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欲做一個有成就的歷史學家,首先要做一個成熟的民間文學家。由于民間故事是人類用口語傳承曾經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的重要事件或遇到過的靈異現象,在用口語傳承的這些事件和現象中,往往包含著真實的人物和真實的事件,致使民間故事形成了一部融有史屬性的百科全書。
【關鍵詞】略談;民間故事;史屬內涵
【中圖分類號】 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2-163-03
【本文著錄格式】劉鑫.略談民間故事中的史屬內涵[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2):163-165.
引言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門類之一,故事都產生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不論何種類型的傳說故事,都有或多或少的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故事里面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就是民間故事中的史屬內涵。
一、人物故事中的史屬內涵
(一)遠古人物的史屬性
在口傳民間故事的情節中,講述人物方面的故事情節占故事中的主導地位,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人物出現,而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往往都是曾經存在過的真實人物,而且這些人物幾乎都為人類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這些貢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些印象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素材。
由于人口增多,人類群體中出現了遷徙—定居、定居—遷徙的活動因素,在人類共同講述的一個故事中往往會出現不同的姓氏稱謂。
1.洪水滔天
“洪水滔天”是遠古時期地球上發生的一次滅絕世界的洪災,之后出現了《創世紀》的人物神話故事。中國《山海經》稱其為“女媧”和“盤古”;《 圣經·創世紀》中稱“亞當”“夏娃”;彝文經書《吾查》中稱“篤驀”“尼施”。
而在中國,盤古是人們講述大洪荒世紀的主要人物,也是全世界各地都在講述的唯一一個人物。那么大洪荒世紀到底有沒有盤古這么個人物?根據現有記載的史料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時期,吳國有個叫徐整的太常卿官員,著有中國上古傳說《三五歷記》及《五遠歷年紀》,人們將這兩篇文章合稱為姐妹篇,這兩篇文章是目前所知記載洪荒時代盤古開天地傳說的最早著作。
不論盤古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盤古的存在是屬實的,雖然人類初始沒有文字,只依靠口頭講述代代相傳,在口傳的過程中,人們由于對自然界的認識還膚淺,一些解釋不清的概念借助“神”的能量進行解釋,在口傳過程中,將盤古講述成了一個神的化身。
從上述口頭傳說或史料記載,盤古是人類歷史人物,“洪水滔天”也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2.尼施傳彝文
彝族神話故事《尼施傳彝文》是目前玉溪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尼施是不是真的存在,她創造人類語言文字是不是真的事實。彝文經書《吾查》《們查》有“尼施造字”的記載。在彝族群體中廣泛流傳著“尼施傳彝文”的故事。
此記載直接證明了巖畫是人類早期創造的語言文字的事實,揭開了巖畫的神秘面紗,也從側面證明了尼施造字的事實和尼施是遠古時期歷史人類的事實。
(二)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為鞏固和發展部落利益,領頭人率領部族群體浴血奮戰的過程。這類故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詩,又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
1.格薩爾
全世界所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當屬《格薩爾王傳》,其不僅是族群文化多元化的載體,更是見證著不同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進程。在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之前,格薩爾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早已用神話、傳說、故事、詩歌等在進行講述,且內容豐富,數量繁多。經過不斷的整理,《格薩爾王傳》已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
2.江格爾
《江格爾》是蒙古族人的英雄史詩,它應產生于蒙古社會還不發達的氏族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初期階段。傳說奔巴地方首領烏宗·阿拉達爾汗的兒子便是江格爾,在其年幼時期其父母被魔鬼帶走并且殘忍殺害,而藏在洞中的江格爾被心地善良的人們發現并將其帶到家中撫養成人。江格爾自小就聰慧過人,具備高尚的品質,同時擁有強健的體魄和高超的武術,7歲起便為族群做出極大的貢獻,兼并了附近42個部落,而后被臣民推舉為可汗的不二之選。
《江格爾》在歷經多年的傳唱中,歷經增減、藝術加工,手抄本等文字性的描述更為直觀,而對《江格爾》的增減藝術加工也使其文學效果比單純的口頭文學更為耐人尋味。
英雄史詩中提到的格薩爾、江格爾同樣是史屬性,是故事中的歷史內涵。
二、人文傳說
民間故事中,除了歷史人物傳說之外,從大的角度來講,另有人與境的混合故事傳說和境與人文建筑的故事傳說兩類。
(一)人境傳說
1.普陀巖
普陀巖位于元江東岸玉臺寺山間,山上巖間有一洞穴,從洞口可俯瞰元江壩子全景。洞穴前是懸崖峭壁,洞穴下有一龍潭。從前龍潭旁有一方池,方池的左旁建有一座青磚綠瓦的寺廟。
宋朝初期,有個叫陳嵩山的道士常年在洞穴內煉仙丹。據史料記載,宋初,儂智高派一個叫陳嵩山的道士在玉臺山間一個石窟里修煉。他在石窟下方一眼山泉旁建道觀、修蓮池、辟菜地。每天不是種菜、養魚、誦經就是坐在石窟里修身煉丹。
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石窟左側數十丈高的峭壁上出現了“普陀巖”3個白色宋體大字。人們在驚嘆中猜疑:“連猴子都難爬上去的峭壁上字怎么寫上去的呢?”
