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果果
摘 要: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本文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戰略內涵、戰略意義、戰略舉措四個方面,對鄉村振興戰略作簡要探析。
關鍵詞:鄉村振興;五位一體;鄉村建設行動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莊嚴地寫入黨章。隨后連續4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此作出了重要部署,強化了鄉村振興規劃引領。為了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法治保障,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成立。這一系列舉措緊密銜接,完善了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強化了政治和組織保障。
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概括,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其中,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制度保障。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意味著覆蓋面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是貧困地區,而鄉村振興則是覆蓋所有的鄉村地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方位的振興,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體現。我們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建設方面
一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需要。2008年,中國基尼系數是0.491。此后開始下行,但到了2015年0.462的低點之后,又開始上行,2017年達0.467。這些數值都已大大超過國際上被認為是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線”的0.4。而如此高的基尼系數,相當程度上是城鄉收入差距貢獻的。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表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就需要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二是保障就業穩定的需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判斷。中美貿易沖突、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民工就業問題造成了沖擊。為此,黨中央先后提出“六穩”“六保”的政策措施。另外,轉型背景下的“技術升級”也在威脅著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在用工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自動設備、人工智能取代人力成為趨勢,目前自動化技術在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批發零售業中的應用前景廣闊。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是緩解城鎮就業壓力的需要。三是挖掘消費潛力的需要。“三農”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更是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挖掘農村消費潛力,能有力激活內需體系,有效暢通國內大循環。
(二)政治建設方面
一是踐行黨的宗旨的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高度重視廣大農民群體。二是實現黨的使命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三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黨成立初期就充分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在井岡山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從中國實際出發,開辟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黨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黨的百年發展歷程說明,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黨才能獲得農民群眾擁護,才能不斷鞏固執政基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三)文化建設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鄉村文化內涵豐富,包含物質載體與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層面包括傳統村落、古鎮村寨、古建等實物載體,精神文化包括思想觀念、道德規范、鄉風民俗、節慶活動等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持續創新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繁榮發展。
(四)社會建設方面
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饑餓人數大幅增加。世界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闡述的那樣:“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主要應當裝中國糧,不是進口糧。這才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二是避免社會問題的需要。近年來,大量農村人口涌進城市,城市如果無法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必然導致部分農村人鋌而走險,違法犯罪,對社會穩定產生嚴重影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可以讓更多務工者在自己的鄉村或周邊市鎮找到工作,也避免了更多農村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五)生態文明建設方面
一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需要。我國生態系統退化明顯,高強度、粗放式生產方式導致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依然突出,湖泊、濕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瀕危物種增多。二是提升農業生產環境的需要。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基本國情,耕地質量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層變淺等問題凸顯,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環境污染問題突出。三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需要。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臟亂差問題還普遍存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差距大,行路難、如廁難、環境臟、村容村貌差等問題較為突出。
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舉措
(一)加快發展鄉村產業
鄉村產業具有食品保障、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鄉村產業發展。一是拓寬產業門類。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休閑農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康養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二是促進產業融合。鄉村產業呈現“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這是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特征。三是加強品牌建設。要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四是提供要素保障。解決鄉村產業發展突出的“人、地、才、技”等問題。
(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一是建設文明鄉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將其轉化為農民的情感認識和行為習慣。二是倡導良好家風,繼續廣泛開展好媳婦、好丈夫、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三是厚養淳樸民風,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
(三)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要正確處理農業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一是提高生態環保意識,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二是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三是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做法,以“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為抓手,提升村容村貌。
(四)深化農村改革
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一是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鞏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所有權,保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三是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繼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方式,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發揮好信貸、擔保、保險、期貨、證券等支持作用,構建政府支持有力、市場運行有效的支持保護體系。
(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一是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鄉村振興,規劃先行。要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加強分類指導,因村施策,不搞大拆大建。二是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強農村交通、農田水利、鄉村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下一步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三是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
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一是要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突破60%,處在城鎮化較快發展階段的中后期。要著力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二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城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加快補齊鄉村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繁榮。三是要把縣域作為重要切入點。要賦予縣級政府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
(七)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二是堅持和完善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三是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四是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五是推行鄉村德治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
五、結 語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國之大者。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舉全黨全社會之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3]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1).
[4]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J].求是,2019(11).
(作者系中共南陽市臥龍區委黨校助理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