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城市發展已邁入存量更新的時代,人們內在的精神需求日益顯現,對居住質量及住宅空間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如今的社區景觀設計與城市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疏離,影響了城市的整體規劃和未來發展,忽略了環境的共享性。本文在保留工業遺址特色的前提下,對工業遺址改造為共享性社區的景觀進行研究。
社區景觀設計雖然已有近半個世紀,但人們對于景觀的理解相對較為膚淺,認為景觀只是堆石造山和植樹造林等,而沒有考慮更人性化的功能設計,因此造成各個社區里千篇一律的景觀布局。基于此,設計師要從全局性、結構性以及技術創新性角度完善社區的景觀設計理念,創造出一個宜人的環境,使人們產生愉悅的情感。
一、歷史背景分析
歷史提醒著世人,今日所見繁華之都市曾經都是工人用汗水建造的。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工業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歷史足跡”稱為工業遺產,它是人類勞動創造的重要見證。在工業轉型時期,城市的功能在不斷改變,城市面貌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傳統工業區逐漸衰落,但其具有的土地價值及開發潛能仍然十分巨大。
二、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分析
(一)工業遺址現狀分析
隨著城市中心的擴展,原來的工業園區逐步轉化為居住用地,工業岸線逐步轉為生活岸線。但是,傳統工業遺址的場地空間劃分過于機械,空間之間相對獨立,利用率不高。同時,傳統工業遺址內的植物配置大多類似,植物層次相對單一,無法與建筑空間有效銜接,中心休閑綠地過于分散,偶爾散落幾個綠植,造成空間浪費、沒有美觀性,景觀效果不佳。
(二)工業遺產保護分析
工業遺產帶有工業時代的印記,見證了工業文明的發展史,曾被當作城市更新的“累贅”而被拋棄或者拆除。時下,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工業遺產和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保護人類發展的全過程,可以使人類文明發展達到理想的狀態。
如何利用原有的工業景觀,使工業遺產充滿人性化,并發揮其歷史新功能;如何挖掘工業遺產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成為現代設計師要去探索的新課題。
(三)工業遺址社區特點沿用
適度、合理地進行開發就是對工業遺產的一種保護,傳統工業區的改造重點是在轉換土地功能的同時,使土地重新發揮應有的價值,并重新投入到社會生活之中。
現階段的舊工業區更新改造應該保留原有工業區的特色遺跡,這些工業時代的產物與標志可使人們眼前浮現出舊工業區曾經輝煌的生產場景,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還能使人們感嘆時代的變遷與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
三、共享社區景觀設想
傳統工業區的景觀設計是采用原有具有功能性的建筑物,賦予其新的景觀意義,同時融合時代的特征與實用功能進行新的景觀設計。景觀是錯綜復雜的一個綜合體,其功能、結構和形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并受到美學、視覺及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共享社區的概念
共享,是共同使用資源或空間,打破傳統的行為方式和心理體驗。在社區中,共享性景觀可以增強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有助于增進鄰里之間的情感交流。共享社區的景觀可以作為鄰里社交的橋梁,具有社會性、群體性、開放性、公共特性等特點,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過去作為社區附屬品的景觀,已逐漸成為衡量社區品質和社區風格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設計師應該將景觀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二)社區共享性的空間構成
共享性景觀設計以“共有”和“分享”為關鍵,依據青年群體的行為習慣及生活需求,采取多樣化、多角度的植被景觀設計,在一定區域內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因此,共享性景觀設計需增加社區主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促進社會交際圈的良好發展。設計師在社區景觀設計中,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設施最大限度使用以及效率最優化,打造出能夠取代傳統的社區空間交互方式。
(三)功能分區的意境與引導
未來,行業的邊界將會越來越模糊,設計師要將生活、工作、社交等復合空間改造成共享社區,在功能分區上,以動態性、靜態性分離的原則進行區域分區。動、靜分區的景觀共享空間體現了人文關懷,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娛樂、交流需求。
(四)空間形態的創新與呈現
城市景觀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建設的較為復雜的生態體系,是由物質空間與人為活動組合而成的。城市景觀的物質空間包括生態環境、空間形態、人文景觀等,這造就了城市景觀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共享社區為滿足周邊居民及青年群體的需求,在景觀設計上采用多樣化、多元化的布局,以功能分區作為人與環境的交匯點。共享社區的景觀布局體現了自然、人文等特征,運用幾何形體進行創新,使得共享社區更加生動、激情與有活力。
四、共享社區景觀創新研究
景觀規劃不是“無情”的設計,而要注重人的使用感受及參與度。生活環境對人們生活、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社區景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自發性行為構想
人作為景觀設計中的一個設計符號,不僅具有審美意義,還有生態意義。因此,景觀設計要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各項需求。
景觀設計要從人的行為活動的角度出發,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應注重青年群體活動的差異性、多樣性,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公共空間促使社區青年產生一些自發性的娛樂行為,空間的功能取決于青年群體的活動內容,而不是已經固定的場所功能設置。因此,自發性的行為是否能實現空間環境的改變,取決于使用者無拘無束地使用場地的行為。
(二)社區元素提取構想
設計師要根據地域文化特色,采取不一樣的表現形式,在保留工業遺址特色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特色元素,打造共享社區景觀,帶給人們自由、舒適的體驗。工業園區中的特色工業符號元素可以提煉出形態不一的“點”,然后,以“線”的形式來統籌整個設計,打造藝術與歷史文化融合的空間,并形成空間形式的共享社區。
幾何圖形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其簡練、抽象的表達形態能在現實中將一些復雜且多樣的精神文化形態簡化,形成一種新穎的視覺體驗。
(三)生態共生模式構想
社區景觀設計首先要符合當前的生態環境,基于社區周邊的地形采取合理的改造設計,打造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多元社區景觀體系。其次要激發公眾繼承和發展歷史文脈的熱情,鼓勵青年群體參與到保護社區景觀中來,使每一個群體都享受到綠色生態生活。再次要提高公眾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識,從而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共享社區的景觀不僅要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也要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利用景觀生態模式,使建筑與建筑之間、鄰居與鄰居之間“對話”,促進鄰里關系的和諧,合理利用當地工業遺產資源,盡可能實現功能區域多元化,避免產生圍合封閉式的空間環境。
五、結語
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人們不只是關注物質生活的改善,還關注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新形勢下,共享理念融入社會各個領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共享社區的景觀以共同享有為原則,關注人們的感受。隨著共享社區景觀設計在社區景觀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共享社區景觀設計將改善城市居民群體的居住環境,利用共享資源增強當代青年的城市歸屬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廣東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許純漫(1995-),女,廣東惠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