材料,提升幼兒探究興趣
幼兒年齡、成長環境、個性的不同,讓幼兒對于科學區域活動中的材料表現出不一樣的興趣。小中班幼兒大多對于簡單容易操作的材料更感興趣,大班幼兒則對復雜材料的關注度更高,但絕大多數幼兒均對游戲化材料的興趣更濃厚。為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在科學區域活動環境投放多樣化材料幫助幼兒找出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興趣所在。面對多樣化材料,幼兒會采取試探操作,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愛好和行為,在幼兒陷入困惑時進行點撥指導,提升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幼兒繼續探究活動材料。
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投入了一些簡單的材料:紙盒、積木、橡皮泥等,這類材料是各階段幼兒均可操作的基礎性材料。之后,教師再投放一些紙杯、毛線、陀螺、電子秤、球類、尺子、魔方等材料,這類材料難度上升,需要幼兒自行探究操作的方法。還可以投放觀察科學實驗性質的磁鐵、植物生長、靜電現象等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在科學區域活動環境中將投放的材料從易到難進行分類放置,可以有效地觀察幼兒的興趣點,直觀地了解幼兒探索的材料有哪些,方便教師的點撥指導。如觀察到幼兒在試探玩耍球類材料時,只是一個人單獨拍球,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幼兒與他人合作探索球類的傳遞、滾動等方式。
二、設置情景指導,拓展幼兒的探究思維
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發現許多幼兒在探索材料的游戲性能、原理時,很難保持持久的關注度,這與幼兒年齡小、無定性有一定的關系,但最主要原因在于幼兒在科學區域活動探索中遇到了瓶頸。比如,前文中提到幼兒對球類材料的探索,長時間沒有確定新的探索方向,會讓幼兒興趣降低。教師除了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外,還可以在科學區域活動環境設置一些情景指導,在區域環境中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科學區域活動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簡單的材料原理知識,為幼兒的探索過程提供新的思路,豐富幼兒的認知,拓展幼兒探究思維。
例如,在“自制泡泡水”活動中,教師提供洗衣粉、洗潔精、肥皂、小勺子、水、杯子等材料,并在科學區域活動環境中張貼生動的圖片展示了泡泡水的制作過程,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不可食用,讓幼兒選擇一種材料制作泡泡水。幼兒根據情景指導,操作完成某一材料的泡泡水制作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試著用其他兩種材料制作泡泡水,并提出問題,讓幼兒比較哪種材料更容易吹出泡泡,提升幼兒的探索本能。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泡泡在陽光下呈現的“色彩斑斕”現象,展示此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光線穿過肥皂泡的薄膜時發生折射。為幼兒提供新的探索方向,促進幼兒自發地到陽光正好的戶外吹泡泡,觀察泡泡的色彩變化,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拓展幼兒的探索思維。
三、引導幼兒實踐操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幼兒的實踐操作是科學區域活動的核心內容,只有幼兒在活動中親自動手操作,才能體會到科學區域活動的魅力,進而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幼兒正處在想象力豐富、思維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讓幼兒亦步亦趨地跟隨教師參與活動,容易將幼兒限制在教師的固定思維內,不利于幼兒創新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的培育。所以要充分還原幼兒的創作時間、空間,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實驗、驗證結果,激發幼兒的創造力,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例如,科學區域活動中設計“自制沙漏”的環節,教師讓幼兒了解沙漏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為幼兒提供礦泉水瓶、沙子、秒表等材料,讓幼兒選擇兩個相同的礦泉水瓶,制作沙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對照秒表觀察沙子的流速與瓶口的大小的關系及沙子流完的時間。幼兒為了比較實驗,會選擇多個瓶口大小不一的礦泉水瓶操作觀察,最后得出瓶口越大,秒表記錄時間越少,沙子流速越快;瓶口越小,秒表記錄時間越多,沙子流速越慢。這個過程要充分還原幼兒的自主觀察、操作空間,不要過多干涉,幫助幼兒認識到沙漏的計時原理,促進幼兒初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總而言之,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要從科學區域活動環境的材料投放的豐富、操作方法及重視幼兒自身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三個方面著手,才能最大化地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實現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