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蓮
【摘? ?要】? 學生學習古詩不單單要求會背誦,還要求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增強古文的理解力,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應用和體會。古詩詞教學歷來都分外受重視,就目前而言,怎樣提高小學生古詩詞知識的儲備量,對小學古詩詞中個別古詩詞的應用與理解是需要教師深入探究的。
【關鍵詞】? 小學古詩;課堂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備受關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覷,格式規整、語句押韻、瑯瑯上口的古詩詞增加了許多,這樣好讀好記便于理解的古詩詞更有利于學生的吸收與應用。
一、多讀多品,易于理解
古詩詞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嚴格的平仄要求與押韻要求,這些構成了古詩詞特有的韻味和感情表達方式。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強調它的韻味與節奏感,突出古詩詞原本抑揚頓挫的吟誦感,使學生對古詩詞產生最初步的感受和理解,為古詩詞的感情基調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絕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尋找詩句中相對應的格式,如“兩個黃鸝”對“一行白鷺”、“千秋雪”對“萬里船”等,這些相對應的詞組,可以增加背誦的樂趣。教師還可以為古詩詞配上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更加深入到古詩詞的意境中去,去體會春天里的生機盎然,體會詩人安定下來的欣喜。
二、調整教法,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對事物的感知與理解能力不足,因此,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在感悟時注意力不集中。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適時去調整講解的方法,用更加方便理解的方式將古詩詞的含義告訴學生,盡量做到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與對古詩詞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的《一去二三里》一詩的課堂描述中,老師在帶領學生初步了解一遍古詩的大概意思之后,就可以根據詩詞背景編一個小故事:一家三口去爺爺奶奶家,從家里走出二三里之后,路過了一個小村莊,盡管這個村莊里只有四五戶人家,也并不冷清,熱熱鬧鬧的。在去爺爺奶奶家的路上,一共有六七處小亭子給過往的人歇腳。到了爺爺奶奶家,家門旁開起了各色各樣的花朵,數一數,八枝九枝十枝花。
將古詩詞化成故事,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且直接地理解古詩詞。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能集中注意力,又能開發想象能力,并且引起學習的興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構建故事,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象故事。
三、鍛煉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古詩詞是極其美妙的事物,它獨特的東方韻味需要我們細細品讀。掌握對古詩詞的品讀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對文章的把控能力,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捕捉能力。
比如,二年級下冊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 “飛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渲染出瀑布的恢弘氣勢,這種意境可以開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將自己帶到廬山瀑布前,體會飛流直下的雄偉壯觀,體驗瀑布水撲面而來、自己在浩蕩的瀑布之下的渺小。又如,在四年級上冊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青青綠柳”表達了詩人對即將離開的憂愁,“更進一杯酒”描寫出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細節描寫使讀者對詩人與好友分別的無奈以及對故鄉的無法割舍之情有了深切的體會。
由上所述,在一句一句富含深意的詩句中,學生對一些看似熟悉的景物增加了新的認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增長了對事物的理解和感悟,還提升了學生對“美”的鑒賞,增加了對“美”的深刻體會。
四、帶領學生去理解古詩詞中的深意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去欣賞古詩詞,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古詩詞中的深意。這也是古詩詞教學中一大重要內容。一切事物都不可能脫離其本質,古詩詞也不例外。古詩詞的含義一定是蘊含在文字里的,所以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去感悟詩詞中的含義,去挖掘詩人的想法、創作動機和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所感悟出的人生道理,或者所表達的情感。
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在這首詩中,學生除了理解詩詞的意思,還需要深入了解詩人“頌梅”的意義,借物喻理,所比喻的道理是什么,作者對這種精神的態度和這種精神對學生以后成長的意義等。就在這樣的剖析下,學生一層一層撥開迷霧,就會理解古詩的意境,感悟梅花這樣“凌寒獨自開”的傲骨,敢于與寒冷斗爭,并且默默散發著香氣的氣節。
除此之外,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必困在課本里,可以將古詩詞蘊含的道理延伸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去。通過生活中的親身感悟去理解古詩詞,或者也可以根據古詩詞中的道理去指導學生的生活。
總而言之,古詩詞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有必要將其擺在重要的位置。教師對于古詩詞的教學,需要努力鉆研,大力創新,使更多的小學生從小了解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并自覺傳承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美好品質。
【參考文獻】
[1]趙雅.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1(03):83.
[2]徐珺.漫談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美育[J].課外語文,2021(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