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兩年前,英國知名導演蓋·里奇為迪士尼拍攝了真人動畫改編電影《阿拉丁》。雖然該片故事老套口碑平平,但超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讓蓋·里奇一掃前作《亞瑟王》的頹勢,重新證明了自己的商業價值。
不過,向來走黑色犯罪片路線的蓋·里奇,突然抹去個人風格,拍起童話合家歡電影,喜歡他的影迷對此難免有微詞,“被好萊塢大制片廠‘收編”“蓋·里奇向現實妥協”等成為當時的話題。好在《阿拉丁》上映同年年底,蓋·里奇的另一部電影《紳士們》回到了影迷最熟悉的男性群像、多線敘事、快節奏剪輯、黑色幽默的風格,幾乎可以看出是他成名作《兩桿大煙槍》的“翻版”。
如果說《阿拉丁》與《紳士們》是蓋·里奇近年來創作“分裂”的典型例證,那么最近上映的犯罪動作片《人之怒》則更像是他以匠人心態、職業導演身份,交出的一部標準的商業類型片:帶點個人標簽,又顧及大眾;成本不高,也不求多大商業回報。
為了完成“標準作業”,蓋·里奇找來了老搭檔、國內觀眾十分喜歡的硬漢杰森·斯坦森做主演。影片講述一個憤怒的父親,為了查明兒子被殺真相,潛入運鈔車車隊,最終揪出安保公司內鬼的復仇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新鮮,甚至有些俗套,近年的《疾速追殺》《伸冤人》《颶風營救》系列已經充分開發了這一類型,但由于題材本身的觀賞性、情緒的宣泄性具有可重復消費的特質,此類故事即便層出不窮,仍能吸引觀眾。
冷酷硬漢形象的杰森·斯坦森即是這一類型的代表明星,在加盟《敢死隊》《速度與激情》這樣的大制作之前,他曾長年混跡于一堆同質化的B級復仇動作片中,比如《家園防線》《帕克》《暫告安全》《機械師》等。孤膽英雄陷入重重困境,而后絕地反殺,一次次的敘事重復形象重復,非但沒有削減杰森的人氣,反而助推其“硬漢”形象深入人心,這實在是個有趣的現象。
蓋·里奇選擇杰森出演《人之怒》,首先具備了“正確性”——演員與角色的高度適配、觀眾對同類故事的高度熟悉和自覺代入——就是要在觀眾預期之內,拍出一部帶有爽片觀感的類型片。
故事和選角之外,《人之怒》在視聽語言上一反蓋·里奇標志性的花哨剪輯、慢鏡頭特色,全片大部分采用常規剪輯,慢鏡頭的使用也較為克制,不像《大偵探福爾摩斯》時那樣張揚奔放娛樂十足,陰沉的配樂也增添了陰郁壓抑的氛圍。
在敘事技巧方面,《人之怒》采用章回體,從三個不同視角看待同一事件,最后匯集一起達到沖突的最高點。這種方式保留了蓋·里奇的多線敘事風格,但又不像《兩桿大煙槍》和《偷拐搶騙》那樣完全打亂,每一章節的故事仍是完整的,照顧了當下主流觀眾的觀看習慣。
那么,從《人之怒》的種種妥協來看,是否就能斷定曾經才氣沖天的蓋·里奇就此滑向“庸俗”的商業主義呢?當然是不能的。導演不只是一個藝術創作崗位,它還要承擔很多責任,商業考量不可避免。
適當隱藏作者屬性不等于庸俗,以匠人心態完成標準作業也不等于退化。寧浩曾說:“導演這事,是一門手藝。”是手藝就不能放下,職業導演不可能一直有所表達,但要一直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