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劇是一種美學門類,產生于古希臘,是古希臘美學家在古希臘文學、戲劇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來,建筑、雕塑等藝術門類都有涉及的一種藝術體裁。尼采第一部作品《悲劇的誕生》主題是希臘悲劇,在書中尼采同亞里士多德觀點一致,認為悲劇起源于酒神訟音樂,并且認為希臘悲劇的本質是酒神藝術,由此展開詳細的論證。希臘悲劇起源于酒神狄奧尼索斯歌隊,但關于希臘悲劇為什么而存在即希臘悲劇的本質,筆者認為可以有三種解釋:第一,希臘悲劇因祭祀儀式的需要存在;第二,希臘悲劇會給觀賞者產生一種形而上的快感;第三,希臘悲劇在一定程度上服從于政治,維護城邦秩序、公民的身份。
【關鍵詞】希臘悲劇;狄奧尼索斯;歌隊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2-169-03
【本文著錄格式】周帥.淺談古希臘悲劇藝術[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2):169-171.
一、古希臘悲劇藝術的起源
悲劇是一種美學門類,產生于古希臘,是古希臘美學家在古希臘文學、戲劇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來,建筑、雕塑等藝術門類都有涉及的一種藝術體裁。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是悲劇構成的條件。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四章中對悲劇的起源有兩點重要的提示:第一,“悲劇起源于酒神訟(Dithurambos)歌隊領隊的即興口誦”;第二,悲劇的前身是薩提爾劇。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宙斯曾與凡人希姆萊公主育有一個兒子,即狄奧尼索斯,相傳宙斯的妻子赫拉嫉妒心很強,凡是宙斯與他人相愛都會從中阻撓,她偽裝成希姆萊的保姆,慫恿其探視宙斯真身。宙斯迫不得已顯出真身,卻誤將希姆萊劈死。宙斯從死后的希姆萊腹中取出胎兒縫入自己腿中,孩子出世后取名為狄奧尼索斯,即“瘸腿的宙斯”之意。狄奧尼索斯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他的表征是一個由常春藤、葡萄蔓圍繞而成的花環,一支松果狀圖爾索斯杖和名為坎撒洛斯的雙柄大酒杯。在繪畫形狀中常被表述成蓄須的強壯男子,之后在卡拉瓦喬著名的《年輕的酒神》中被描述成經典的帶有女性氣質的年輕男子形象,并且周圍往往有被稱作薩提爾原始歌隊圍繞。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便有狄奧尼索斯節來表達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宴席中會有希臘人偽裝的薩提爾舞蹈歌唱、即興表演。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原始薩提爾歌隊組成的合唱隊伍逐漸發展,慢慢發展形成幾十人的合唱隊,這便是希臘悲劇的雛形。薩提爾歌隊和近代牧歌中的牧人一樣,兩者都是懷戀原始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產生,酒神的信徒結對游蕩狂歡,沉浸在某種心情和認識之中,正是這種沉浸情緒使他同現實世界隔絕,保留理想中的天地和詩意的自由,達到一種理想的境地。在原始薩提爾的基礎上,加入舞蹈、聲音、言辭等象征手法,經過藝術加工合唱變為戲劇,悲劇便從民俗的薩提爾合唱隊誕生,逐漸形成戲劇這一藝術體裁。
