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素寧(1976-),女,漢族,山東青島人,中級財稅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資產管理。
摘要: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現存國有資產大約占據總資產量的三分之一,具備體量龐大、管理難度高等特征。為了更好地適應政策要求,避免國有資產價值流失,加強資產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問題;對策
引言:
自2017年以來,國家針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頒布了相關的條例和規定,要求行政事業單位要按照《行政單位國有資產年度報告管理辦法》為依據,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勢在必行。
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概述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國有資產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資產管理、資產使用、資產處置和資產監管,國有資產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流動性資產、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1]。其中,流動性資產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資金管理層面,通過資金統籌、資金支出、資金預算、專項資金管理以及銀行賬戶管理等方式,實現對流動資產使用情況的全過程監管,也要保證每一項資金使用都能夠體現出行政事業單位的賬面價值;固定資產管理通常依據《行政單位國有固定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針對固定資產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包括資產購置、變更、入賬、盤點、價值評估,以及報廢處置等環節;無形資產在處理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將無形資產管理等同于固定資產管理,在凈資產科目類增設“無形資產”科目,并對無形資產進行單獨核算。當發現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金額小于可回收金額,應當及時做好減值處理。
二、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問題分析
(一)資產管理基礎工作相對薄弱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國有資產管理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資產管理責任尚未落實到具體崗位層面,已經落實的管理崗位存在調崗頻繁的現象;單位實物資產管理和資產賬目長期分離,賬實不符和賬賬不符的現象依舊存在;在資產接收、調撥等環節中缺乏規范的流程,甚至沒有辦理相應的資產轉移手續,長久以來導致資產存量數據缺乏真實性等。具體來說,首先,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集中于財政資金配置和資產購置環節,對于現有資產和資源的潛在價值、閑置盤活以及使用效益等內容關注較少,造成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缺口較大。其次,在資產核算環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存在著固定資產入賬不及時、資產購置實物登記信息錯報等現象,再加上單位固定資產清查盤點周期較長,如果不及時做好賬務處理工作,會造成資產長期掛賬、賬面價值信息失實等問題。最后,在資產使用環節,部分業務部門沒有依據相關規定履行資產出租或出借審批手續,在監管不嚴的情況下,不僅會造成資產價值流失,也會引發資產違規使用等問題。此外,在資產處置環節,依據相關規定,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履行資產變賣、轉讓、報廢處置等基本流程,并經過上級部門審批以后才能自行處置。但部分待處置資產還存在殘余價值,如果單位對資產價值評估不實,可能會造成部分國有資產價值流失。
(二)缺乏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國有資產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不僅需要針對資產管理工作設置完善的管理流程、管理原則和操作規范等,還要針對國有資產的使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作為指導依據。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行政事業單位普遍缺乏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首先,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主要依據法律規范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由于不同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職能和資產類型差異較大,如果單位尚未結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資產管理制度,對資產取得、使用和處置等環節設置相應的規章制度,會影響國有資產的管理規范性。其次,管理組織結構缺失。國有資產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資產管理水平,而目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因資金受限,資產管理工作通常由財務部門或后勤部門兼任。崗位變動頻繁、管理人員專業水平較低等原因,影響了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科學性。最后,管理方式有待優化。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尚未與預算管理工具有機結合,對資金和資產的使用缺乏事前統籌、事中控制和事后評估,再加上單位信息化應用不足,無法對資金與資產實行動態監管,影響了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實施成效。
(三)資產使用效率有待提升
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用途層面來看,可以將資產分為非經營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前者是指以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為目的的必備資產,主要用于專項投資環節,也是所謂的非經營性資產;后者是指用于獲取投資收益的資產,行政事業單位有權對這一類資產進行投資、出租、擔保等[2]。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普遍存在著使用率較低的問題。例如:部分單位資產配置環節缺乏論證,部分資產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在資產購置入庫以后還沒有發揮預期使用效果,就進入報廢處置階段,造成殘余價值流失;資產日常維修和保養制定相應的操作規范,存在嚴重的“重購置、輕管理”思想。
