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蘭蘭
摘 要 農業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農業工作的重點,福泉市作為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縱深推進福泉市農村農業產業革命。通過對福泉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等內容具體剖析,探究其尋求發展的路徑,提出了適合福泉市農村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改革與持續穩定發展對策。
關鍵詞 產業;結構調整;現狀;對策;貴州省福泉市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77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是關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升級的重點,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問題。福泉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抓好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縱深推進福泉市農村農業產業革命,是實現“十四五”農業產業發展“開門紅”,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可以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福泉市農業產業布局現狀
福泉市在穩定糧食生產安全基礎上,2021年種植糧油作物2.93萬公頃。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1+2+3”產業發展布局,做好生豬主導產業發展,實現年出欄60萬頭;快速發展辣椒、大福姜特色產業,辣椒種植突破0.67萬公頃、大福姜種植突破0.13萬公頃;持續推進梨、中藥材、時令蔬菜優勢產業,梨新增提質增效183.67 hm2、穩定中藥材種植面積0.25萬公頃、蔬菜種植1.63萬公頃次。在大力推動“1+2+3”產業發展的同時,全面發展精品水果、食用菌、茶、林下種養殖、生態漁業和生態家禽等產業,形成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優勢產業持續發展,其他產業全面推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1)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不高,難以推廣當地科技成果。農村人才比例不平衡,類型單一,實用人才欠缺,占比過低。調查發現,以生產型農業種養類人才、農村生產服務人才為主的占多數,而新型專業合作農民科技服務型人才和經營型人才比例嚴重偏低。人才文化層次不高,接受最新技術信息培訓不及時,對現代化農業發展認識不足。
2)缺乏科技投入力度,品牌創建有差距。科技的投入和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現階段農業產業發展缺乏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且科研基礎設施條件有限,儀器設備更新換代速度也比較慢,不能有力保障科研機構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推廣科學技術方面,農業科技示范區農業科技推廣與成果轉化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經濟科技推廣未獲得有力支撐。
3)相關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整合。信貸、用電、用水、用地及基礎實施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夠有力,一些優惠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如噴、滴灌設施不能及時跟上,發展產業“靠天吃飯”現象依然存在;農業設施用地辦理手續相對比較困難;部門之間項目設施相對獨立,整體打造、綜合利用、效益發揮等成效不明顯。
3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福泉市按照“穩夏糧、擴油菜、提效益”的總要求,全面完成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的種植,確保全市糧食安全。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要堅持糧食安全原則、市場原則、可持續健康發展原則,在保證糧食產量穩定增長的情況下,不斷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和效益[1]。
3.1 強化產業發展支撐
福泉市全面推行“雙公司+雙訂單+雙保險+雙支部”“四雙”模式縱深推進農業產業革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指數。培優做大生產性公司,招大引強經營性公司,通過“雙公司”合作共建,切實解決產業選擇、技術服務、資金籌措和技能培訓等問題;強化銷售訂單保障,做優生產訂單品質,簽訂“雙訂單”;通過“雙支部”的組織方式,著力解決基層黨建不強、組織方式不優的問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申報力度,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積極申報并實施道路硬化建設項目,確保生產道路通達便利。
3.2 強化種植業集約化經營主體社會責任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加強對農民的經營行為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指導。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出臺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相關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村子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加入合作社[2];對有能力、有幫扶意愿的農民合作社進行重點培育,在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讓農民能通過入社務工、產業發展、市場營銷等方式,實現穩定增收;緊緊圍繞山地農業,全面科學規劃、優化產業結構,把“工業、商業、企業機制”引進到產業發展中,打造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促進農戶發展致富的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布局;根據地理位置優勢,按照產業規劃引領布局,促進園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生產規模化,發揮技術作用,促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3 強化產品質量,創品牌
以市場為導向,抓住東西部扶貧機遇,緊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保證基地建設標準,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通過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設立國家追溯平臺,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制度試行工作,對種植戶生產環節投入品使用進行嚴格監管,對農產品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加快推進農產品物流園建設,全力搞活農產品商貿流通渠道;強化技術創新驅動,加大農作物新品種引種篩選力度,對綠色優質新品種進行示范推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3.4 強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力度
充分利用集體耕地、山地資源,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開發建設有特色的農產品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使農戶致富,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積極性,打造有特色的種植、養殖特色產業;通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帶動,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林下養雞、茶葉種植、辣椒和大福姜等特色經濟,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雙增收”。
3.5 強化招商引資力度推進產業升級
結合實際創新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以“優質糧油、綠色果蔬、花卉苗木、生態養殖、鄉村旅游”5大主導產業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加快構建適宜當地發展的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全產業新格局,確保產業發展社會效益和綜合效益雙提升;健全政策制度,吸引省內企業入駐,依托潤泉集團、供銷社龍頭企業,積極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環境,出臺《農業產業招商引資辦法》,通過技術帶動、規范管理和擴大市場達到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和市場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是既要樹立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觀念,又要樹立大食品、休閑、生態等功能的現代農業理念,構筑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3]。
3.6 強化農村新型人才培養,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
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速度,掀起學科學、練技術的熱潮,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以能力建設為中心,著力加強對農村專業人才的培訓;完善“三農”干部配備、管理、使用和培訓機制;加強市鄉農技推廣服務機構隊伍建設,配齊市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編制員,建立農技人才進村進企業服務制度。按規劃引領,化零為整,激活“一盤棋”,通過人才示范帶動,帶頭發展,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蔬菜、水果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等產業,共同走上富裕道路。在農村經濟轉型中,要利用區位與特色優勢發展“互聯網+”電商產業,打通線上、線下農產品流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4]。
3.7 強化風險保障,確保農戶收益
確保農業種植保險覆蓋面,并擴大保險覆蓋面;完善農業產業價格指數保險工作方案,確保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市場下行跌價時保住投入成本,在市場上揚趨好時獲得較大收益,助推農業產業健康發展[5]。
4 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是關鍵。應嚴格按照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縱深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堅持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重要抓手,堅持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和農戶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參考文獻:
[1] 吳楠.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狼和升級[J].企業研究,2011(7):21-22.
[2] 林英華.山東省聊城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發展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0(3):475-476.
[3] 樊端成.從農業產業結構演變看產業結構調整-建國60年廣西農業結構演變與展望之二[J].特區經濟,2011(6):202-204.
[4] 宋承蕾,吳媛媛.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9(20):45-46.
[5] 何照穩.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對策[J].鄉村科技,2019(5):8-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