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嬌
摘 要:統(tǒng)編版新教材編排了一定量的長文。長文的兩大特點一是篇幅比較長,二是內容較多。導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陷入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的困境。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也導致了教學教得累、教得亂的現象。教好長文,從教學層面思考,教師應當立足整體、緊扣單元要素、活用閱讀策略。
關鍵詞:長文; 閱讀教學; 統(tǒng)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8-026-002
統(tǒng)編語文教材課文的一個特點就是長文多。特級教師王玲湘認為三四年級課本中超過800字,五六年級課本中超過1000字的文章可以被稱之為長文。隨著年段的上升,長文在教材中的占比也在加大。五六年級課文共計67篇,長文占比超過課文總數的三分之一。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以第三學段的課文為例,長文一般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篇幅上,較之同冊其他課文明顯偏長。篇幅長意味著閱讀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更長。也意味著對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進一步提出了要求;二是體裁和內容較為豐富。長文的體裁包括但不限于小說、記敘文、民間故事等。第三學段側重于小說;三是教學點多。長課文內容多、篇幅長、文學性強,題目、作者、體裁、情節(jié)、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多方面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從而開展文本分析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文自身帶有的篇幅特點,決定了其可教學內容的點較多。這就導致了教師在對教材分析時,常常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如,六上《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中,散文的寫作可以教;多音字可以教;輕聲字可以教;表示時間的詞可以教;“京味兒”的語言可以教;同義詞可以教;用括號、冒號、分號的句子可以教;難懂的句子可以教;詳寫略寫可以教;習俗的內容可以教……課堂40分鐘的時間畢竟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把課文從頭到尾里里外外全部分析得面面俱到,難免會出現教得“累”(教學兼顧每個點,面面俱到)、教得“亂”(課堂目標太多,知識點間沒有連結性)的現象。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疲憊不堪,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
從另一方面來講,長文文本的特征凸顯了其教學價值的多樣性。可教學的內容多,不等于教學中每個點都要教到,都要教細。課堂時間是有限且寶貴的,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該教的都教了,課堂教學目標之外的教學點,教師可以放在課堂練習或課后習題的講解中。什么是課堂上“該教的”?這就需要教師在研讀文本時立足文本、聚焦課標、結合學情,文本分析時要精讀、研讀,教學內容要有取有舍,為教學目標服務。
一、立足整體
閱讀教學要有整體觀。首先,教師要明確課文教什么?即本課的課堂教學目標是什么?課堂環(huán)節(jié)必然是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的。只有教師自身明確了課堂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才能有序展開。
其次,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對本課“學什么”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一節(jié)課要從課文中學到什么?從課文的課題、作者,到體味人物形象,了解寫作順序,品味文章思想感情等,學生要有整體的了解和把握。不同體裁的文章,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方式也是不同的。記敘文可以通過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故事情節(jié),從而了解文本的大致內容;議論文要抓住論點、論據、論證過程來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整體,既能幫助學生感知整體、理清脈絡,更是為了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最后是對文本閱讀學習策略的整體把握。葉圣陶指出——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閱讀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會讀,培養(yǎng)學生文本閱讀的能力。在對文本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帶著學生讀,而是要教會學生讀的方法,繼而通過一定的練習,讓學生能逐步掌握閱讀能力。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能活用已具備的閱讀能力,何嘗不會讀、讀不懂呢?