悲劇這一藝術體裁是從酒神狄奧尼索斯節中演變產生,但古希臘人民的悲劇意識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產生之初。希臘神話早期一直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形成系統是在荷馬整理的《荷馬史詩》與赫西俄德的《神譜》及古希臘詩歌、戲劇等著作中,并分為神話傳說與英雄傳說兩大部分。關于古希臘人尊崇的多神教,讓-皮埃爾·韋爾認為古希臘的多神教“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神圣”,其核心支柱就是希臘神話體系。在原始社會,古希臘人對周圍世界、宇宙自然充滿未知,同時衍生對未知的恐懼,正是這種未知的恐懼感,促使古希臘人民產生“悲劇意識”,從而創造出希臘眾神以此慰籍心中的不安。總的來說,古希臘悲劇這一藝術體裁起源于酒神狄奧尼索斯節的薩提爾歌隊,但古希臘人的悲劇意識產生于希臘神話的誕生之初。
二、從尼采《悲劇的誕生》解讀古希臘悲劇藝術
尼采第一部作品《悲劇的誕生》主題是希臘悲劇。在書中尼采同亞里士多德觀點一致,認為悲劇起源于酒神訟音樂,并且認為希臘悲劇的本質是酒神藝術,由此展開詳細的論證。尼采繼承叔本華對音樂的見解,認同音樂的重要性,認為音樂是一切形象的內在核心,“世界的象征語言”“太一的摹本”“世界的意志”。尼采在作品中首次引出日神和酒神兩個概念,認為在日神的造型藝術和酒神的音樂藝術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對立。日神代表著的“夢”,是一種外觀的外觀,是一種對外觀原始欲望的更高滿足,偉大的雕刻家在夢中看見優美的四肢結構,同時希臘人需要日神造型藝術外觀的“美”作為生存的需求,正是在這種需求下創做出完美的建筑與雕塑作品,日神的造型藝術是對于個人界限的遵守,即“適度”。而酒神的“醉”相對則是沖動的,“泰坦的”和“蠻夷的”,他的整個生存及其全部的美和適度,都建立在某種隱蔽的痛苦和知識的根基之上,他的“魔力”驅使人們匯集成群,結成歌隊,載歌載舞,酒神的“醉”本質上是非理想的。日神與酒神對立存在,但憑借希臘“意志”一種形而上的奇跡行為,使他們彼此結合起來,從而產生阿提卡悲劇這種既是酒神又是日神的藝術,即尼采認為,悲劇是在日神與酒神的相互碰撞中產生的,日神離開酒神不能獨立存在,酒神離開日神也不能獨立存在,兩者彼此銜接,相互提高。
在悲劇的起源問題上,尼采認為解決悲劇起源問題的關鍵是對歌隊進行解釋。尼采首先否決歌隊代表著平民對抗舞臺上的貴族勢力這種政治解釋,又否決A.W.施萊格爾的觀點“即在一定條件下,歌隊成為觀眾的典范,即‘理想觀眾”。肯定了席勒認為歌隊是悲劇把自己同現實世界完全隔離的媒介,替自己保存理想的自然與詩意的自由這一觀點,是圍在悲劇四周的活城墻,薩提爾歌隊在這種高踞于浮生朝生暮死之上的“理想型”的境界中,表現出人的本真形象,人的最高最強烈沖動的表達。由此尼采認為悲劇的誕生必須脫離現實的世界,所以悲劇歌隊的結構就是對薩提爾歌隊縱情狂歡,沉浸在某種情緒之中這一現象的模仿。尼采引出致魅(Verzauberung)這一概念,認為致魅是一切戲劇藝術的前提。在這種狀態中,酒神的信徒把自己看成薩提爾,“薩提爾”又看見了神,而這一系列的幻覺表達,即舞臺布景與情節,需要日神造型藝術進行表達。在早期悲劇中,角色、舞臺并非真的在場,而是想象在場,悲劇只是“合唱”而非“戲劇”,隨著悲劇的成熟,舞臺、角色的出現,一方面進入日神的舞臺夢境,一方面進入酒神的合唱抒情,兩者缺一不可。
對希臘悲劇的衰亡,普遍認為是由于歐里庇德斯把觀眾和世俗生活帶上舞臺所導致,尼采將其與蘇格拉底的理性精神相聯系,認為希臘悲劇毀滅于蘇格拉底的理性精神。歐里庇德斯把觀眾和世俗生活帶上舞臺,使觀眾第一次真正有能力評判戲劇,并且產生新的藝術種類“阿提卡喜劇”,但希臘悲劇卻由此走向滅亡。歐里庇德斯致力于將酒神因素從悲劇中排除,卻沒有達到史詩的日神效果,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悲劇與史詩的不同,即“史詩純粹用‘韻文且用敘述體,且悲劇力圖以太陽一周為限,史詩則不受時間限制,并且悲劇在摹仿形式上高于史詩”。酒神精神是強烈的、非理性的,而蘇格拉底信奉“知識即美德”,是理性的,蘇格拉底辯證法本質上是樂觀主義,兩者從根本上對立,正是因此,希臘悲劇毀滅于蘇格拉底精神。
