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民族舞劇《騎兵》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推出的一部別開生面的用心之作,何燕敏為總導演,趙磊、巴音達來、王金格等為主演,講述了一位蒙古族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穿上戎裝,成為一名光榮的騎兵的故事。該劇在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選中獲得舞劇獎,觀眾的反響也很熱烈:“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舞劇”“這個劇的表現方式好特別”“好震撼”“好感動”等。對于一部舞劇來說,能夠讓觀眾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并且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實屬不易。
一、創作靈感
導演何燕敏是內蒙古本土藝術家,其父輩是真正的騎兵,所以,她有太多想要表達的內容,她結合多位老騎兵的口述與自己生活經歷進行藝術構思,創作出了這部充滿情感的愛國主義藝術之作——《騎兵》。在創作時,何燕敏沒有按照一般舞劇的創作邏輯,她認為創作是無定式的,創造性地將舞劇分為序和六幕,而且在序中沒有直接交代該作品的主要事件、時間、人物等。幕布一拉開,直接在天空中“撕”出一條裂縫,漫天泥沙的滾滾硝煙中,千軍萬馬奔騰而來,長時段的“噠噠”鐵蹄聲營造了一種英勇無畏、馳騁疆場的意象,實現了視覺、聽覺的完美融合,真正體現了舞蹈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
二、《騎兵》的精彩之處
(一)演員的傾情演繹
內蒙古大草原十分遼闊、安寧,人與馬相處和諧,好不愜意,但是轟隆的炮聲和彌漫的硝煙將人們拉回槍林彈雨的現實中,男主人公在個人幸福與國家安危面前作出了選擇,他毅然決然穿上戎裝,奔赴戰場。與此同時,女主人公珊丹將自己的紅馬贈予男主人公,馬的使命也從陪伴變成了共同作戰,成為兩人的情感紐帶。所以,在很多幕中都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男主人公與馬在前線沖鋒,女主人公在后方等待與眺望。
從軍之際,新兵身穿整齊的裝束,胸前戴著大紅花;人們對戰馬也有儀式感的表達,泉水汩汩,戰馬接受著洗禮,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內蒙古人民對于馬的尊重以及人與馬的和諧。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的舞者以16位戰士和16匹戰馬的陣容演繹出了千軍萬馬的氣勢。《騎兵》中飾演烈馬的是真實的舞蹈演員,他們演繹出了馬的靈動、力量感與瀟灑,絲毫不遜于一匹真馬。
第四幕《戰馬情》以群舞的形式展現了內蒙古騎兵在戰場上的英勇風姿。演員手握大刀、騎著戰馬,呈“一”字形,反復做著向前揮刀的動作,以此表現舞者對于戰爭的憤怒,在血與火之中頑強抵抗。這段奮勇殺敵的畫面與第二幕《從軍別》中稚嫩的青年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幕中,一個個新兵戰士臉上充滿了對于從軍的憧憬,體現了內蒙古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風貌。
戰爭的殘酷讓一個個青年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擔架上的尸體一個接一個,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也不忘微笑、敬禮,以示為國捐軀而無悔的決心。他們的笑容讓人心疼而又敬畏。
演員的傾情演繹是該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演員大多是內蒙古本地人,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拿捏十分到位。戰士的英雄形象在劇中塑造得尤為豐滿,既有在家人面前的活潑,也有在戰爭面前大氣凜然、英勇無畏的擔當。舞臺上的每個人都是主角,這讓騎兵形象大放異彩,也進一步促使舞劇《騎兵》贏得觀眾的認可。