當人們帶著好奇的心情來到石窟找陳嵩山道人時,人已無蹤影。只見書有“普陀巖”3字對面稍向下側的另一岈峭壁間鑿有一道倒“U”字形門狀的門,門的兩側書有一幅楹聯,上聯書:“南海岸邊能救苦”;下聯書:“普陀巖畔顯神通”等字樣。
石窟上所書的橫批“普陀巖”3個字與倒“U”字形門和“南海岸邊能救苦”“普陀巖畔顯神通”的楹聯分別書寫在兩岈相距約40多米的懸崖峭壁上 ,看似兩不相干。
然而,傳說嵩山道人書寫這幅楹聯時設計十分巧妙,到石窟參觀的人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才能尋覓得到嵩山道人設定的位置。也就是說,只有覓到嵩山道人設定的那個位置才能清晰地看到這幅楹聯的完整布局,也才能領悟出修煉成仙的途徑。
2.古龍洞
古龍洞位于元江縣城西南約5千米的213國道旁,洞有兩穴,洞內乳石繽紛,奇形異狀。
元朝初期,每到稻谷收獲時節,洞內蛟蟒出外肆虐,使清水河兩岸的稻谷顆粒無收,農民深受其害。時任元江路安撫使刀代持劍前往,入穴斬蛟,為民除害。《元江府志》載:“刀代斬蛟”故事,流傳至今。
(二)物境傳說
1.白塔
白塔修建年代約在元初,《元史》說羅槃甸(元江)于“憲宗四年(公元1254年)歸順,七年(公元1254年)筑城復叛”的記載。而“白塔”因元江縣城的“風水”而建。
白塔建筑結構,根據1986年維修時清塔頂時有發現:在第五層磚發現直徑80厘米的扁園形石塊,剖面為半園形,中通一孔,直徑10厘米。在第三層砌磚下發現塔剎底石一塊,長45厘米,寬30厘米,厚15厘米,中心與第五層砌磚園盤石孔洞通連。又于塔頂第一層磚下,塔心部位,發現有十字木質桁架(已被雨水飾腐),并暴露出塔心為亂石歷填;第二層西南角、轉角磚底面,刻著形如“三臺棋盤”畫一幅,推斷為白塔結構圖,塔基部已掘下1.5米~2.0米深度。
為什么要修建白塔,除了“風水”說之外,還有民間留下了許許多多色彩紛呈的傳說。
(1)開塔奠基
開基是一件十分嚴肅的工作,開基不能隨意想開就開,也不能欲動土就動土。開基必須按照風水大師擇定的良辰和與良辰相匹配的一些條件,如果未達到風水大師的良辰和條件,就不允許動土開工。
(2)童男童女
元江白塔看似規模不大,靠江的東面坡勢也比較陡。但傳說白塔動工時“晚上千人挖土,白天萬人填土”熱烈場面。據說羅槃城建好后,因西北面有南淇河,西南面有清水河,東面有濮水,城似一只木船蕩漾在水中,儂么中耽心東面的施垤山和西面的者嘎山一旦崩塌,堵住濮水的出口,那時羅槃城就會變成碧波萬頃的湖泊。
因此塔基做好后,塔基內安置著兩名童男童女,男童扶鎮施垤山,女童扶鎮者嘎山,不允許山崩塌而堵住水口。
在建塔期間,儂么中因年老多病而去世,這期間,儂氏大院每天抬出一個棺槨,并且連續抬了30天,但外人誰也不知道儂么中的遺體裝在哪一口棺槨之中,只見棺槨都抬往建塔的地方。
(3)皇帝陵園
有人說白塔是風水塔,也有人說白塔是皇帝陵園的標志性建筑,筆者認為,白塔是儂氏實力的展示,也是儂氏權威的標志。
眾所周知,白塔的西南面是一片較為平坦的丘陵狀地勢,彝族人稱這片區域為“哦門路本得莫”,意為皇帝陵園。
據說儂氏家族喜歡吃狗肉,逢年過節除了殺豬宰羊以外,家家還要殺狗吃狗肉,因而彝族人稱南天國的國王為“期卓哦門”,意為喜歡吃狗肉的皇帝。
今天講白塔,目的在于還元江白塔一個歷史的應有價值,再次回顧南傳佛教文化對元江的影響。
2.碧波洞
“碧波洞”位于今水文站對面江東棲霞山腳北岸邊,距元城約2500米。康熙年間,元江曾經發過一次大洪水,江水淹沒東門街,沖毀了東北面的城墻和街道。“碧波洞”也慘遭洪水肆虐,洞已被河沙溢滿,洞前的景點也遭沙土填埋,維有洞頂上的古道經過往行人踩踏,又恢復了路徑。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元江縣知縣吳繩祖根據古八景的方位找到了“碧波洞”的位置,并撰有《碧波洞記》一文。
文中說:“郡城之東,長江襟帶,江之上為棲霞山尾。蟠大渓首注,龍爪綿延,莫能窮際。每當夕陽晼晚,彩霞隨山相互耀蓋,元郡八境之一也。山之側呀然天開,有古洞焉,面擁澧江,高不過數十尋環之。可上洞門,黝屈深杳不可具狀,怪石鼎攢也,如虎之狀,其尾儼如墜也;如鳳之賽,不需束矩而光明,盪胸下瞰江皋漣漪掩映,顏其洞曰:‘碧波,殆因一鑑澄泓,皺轂盈眸。故耶盤郁雕琢,應自太古而月入。能容云飛,不凝依稀,莓胎中葉葉青蓮,非復入間丘壑。先是荊棘轇轕,塵封數十年,幾如桃園古洞,問津無。”
而為了真正知曉碧波洞的實際位置,筆者于2008年年初的一日清晨來到了熱水塘村,預備去村中尋找一位老人,便是稱之為“寨老”的李天福先生,然而這位老人的年紀不是很大,他告知我其年僅59歲,從老人口中我知曉到人們將其稱之為“寨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先祖是第一個搬到熱水塘村并安家于此的人,因此其家族長老長者就被村寨里的人們尊稱為“寨老”,我跟隨村寨中的人到達其居住地,李天福老人向其說明了我本次前來拜訪的用意,其知曉后更為激動,他用微微顫抖的手握住我的手說:“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便再也無人到此來問過碧波洞的事情,你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到此詢問碧波洞的人,您真是我們的貴客啊。”