三、希臘悲劇的本質
第一,希臘悲劇起源于酒神狄奧尼索斯歌隊,但關于希臘悲劇為什么而存在即希臘悲劇的本質,筆者認為可以有三種解釋。首先,希臘悲劇因祭祀儀式的需要存在,在簡·艾倫·哈里森的《古代的藝術與儀式》第一章中有這樣的記載:“藝術和儀式有著同樣的開端和同樣的動力能將人們帶進劇院和教堂……慶祝狄奧尼索斯慶典那天……穿過位于衛城南面的劇場入口,雅典公民立即會發現自己已置身于一個神圣的所在,他處于一個temenos或專區中,這是一個與普通地方‘分割開來專門奉獻給神的區域……戲劇表演只在春秋兩季的酒神節中才舉行……”以及第五章“在雅典,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德斯的悲劇在一個叫大酒神節的慶典中上演……”從兩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希臘悲劇與酒神慶典儀式有極大的關聯,而這種儀式目的是向酒神祈禱糧食與豐收。第二,希臘悲劇會給觀賞者產生一種形而上的快感,在這種形而上的快感方面不同哲學家有不同解釋,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悲劇引起觀賞者的恐懼與憐憫”。黑格爾認為悲劇產生于兩種不相容的力量沖突,即悲劇造成觀者心理上的愉快和興奮。尼采認為悲劇快感是通過個體的毀滅帶來人與宇宙結合為一體的神秘陶醉,實質是一種形而上的慰籍,雖然不同哲學家有不同解釋,但都肯定悲劇會帶給觀賞者形而上的快感。第三,希臘悲劇在一定程度上服從于政治,維護城邦秩序、公民的身份。首先,希臘悲劇多數取材于希臘神話,希臘神話以希臘城邦為基礎不斷發展,人神同形同性,形成一個想象共同體,增強了希臘民族的凝聚力。其次,希臘神話為政治家利用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例如公元前6世紀對提修斯神話的改造,詩人、戲劇作家都有參與。希臘神話表達了性別的傳統觀念,維護父權社會的霸權位置。而希臘悲劇取材于希臘神話,無疑使這種教化作用潛移默化帶給觀賞者。《古代藝術與儀式》描寫過這樣的場景:“劇場是向所有雅典公民開放的。但是,一個普通人是不會想要坐在前排的……每個座位上都刻有擁有者的名字,中間的座位是專區之神‘厄琉西斯的狄奧尼索斯的祭祀的……”希臘公民按不同地位坐不同位置,奴隸與女人不得入內,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公民地位以及城邦秩序。
四、總結
在希臘早期社會,神作為絕對力量象征著宇宙、自然等不可抗力,但希臘人在這種威壓之中并不是一味的屈服,而是奮起反抗。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就是反對不可抗力命運的悲劇角色,通過對這些英雄故事的悲劇創作,釋放人們對抗宇宙、自然以及短暫人生的恐懼,從而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包括希臘建筑、雕塑,都是在用美的、崇高的力量來對抗宇宙、虛無,以此從中得到慰籍。雖然希臘悲劇在當時的功用有維護城邦秩序、公民的地位,殘忍的一面。但拋開這些,以藝術的眼光作為衡量,她就像天上的星一樣,永遠熠熠生輝,給后世帶來無窮的靈感來源。
參考文獻:
[1][古希臘]赫西俄德.神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 2019.
[4][英]簡·艾倫·哈里森.古代的藝術與儀式[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周帥(1997-),男,山東菏澤,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銅版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