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服務
摘 要:文章探討了虛擬現實技術與圖書館學習空間之間的聯系,分析了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與服務中的應用,重點探討了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與服務的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7-0062-03
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被廣泛關注,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與美國新媒體聯盟合作,針對虛擬現實技術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展開了深入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發布于《2017新媒體聯盟中國高等教育技術展望》,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高校教育教學將是今后的重要趨勢。虛擬現實技術之所以備受歡迎,究其原因在于該技術通過建立虛擬物體或空間,重新構建了人類的感知層,進一步融合了人類對現實和虛擬的感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虛擬學習空間,有利于開展演示學習、交互學習和實踐學習活動。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是其主要服務內容,通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高校用戶打造多元化學習空間,從而助力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1 虛擬現實技術與圖書館學習空間
虛擬現實技術融合了計算機、電子信息和仿真技術的知識,屬于全新的信息實用技術,主要包含VR、AR、MR三種技術。這三種技術的區別是:VR技術創造出來的是虛擬世界,遠離現實;AR技術既結合虛擬物體又結合現實場景;MR技術把AR技術和VR技術結合起來,將全息虛擬圖像加入現實世界當中,創造出三維可視化環境。在該環境下數字和物理可以共存和進行實時互動。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類信息傳播和交互正在發生大變革:一是人機交互更為自然,這種交互方式在靜態文字和聲音交互上有所突破,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更加快速地反饋人類在自然狀態下的多重信息,觀察人類的語音、手勢、眼神都是可以收集信息的方式,打造沉浸式體驗情境,增強用戶和虛擬世界的互動。二是人人交互變得更加多維化。虛擬現實技術的信息輸入輸出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增強用戶的沉浸感,讓用戶的直接交互體驗變得更加豐富,使人和人可以更好地進行對接。
信息技術正在逐漸發展,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用戶不僅可以利用高校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還可以利用高校圖書館獲得更多的校園信息,完成更多的知識交流。高校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和服務中心地位也受到較大沖擊,很多圖書館想要利用新建空間或調整館舍布局的方式滿足當前高校用戶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求,更好地發揮學習空間的價值。圖書館建設的學習空間能幫助用戶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習空間的類型也越來越多。當前,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高校圖書館怎樣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設具有靈活性、個性化特征的學習空間是圖書館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2 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與服務中的應用
從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圖書館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創建的學習空間和計算機應用、建筑設計等學科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在建設過程中也結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等內容。高校圖書館是培養人才和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術機構,有些用戶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融合多元學科知識,為用戶提供的學習空間和知識服務也需要滿足用戶跨專業和學科的知識需求。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搭建互動平臺,增強跨學科和專業的協作,也可以很好地滿足復合環境下人們交互協作的學習需求。因此,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建設學習空間,為用戶提供多元化服務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創新可以讓高校圖書館為用戶提供跨學科知識服務。從實踐應用的角度進行分析,高校圖書館在建設互動體驗空間等多元空間時,應利用信息技術使圖書館服務變得更加完善,達到最好的效果。很多公司在推廣新技術的過程中,把圖書館當成首要合作伙伴,有學者對42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網站進行調查,發現這些高校圖書館網站都擁有學習支持服務空間,相關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設備比較齊全。
3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與服務策略
3.1 以合理設計打造沉浸式學習空間
3.1.1 重視空間功能定位設計。高校圖書館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的學習空間不僅是單人體驗空間,還是多人互動的強交互體驗空間。與前者進行比較,后者的空間范圍更大,圖書館要想更好地發揮強交互體驗空間的功能,還需要增添數據可視化演示接觸設備,結合三維可視化技術建設虛擬現實操作區。圖書館要根據用戶需求、空間功能定位和服務目標選擇采取的空間形式,如果想普及和推廣某項技術,可以選擇單人空間形式;如果想進行跨學科交流協作,可以選擇大規模互動空間形式。
3.1.2 重視線下物理空間設計。在設計物理空間的過程中,圖書館需要設計師考慮區域大小、緩沖區、地面材料等因素。首先,不同型號設備可追蹤的活動范圍是不一樣的。如果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建設的學習空間比較小,會限制用戶的行為,減少用戶的沉浸感;如果活動空間較大,則會出現丟失追蹤信號的情況。其次,圖書館在打造沉浸式學習空間時要避免操作者觸碰到墻壁,使空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讓用戶在行動時不會受到阻礙。再次,不同質地的材料、光照強度等因素也會對操作者的沉浸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可鋪設地毯,利用色彩搭配、空間設計等手段增強用戶的沉浸感和區域感。