(四)監管措施實施不到位
從外部監管層面來說,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通常由財政局設立的國資辦負責監督管理。但負責監督的工作人員較少,而不同區域、不同層級的行政事業單位數量較多,國有資產賬面價值較大,無法確保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全面覆蓋。從內部監管層面來說,雖然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針對國有資產管理制定了相應的監管規定,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出租管理辦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辦法》等,但在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也沒有配備相應的獎懲措施,造成國有資產管理缺乏嚴肅性和權威性,進一步影響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三、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要明確國有資產的管理目標、政府監管部門的角色定位,以提升資產運營價值為核心內容,在當地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本單位業務性質的規章制度。制度內容應當包括產權界定、資產購置、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價值評估、資產報廢處置、資產盤點報告以及資產使用監督考核等,確保國有資產的各項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例如:行政事業單位可以依據資產的不同形式分別制定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無形資產管理辦法以及流動資產管理辦法等,針對資產投資論證、事前預算、采購、質量驗收、庫存保管、調出使用、報廢處置等各個階段制定相應的操作規范,并將資產管理責任和資產使用責任分別納入崗位績效考核工作中,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貫徹落實。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要重視國有資產的日常管理工作,確定國有資產管理的關鍵環節。例如:在單位購置大宗設備時,應當將采購計劃提前一年納入預算范疇之內,經過市場調研與項目論證以后,審批采購計劃,落實采購工作;對于國有資產中的流動性資產,行政事業可以發揮預算管理、管理會計等工具的作用,明確資金來源與投資方向,做好事前統籌工作,將有限的資源投入的價值增長環節;在資產核銷環節,由國資辦牽頭主導,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對處于減值狀態和損毀狀態的資產,及時調整賬簿數據,并分析資產虧空或賬實不符的具體原因,展開問責工作,加強對國有資產的日常監管。此外,建立獨立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由財務部門、采購部門、后勤部門以及物資管理部門等人員共同組成,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日常管理、統籌配置和監督檢查等工作,確保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全面性。
(二)發揮資產管理與價值管理的協同效應
實物資產管理就是從資產購置、使用和處置等環節開展管理與維護工作,而價值管理則是以貨幣的形式反映單位現存資金、資源以及資產的具體規模、數量和價值。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資產管理與價值管理的協同效應,達到賬實相符和賬賬相符的管理目的,也能夠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具體操作如下:其一,落實定期盤點制度。由財務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共同主導,定期對本單位資產占用情況進行盤點,確保資產相關信息及時入賬,也能夠為后續的資產配置工作提供信息依據;其二,加強對實物資產形成關口的把控,要求單位各部門要切實落實政府集中采購制度、資金集中支付制度以及資產預算管理制度等,有效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其三,資產管理部門要定期與財務部門開展賬目核實工作,及時發現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分析賬目不對等的根本原因,并及時調整后續的管理工作;其四,在資產處置環節,對資產殘余價值進行合理評估,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將資產處置收入及時上繳財政部門。
(三)強化監督與考核作用
從外部監督層面來說,行政事業單位可以與當地的國資辦等相關監管部門之間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發揮信息技術在數據共享中的作用,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為外部監管工作提供信息輔助平臺;同時,行政事業單位也可以在該共享平臺上落實信息披露制度,主動接受上級部門和社會的監管。從內部監督層面來說,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加大監督審查力度,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考核國有資產的管理現狀,包括資產存量、資產價值評估、資產配置增長率、資產最低年限使用率、經費投入收益比等內容,并結合單位的規模、人員情況以及業務特征等計算資產閑置率和人均資產占有率,編制國有資產審計報告[3]。
四、結語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是提升社會效益、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方法。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基于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單位管理人員與使用人員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國有資產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星瑤.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研究[J]. 中國集體經濟, 2018, (005):37-39.
[2]周赟. 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納稅, 2018, (017):P.170-171.
[3]耿軍. 山東濰坊: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實踐與探索[J]. 中國財政, 2018, (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