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強 張會
《著作權法》是我國知識產權領域重要的法律之一,目前已經歷了三次修訂,本次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將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實施。新法修訂中呈現出許多亮點,尤其是對數字經濟下視聽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做了很好的回應,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本文將從視聽產業的角度,簡要分析新《著作權法》(以下簡稱新法)的主要創新和重要影響。
新法中與視聽產業相關的主要創新
首先,新法將“類電作品”修改為“視聽作品”,該種修改既銜接了相關國際條約(尤指2020年生效的《視聽表演北京條約》),又解決了視聽產業發展中新類型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
現行《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舊法)體系下的類電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并且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但是,近年來,短視頻、網絡直播、游戲等新的作品形式層出不窮,類電作品已經無法涵蓋新的作品類型,導致法律對該類作品的保護有限。以短視頻為例,截至2020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已達8.18億,但司法實務中對短視頻是否構成作品及構成何種作品的問題存在一定爭議,僅有少量案件通過擴大解釋的方法,將其認定為類電作品進行保護。
新法新增“視聽作品”這一概念,為解決短視頻等新作品類型的版權保護問題奠定了基礎。對于視聽作品的認定標準,尚需在后續的行政法規、司法解釋或司法實務中進一步明確。
其次,新法擴大了“廣播權”的范圍,將作品廣播權的傳播形式由原來的“無線方式”修改為“有線或者無線方式”。
這一修改主要解決了著作權人利用網絡實時播出或定時播出其作品而存在的具體權利認定的問題。以視聽節目提供者按照節目清單定時播放視聽作品為例,該行為既不能認定為行使視聽作品具有交互性特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也很難認定為舊法中的廣播權。司法實務中一般借助于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七項的兜底條款進行認定,新法生效后,就可直接認定為廣播權,既解決了司法實務中權利性質認定的難題,也便利了視聽產業從業者之間的合作。
再次,新法賦予了錄音制作者獲得錄音制品廣播和公播的獲酬權。
新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將錄音制品用于有線或者無線公開傳播,或者通過傳送聲音的技術設備向公眾公開播送的,應當向錄音制作者支付報酬。”該條規定無疑增加了錄音制品單位的收入來源。在此需特別提醒的是,視聽產業從業者在實際業務中要結合新法關于擴大廣播權的范圍及前述獲酬權進行綜合判斷,充分知曉新法生效后相關權利義務的不同,避免侵犯他人權益或自身權益受損。
新法對視聽產業的重要影響
此次修法對整個視聽產業的影響深遠,以下結合視聽產業上下游在實務中涉及的與新法相關的關鍵點,從著作權的歸屬、著作權權利行使及維權等方面,梳理新法將會對視聽產業產生的重要影響。
首先,從著作權權屬方面來看,新法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一方面,將影視作品的著作權人由原來的“制片者”修訂為“制作者”(但現實中,對影視劇制作者的認定仍然存在爭議,相關方最好在合同中做好明確約定);另一方面,新法規定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由“制作者”享有,其他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由制作者享有。
對此,其他視聽作品的相關方,可以充分利用新法賦予的權利歸屬自主權,提高創作積極性,更好地推動視聽產業的發展。
其次,從著作權權利行使方面來看,新法對合作作品的權利行使的相關規定做了重要調整。
一方面刪除了可分割合作作品的規定,另一方面對合作作品的權利的行使做出了明確細化規定。基于視聽作品的特點,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合作作品而涉及多個著作權人,新法中規定著作權人協商不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可以行使轉讓、許可他人專有使用、出質以外的其他權利。
不過,新法并未明確何為“正當理由”,很容易導致著作權人之間的糾紛,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視聽作品錯過最佳播放期,進而影響投資回收和收益回報。因此,建議相關方在合同中做好明確、細致的約定。
再次,從著作權侵權賠償及舉證責任來看,新法增加了懲罰性賠償,針對特定情況調整了舉證責任。
一方面,新法增加了懲罰性賠償,并將侵權賠償額由原來的最高五十萬元提高至五百萬元;另一方面,還規定在侵權人掌握相關賬簿、資料等而拒不提供或提供虛假賬簿、資料等的情況下,可以減輕權利人的必要舉證責任而加重侵權人的舉證責任。
一般情況下,視聽作品尤其是電影作品和電視劇作品的投資金額比較大,如遭侵權很可能造成投資款付諸東流;而且確定賠償金額的舉證比較難,比如院線電影未公映前被侵權者擅自在網上公開傳播,很可能導致影片無法公映或即使公映而票房慘淡。這種情況下,結合新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可以減輕權利人的必要舉證責任,而且權利人有可能獲得較高額的經濟賠償,新法就法定賠償額的大幅調整及特定條件下減輕權利人必要舉證責任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侵權行為,更好地維護了著作權人的權益。
十年磨一劍,此次修法是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吸收司法實踐的成果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視聽產業發展中產生的諸多問題。至于一些更細化的內容,則需要通過行政法規、司法解釋或司法實務等進一步明確,我們拭目以待。
(鄭小強系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天澤娛樂法創始人;張會系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天澤娛樂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