隨后,他帶我到“碧波洞”原址看了個究竟,“碧波洞”原址緊鄰江岸的一塊緩坡上,洞口有一石柱頂著洞頂。李天福老人告訴我說:“聽老人說,洞頂上是上玉溪、昆明等地的必經之路,每天都有許多馬幫和行人過往,洞內有石磯、石床、石桌、石凳;洞口前有幾處溫泉池,清澈的澧社江從洞口下方緩緩淌過,因而人們將這里稱為碧波洞。”
“碧波洞”元明時期被列為元江“八境”之一,且被稱為“古八景”。
三、史屬界定
據上述所例故事類別可知,民間故事的基礎源自于歷史的真實性,但可能當時人類尚未創造文字,許多歷史事件都用口傳的方式繼承下來。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繁衍生息、適應環境、遷徙定居、定居遷徙、形成部落、部落兼并等過程。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天,各大部落都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但所傳承故事中歷史內涵基本相一致。
先秦文獻古籍中,如《史籀篇》《淮南子》《楚辭》《山海經》《禮記》和秦漢以來的如《繹史》《漢書》《史記》《風俗通義》《獨異志》《路史》《帝王世紀》等史料都記載著關于女媧的傳說,可見女媧的傳說在古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對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現就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1)其具有極為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作為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史料;
(2)其具有提高民族凝聚力、為我國建立和諧穩定社會從而實現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其對充實華夏民族古文化寶庫、加強創業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更為直觀地反映出民俗文化和奇特的民間文化現象,對人類生存、禮儀以及文化傳承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各地講述的民間故事是人類記憶的碎片,這些故事碎片連接了人類起源、史前文明,為華夏文明保留著記憶,幾十萬年的歷史仿佛近在咫尺。古華夏文明并不只屬于中華文明,而是大統一的史前人類文明,極有研究價值。
四、結束語
民間故事中的史屬性,指的是故事中曾經存在過的人物或事件。這些曾經存在過的人物或事件是屬于歷史的內涵部分,也是支撐民間故事情節的重要支柱和展示民間故事生命力的基礎。
譬如,《山海經》中記載的故事傳說被稱為志怪古籍,也被認為是荒誕不經的奇書。但只要讀者認真探究故事的根源,就不難看出“志怪”“ 荒誕不經”故事中,都蘊藏歷史上曾經生存過的人物或曾經發生過的事件。
作為一個民間故事搜集采錄者,在搜集采錄民間故事的時候,就要做一個嚴謹的學者,探尋出故事中史屬性部分,并以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民間故事的創造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的民間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
[2]劉歆.山海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3]王存、胡駿杰.中國神話故事大全[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
[4]玉溪市民宗局.《篤慕》彝族敘事長詩[M].景洪: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1995.
[5]宋自華.尼施傳彝文(彝族)[J].山茶,1987(5):47-48.
作者簡介:劉鑫(1974-),男,云南元江,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圖書、群文系列),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