這些演員用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之時,由內而外散發出的魅力讓觀眾沉浸其中,舞臺表現力令人驚嘆不已!他們也許不是最頂尖的舞者,但他們一定是最適合這些角色的演員。
(二)戰馬的演繹
詼諧逗趣的戰馬是《騎兵》的又一大亮點,導演將戰馬最具辨識性的特點聚焦在馬的顏色和馬鬃上面,以人演繹戰馬,活靈活現。在觀劇過程中,觀眾可以看到,馬會經常捋蓋在自己臉上的馬鬃,這個細節小到幾乎被忽略掉了,但是這個動作是有出處的。導演出生于蒙古族的一個騎兵家庭,其父親有過一匹紅色的戰馬,由于戰爭,父親沒時間剪馬鬃,馬鬃很長,有時候蓋在了臉上,該動作由此而來。
《騎兵》中融入了導演的個人情感和對于騎兵的認知,經過藝術化加工、處理之后,塑造出了自己眼中的戰馬形象,凸顯了戰馬的個性化特征。
(三)舞蹈道具的運用
在舞蹈方面,主創團隊運用了一系列蒙古族舞蹈語言,而不是蒙古族舞蹈元素的堆積,以柔臂表現草原的廣闊和內蒙古人民的柔情,以奔跑、跨越等動作彰顯內蒙古人民的熱情和粗獷彪悍的精神特質。
在舞蹈道具方面,主創團隊以一根腰繩來體現男主人公朝魯與女主人公珊丹之間的柔情蜜意。不同于一般的男女之間感情的表達,《騎兵》由于馬的介入,既打破了男女主人公感情敘事的一般程式,也將馬人格化了。騎兵在馴服馬的時候,也用到了繩子:馬兒在肆意地奔跑,騎兵在后面被韁繩拖著走,再現了騎兵馴服戰馬的過程,在有限的舞臺中將藝術的想象發揮到了極致。
(四)音樂與舞劇的關系
大多數舞蹈作品較為注重音樂的藝術價值和地位,這使得舞蹈處于一種尷尬地位,成為音樂的附屬品。但是在舞劇《騎兵》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音樂與舞蹈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
民族音樂與交響樂并用凸顯了內蒙古人民的柔情以及人與馬相處、作戰時的情境變化。在舞美設計上也能夠看出導演的用心,用有限的舞臺空間表現了一望無際的疆場,前后幕布在舞臺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展現出了不同的場景,這使用了電影中較常見的蒙太奇表現手法,演繹時空的轉換與空間場景的變化,虛實相生,為演員情感的表達與宣泄提供了表現空間。例如,第一幕《男兒歸》中,沒有太多的前情提要,直接在舞臺上呈現男兒歸來的緣由,簡潔明了;第六幕《戰魂歸》中,男主人公攜帶戰馬的尸骨回到家鄉,轉瞬間就已到暮年,戰馬和戰士同時出現在舞臺上,那俏皮的馬兒活靈活現,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虛幻。
如今,科技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被運用到了舞蹈藝術中。舞劇《騎兵》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運用了舞蹈影像,用舞蹈影像表現炮火連天、火光四射的戰爭場面,增強了舞臺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并在舞劇的最后播映了在天安門城樓前接受檢閱的騎兵隊伍,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三、結語
舞蹈是一種藝術,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一般來說,歷史題材的作品大多會通過詳細敘述一個事件,表現人物的驍勇英姿,頌揚人物的英勇表現和犧牲精神等。但是,舞劇《騎兵》沒有將講故事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將內蒙古人民的英雄氣質放在核心位置,通過人與人、人與馬之間的關系變化,力求在精神層面提高藝術價值,這比講述故事帶給人們的震撼多。
《騎兵》在眾多舞劇模式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創作方法,為中國原創民族舞劇增添了新的元素。這部舞劇的內容積極、主題鮮明,既注重舞蹈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又強調舞者情感細膩的表達,以意蘊豐富的肢體語言展現中國人民驍勇善戰的英雄氣質以及內蒙古人民對于馬的尊重,彰顯了熱愛和平、不怕犧牲的家國情懷。
(北京舞蹈學院)
作者簡介:王夢娟(1995-),女,河南鄲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舞蹈身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