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高
摘要: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西方的情境學習理論是當時最新的學習理論,它基于構建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及制定個體學習者的意義,對人們傳統的學習觀念進行了顛覆。情境學習理論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既存在契合性,同時又存在一定局限。本文基于情境學習理論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創新,以情境引導實踐教學,明確情境化教學的目標,創新教學方式以及完善過程評價等環節的情境化設計,對于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情境學習,思政課程,教學,創新
一、情境學習理論
20世紀90年代前后,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之后,又提出了的情境學習理論這一重要研究取向。“學習和認知都是情境性的”是情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而當今的教育方式已經遠離了問題發生的情境 ,為了將校園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我們對于學校學習的情境性應引起高度重視,使學校教育與真實的問題發生情境盡量接近。
(一)情境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契合性
1.基于全新的學習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創新提供了有效支撐。知與行是相輔相成的,這是情境化學習理論的基本出發點。知識通過情境化的實踐活動不斷向前探索,它本身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抽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讓學生通過參與各種類型的思政實踐活動,強化其對所學專業、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的親身感受,才能讓學生將抽象性、理論化的知識入心入腦。
2. 基于全新的學習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創新開辟了新的途徑。情境學習理論將情境構建作為教學模式創新的關鍵環節,對于傳統的對概念或原理進行講解的方式采取摒棄的態度。讓學生通過具像化的情境場景,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或原理,完成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培養,提升其實踐動手能力。
(二)情境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局限性
情境學習理論對于揭示學習的本質具有重要價值,它對于學科應用領域的拓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自身的局限性卻難以克服。情境學習理論基于規則和信息的描述對事物進行認知與理解,并進行有意識地推理和思考,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是該理論主要的認知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概念、原理等知識的客觀性。更強調通過個人的努力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情境學習理論對個體知識的構建和推論缺乏必要的科學論證。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對原理的認知,過分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對于教學存在著相對主義的隱患。
綜上所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情境學習理論的融合發展,應堅持理性的辯證觀點,一方面對情境化的知識建構功能引起重視,另一方面不能偏離知識的概念和理論,只有合理進行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情境學習理論的價值與功能才能更好地得到發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策略
(一)細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教學目標
實踐教學本質上是一種過程性教學,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情境從而內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
1.知識掌握目標的情境化。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受到已有認知的影響,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場景,同時聯想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個人體驗,結合師生、同學之間的互動,完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基于個人認知的理解。
2. 能力培養目標的情境化。學生通過對具體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完成具體情境中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通過界定問題、搜集材料、組織調查、材料綜合、形成結論并重新反思結論的過程,能力不斷得到加強。
3.情感發展目標的情境化。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熱愛之情,使情感、態度、價值觀、責任感、使命感的培養體現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學習者對于社會現象的深入思考和感悟,激發學習者拼搏進取的人生觀,培養自立、積極的主體性精神。
(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教學方式
1. “參與”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習者的互動程度、認知水平是關注的重點。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習者的認知行為之間會存在契合性的問題。可以借助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彌補學生在認知方面的不足,促進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
2. “探究”階段。在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建立與已有知識間的聯系,并進行歸納總結,發現事物運行規律的能力。教師根據課程規劃安排,對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情境創設予以鼓勵,在此期間教師擔任的角色是指出問題或者提出建議,以便吸引學生加入到話題討論中來,持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探究。
3.“解釋”階段。在這一環節,重點關注解釋概念、闡述原理和分析觀點。基于前兩個環節完成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歸納出一種更為簡潔凝練的理論觀點和概念原理,并通過對教學活動進行模擬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論觀點和概念原理,掌握其內涵和精髓。
4.“拓展”階段。在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理論運用和行動拓展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情境化課程的知識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社會現象融會貫通。通過現實生活的磨練,能夠親身體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現實生活的意義,形成現實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的良好態勢。
(三)評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教學過程
教學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效果檢驗的必要環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教學的成效是否顯著,應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進行反饋與評估:
1.在診斷優化的層面上:通過教學效果的科學評估機制,及時反饋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對學習的成效及時進行檢驗,總結教學中的寶貴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饋與評估,對于評價機制本身在內化、外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信息進行及時反饋,是通過切實有效的途徑加以糾正,情境化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模式設計方面不斷進行優化,提升教學全過程的科學合理規劃。
2.在過程評價層面上:堅持對教學反饋問題的診斷性評價,重視生成性評價,客觀地進行終結性評價,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全方位全過程的綜合評價。教學評價應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教學活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并最終把學習的成效作為檢驗的依據。
三、 結語
在情境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計需要在情境化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細化情境化教學目標,優化情境化教學方式,評價情境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將抽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進行有機地結合。通過建設情境化的學習場景,引入反饋機制,構建基于特定課程規劃方向的情境化教學框架,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概念的遷移與拓展,從而實現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特定教學目標與緊密貼近現實社會,使學生真正理解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
基金項目:2021年度茅臺學院校級思政課題:民辦高校中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建設的必要性探析——以茅臺學院為例 , 課題編號:mysz202006。
參考文獻:
[1]王薇.指向問題解決能力發展的學習活動模型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0(6):88-95.
[2]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60.
[3]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 新編版)[M].曹衛東,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58.
[4]崔允漷,王中男.學習如何發生:情境學習理論的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7):28-32.
[5]J.萊夫,E.溫格.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3.
[6]李曉梅,王鶴巖,等.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0-73.
[7]俞樹煜,王國華,等.在線學習活動中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問題解決學習活動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5) :35-41.
[8]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