如五年級的《牛郎織女(一)》一課,本文是民間故事,在教學中,要有整體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本文是民間故事、什么是民間故事。接著通過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情節(jié)。繼而通過具體情節(jié)牛郎和老牛的相處、織女和牛郎的認識過程中了解人物的形象。教師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后,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清晰地體現,學生才會對本課學什么有初步的感知。在教學具體環(huán)節(jié)中,基于學生已經初步把握課文的基本情節(jié),再對人物形象進行展開分析。這是通過具體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特點之后,再要求根據牛郎、織女等人的性格特點,展開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情節(jié)具體生動。把握了故事的情節(jié),意味著學生對故事整體有了把握。在此基礎上對人物形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基于人物形象特點再進行合理有效的想象,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指向性明確,符合教學基本規(guī)律。
二、緊扣單元要素
長文閱讀的教學內容多,不意味著什么都可以教,什么都需要教。教師在分析課文,明確教學目標時,不能僅著眼于本篇課文的文本信息,要將課文放入單元中,結合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要將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在分析單獨一篇課文時,關注單元導語頁,關注導語部分指出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統(tǒng)編版教材中,單元導語頁面明確指出該單元學習中,學生應習得的指向閱讀和指向習作的兩個語文能力。同時,教師應當注意單元內課文與課文之間的緊密聯系。
單元導語明確指出了語文要素,課后習題的編寫則透露出編者在編排課文時要讓教師“教什么”的信息。同時也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提出了具體的方向性指引。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部分,則是基于課文的學習回顧了本的那元的語文要素,詞句段運用是在具體的語境中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
《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所處的單元中,導語頁指出語文要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向閱讀素養(yǎng);第二部分指向習作要求。兩個要素之間聯系緊密,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分辨詳寫略寫,即要訓練學生辨別的能力。還要通過文本解讀學習詳寫的能力。在課后習題部分中,編者明確編排了相關習題。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中,又一次對語文要素在課文中的體現進行了解讀。因而《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中,在字詞句段等眾多的可教內容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要落在教會學生分清主次、學習如何詳寫上。通過出示北京春節(jié)的時間及對應風俗習慣的表格,在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構的同時,重點引導關注內容的詳略,進而教會學生通過文本的篇幅和內容分清詳寫和略寫的部分。文本內容分析的重點要落在詳寫的部分。老舍詳寫的幾天里,不是鋪開寫,而是抓住最具特色的來寫。
通過分析課文、單元導語、語文園地,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才能抓得住課堂教學的重點。重點突出才能教得實、教得清。學生學習時才能目標清晰,學有所得。
三、活用閱讀策略
統(tǒng)編教材語文書中,設置了獨立的閱讀策略單元,旨在通過系統(tǒng)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中高年級對學生的閱讀策略學習提出了以下要求:三年級學生要學會預測;四年級學生要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提問;五年級學生要學會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六年級學生要會根據目的選擇閱讀方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主動關注學生的閱讀策略習得情況,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一般來說,在課文的學習和練習中,學生對學習策略已經熟悉,尤其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中已經系統(tǒng)地習得相關的閱讀策略了。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長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其活用已習得的閱讀策略,助力閱讀活動開展。同時閱讀策略的靈活運用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六年級《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時,課文的篇幅較長,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文本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必然會占用一定的課堂時間,影響教學活動的有序展開。因而研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已具備的閱讀能力,精心編排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中,要求要明確具體。教師出示活動要求:“說一說尼爾斯變成小狐仙以后,他的世界發(fā)生了那些變化?”,根據提示“快速瀏覽課文,借助關鍵句子”。學生則明確地知道,在完成該任務時要帶著問題從文本中尋找變化,找的過程中不能逐字逐句地讀,這調動的是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的能力;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節(jié)選部分,概括出小標題,這調動的是學生的概括能力;根據概括出來的小標題形成的文章內容的脈絡圖結合相關情節(jié),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這調動的是學生的復述能力;出示《騎鵝旅行記》原著中摘錄的部分故事標題:“野鳥的生活”“重返雁群”“大海中的白銀”“海島寶藏”等,請學生根據故事標題,想象并猜測故事情節(jié),這調動的是學生的想象預測能力……在調動學生綜合運用已經學習過的閱讀策略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進長文閱讀中,能夠助力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把握長文內容。長文的枯燥冗長,在教師的抽絲剝繭之下,可讀性也增強了。學生不再乏味,課外閱讀的興趣也能被調動起來。
長文閱讀的長篇幅、多內容,不應成為教師教學的痛點、難點,也不應成為學生閱讀能力提升之路的絆腳石。教好長文,需要教師有明確的整體觀,需要教師在研讀文本時聚焦于文、聚焦于單元,需要教師善于聯結學生已有的閱讀策略。唯有此,才能教好長文。化“長”文為“短”文,化“多”為“簡”。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83
[2]牟原喜.統(tǒng)編教材單元統(tǒng)整視域下的教學模式探尋——以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太原),2020: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