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玲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現階段“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這個重大戰略目標,大量人才的供給才是牢固的基礎保障。然而,當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還存在廣泛的普適性,未能就鄉村振興發展而針對性培養適用性人才。有鑒于此,如何有效改變這一教育現狀,培養一批能夠積極參與國家鄉村建設、創新創業的科技骨干型人才應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開展校地協同育人、大力培育興農人才,必然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有力支撐。
關鍵詞:校地協同育人;鄉村振興;保障措施;實施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有文化知識、熱情主動且懂農業技術、經濟管理的全面綜合性人才。因此如何培育這樣一大批青年人才,助力我國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施則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所應思索的課題。
一、校地協同育人的理念
所謂校地協同育人也可理解為產教融合教育,以鄉村振興為背景開展校地協同育人模式,充分應用高校的育人優勢、科研水平及創新能力為國家未來培育更多振興鄉村的有用人才,從而促進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拉近城鄉差距,達到教育、人才及產業鏈之間的有效銜接,更好地助力我國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幫助農民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增產,實現民族地區共同富裕。校地協同育人的主體還是高校學生,以學生職業導向為根本,借助社會和校方的最大資源,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融合,促進其更好地完成學業目標,今后能為國家實現城鄉全面發展奉獻力量。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校地協同育人更要結合不同地區鄉村的差異性,就人才培育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讓高校最終培養的人才能夠切實服務于我國的“三農”建設工作。
二、校地協同育人推動鄉村振興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措施
政策導向是開展鄉村振興、達成校地協同育人的主要依據。近年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包括《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等。同時,各地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國家針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指導方針制定出因地制宜化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如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而正是這些政策指導文件的大力保障和支撐,才能讓校地協同育人機制發揮作用,為我國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力量,確保國家宏偉戰略目標能夠盡早實現。
(二)資金保障措施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財政部門必然對鄉村振興人才的培育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和支持。以市場發展趨勢為導向,國家財政部門加大加快了對高等院校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針對城鄉融合的鄉村發展目標在人才培養及使用經費上增強了其精準指向性,這將大大促進校地協同育人模式的有效開展,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面向“三農”發展的目標。與此同時,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指導下,社會上會有更多企業及愛心人士參與到這項國家事業中,資金籌措的渠道則更為多元化、廣泛化,借助資本發揮鄉村振興的推導作用,以此助力我國鄉村振興事業的宏偉目標。而一旦解決了鄉村發展面臨的融資貴、融資難問題,相對應的人才培育資金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校地協同育人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一)建設創新型鄉村文化環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建設創新型鄉村文化環境是基礎,以全新的視角重構鄉村文化底蘊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通過創新型鄉村文化的引領,讓鄉村振興工作貫穿于“三農”發展的始末。因此,科學創建新型的鄉村文化體系,就要積極融合地區發展的差異性,主動挖掘本地區的傳統歷史和文化元素,通過搜索并了解地方志、人物事跡、民俗風情等記錄材料,從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營養。比如有地域特點的集市或廟會,地方經濟中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手工藝產品等,這些都可作為創新型鄉村文化建設的起點。
(二)實現國家教育中人才培養的均衡分散性發展
在國家經濟快速轉型的新時期,社會對高端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越發求賢若渴,這正是職業教育實現大力發展的良好契機。因此,當前教育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國家發展規劃為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發揮出職業教育的強大優勢,強化我國職業教育的育人作用,促進國家教育的均衡分散性發展。通過校地協同育人機制,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但彰顯出我國科學正確的同步發展觀念,還能讓更多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主動向薄弱的鄉村地區傾斜,以此提高更多鄉村的職業教育水平。
(三)通過訂單式培養大力儲備鄉村振興人才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校地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通過訂單式培養塑造一批具備高素質、懂技術和實踐經驗的鄉村振興人才,才能讓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獲得有力保障,化解鄉村發展中人才嚴重不足的矛盾,助力國家“三農”問題得以盡快解決,改善農村舊貌、注入新活力、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生活水平。
(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
職業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特點,緊密與校地協同育人機制結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完善職業教育制度。在校地協同育人機制中,雙師型教師制度的落實是關鍵,積極完善雙師型教師的選聘、任用、考核及評價標準,構建一支高素質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將是校地協同育人模式獲得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幫助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我國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五)創新校地協同育人模式
校地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必須以市場化引導基金為主、政府引導基金為輔,從而搭建形成院校與地區實現協同育人的橋梁。通過市場化基金的支持,一則職業院校方能有的放矢落地教育成果,二則可面向鄉村地區構建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與此同時,立足于鄉村振興發展需求而培育針對性創新創業人才,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大力促進鄉村企業創新發展;反之,良好的鄉村創新創業機遇也會吸納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形成市場與人才的良性循環。
(六)校地雙方開放資源共享
要落實校地協同育人機制,助力鄉村振興,校地雙方開放資源共享體系非常有必要。通過制定校地共享資源體系,共同確立管理辦法,編制資源目錄、發布資源信息,以此大力推動職業院校與協作方實現無障礙資源共享,整合形成優質的共享資源,完善教學設施設備的共享利用。此外,職業院校可主動對接鄉村,主動向社會開放自身的教育共享資源,為鄉村振興需求提供技術改革、轉移等相關服務。
(七)優化職業教育中人才評價體系
校地協同模式下人才的培養要以地方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科學設置人才培養的教學環節,確保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能與市場需求密切接軌還能適度超前。鄉村振興戰略本身是結合國家發展需求并融合地域發展特點而規劃的,基于國家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而盡快縮小這一距離才能實現國家未來經濟的平衡發展,提高社會的核心力量及總體質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于我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的鄉村在發展進程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只有創新校地協同育人方式、優化原來單一化的人才評價模式,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發展的有用之才,做到人才培養的高度適配性。
四、結 語
職業教育以培育技能型人才為主,校地協同育人機制是拓寬實踐教學的必然途徑,而鄉村振興則是我國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實現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大量專業人才的供給是必要前提,作為職業院校應挑起培育人才的大梁,保證人才培養計劃的有效落實。而教育部及國家相關部門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及資金保障,明確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輸入更多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柳建華.校地協同育人與鄉村振興:保障措施與實施路徑——高等職業教育的視角[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40-43.
[2]陳偉,李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職業院校實踐育人協同體系建設的研究[J].魅力中國,2019,(30):233.
(作者單位:安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