3.1.3 重視線上空間設計。高校圖書館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建設的學習空間不能只應用單一的信息技術,同樣還要把空間作為載體,不斷推動教育方式的變革。高校圖書館在線上也要打造學習空間,以便把虛擬現實技術和構建學習空間的經驗與業界其他高校圖書館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不同階段總會出現一些共性問題,圖書館可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共享這些問題解決方案,如:探討怎樣解決虛擬現實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出現暈動癥和視覺疲勞的情況,探討三維建模等工作的標準化流程,分享虛擬現實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實踐感受等。
3.2 以協同思維構建跨學科協作平臺
3.2.1 成立跨學科協作學習小組。為了幫助用戶進行深入學習和協作學習,高校圖書館可以成立跨學科學習小組,讓虛擬現實技術研究員、計算機教師、相關技術開發員成為該學習小組的成員。這些小組成員的學科背景和技術水平是不一樣的,圖書館可鼓勵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和協作,借鑒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推動跨學科合作的成功經驗,使高校圖書館可以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建設跨學科協作平臺原型。
3.2.2 重視用戶驗證和完善原型。為了了解平臺原型能否適用于跨學科教學工作,高校圖書館可以邀請師生利用該平臺體驗新技術;引導教研人員在教學和研究結果中加入虛擬現實技術,并了解其體驗和感受;對用戶登錄平臺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使用數據進行反饋,分析這些數據找出平臺需要優化和改進的內容;開展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跨學科協作學習平臺建設主題研討會,向相關人員提供在虛擬現實應用領域討論交流的機會,探討改進措施。
3.2.3 完成并推廣平臺試點應用。高校圖書館應鼓勵醫學、化學、歷史等學科的教師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教學工作,鼓勵學生在平臺完成跨學科的互動交流。此外,高校圖書館需要把平臺的學術成果及時展示和分享出來,幫助多人協作完成任務和開發軟件,對具體服務進行及時評價,推動跨學科交流和合作。
3.3 以科學培訓提升館員的技術服務能力
3.3.1 增強館員意識。高校圖書館結合虛擬技術提供服務的行為并不是盲目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促使高校圖書館創新信息獲取方式,豐富圖書館資源的信息內涵,增強用戶的閱讀體驗感。換句話說,高校圖書館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提供服務,不僅可以滿足用戶的客觀需求,也可以對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和手段進行創新。圖書館員對此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圖書館要對館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
3.3.2 增強館員技能。高校圖書館可以采用培訓、交流等方式使館員意識到推廣虛擬現實技術的重要性,讓館員對虛擬現實技術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掌握基礎的虛擬現實技術知識,能夠正常使用和維護相關設備。館員應熟練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工作流程和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增強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此外,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人才招聘、職業發展規劃等方式聘用虛擬現實技術專業人才,幫助館員掌握虛擬現實技術專業技能,了解三維場景建模、可視化分析、虛擬現實應用工具開發等知識。
3.3.3 強化績效考核。高校圖書館應適應當前教學發展的趨勢,讓教學和研究工作得到保障。只有館員不斷創新、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地為師生提供服務。高校圖書館需要結合績效評價,促使館員發揮創新精神,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提升用戶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高校圖書館可把館員學習、利用新技術的具體情況以及用戶參與情況加入個人評價體系,促使館員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求調整服務方式和手段,逐漸提升其服務水平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力虹,韓瀅瑩,屠曉梅.國內外高校圖書館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對比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7(4):1-7.
[2] 游開鏗.虛擬現實技術下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與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9):52-57.
[3] 李路.高校圖書館VR技術應用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4):118-121.
[4] 凌霄娥.基于“5G+全媒體”技術的高校圖書館真人閱讀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0(9):54-59.
[5] 張謙.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52):80-81.
[6] 劉海英,徐飛,韋心勤.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圖書館虛擬教學中的應用與展望[J].圖書館界,2019(5):69-72.
[7] 陳春燕.“5G+融媒體”驅動下高校圖書館真人閱讀服務研究[J].出版廣角,2020(2):60-62.
[8] 黃艷華.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圖書館參考咨詢中的應用:以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8(4):82-84.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