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今年“史上最擠”五一檔的10余部影片中,有兩部實現逆襲,一部是張藝謀的《懸崖之上》,另一部就是《掃黑·決戰》。
“五一”前九天,由呂聿來執導,姜武、張頌文、金世佳等主演的《掃黑·決戰》突然宣布“空降”今年五一檔。由于話題、營銷不占優勢,該片5月1日排片僅占6%,之后卻一路逆勢前行。截至5月17日,《掃黑·決戰》排片飆升至19.1%,穩居同檔期第二名,票房也已突破3.42億元。
作為以“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為題材的院線電影,《掃黑·決戰》大膽觸及了官商勾結、暴力拆遷、農民工討薪等社會議題,“題材突破,內容敢拍”令人眼前一亮。導演呂聿來對《綜藝報》表示,“基本完成了目標——拍一部好看的主旋律電影。”
題材突破 內容敢拍
由愛奇藝出品,廈門恒業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長安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掃黑·決戰》,之所以能收獲好評并一路逆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題材的“勝利”。影片取材于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部分真實案件,講述掃黑專案組組長宋一銳(姜武 飾)帶領組員由一起征地拆遷案深入調查,突破層層阻撓,與幕后的黑惡勢力展開激烈斗爭的正義故事。《掃黑·決戰》不僅反映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三周年階段性成果,還真實還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細節。除了緊貼現實,影片也非常“敢拍”:暴力征地、逼良為娼、調查組與黑社會正面剛……尺度不小。
《掃黑·決戰》是呂聿來執導的第一部院線作品,演員出身的他,曾在電影《孔雀》中扮演弟弟,在懸疑網絡劇《摩天大樓》里出演保安。據他回憶,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拿著《掃黑·決戰》找到自己時,“項目還只有一個題材方向,連劇本都沒有。”為了在大銀幕上真實再現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呂聿來和另外三位編劇做了不少調研,翻看大量案例,走訪當事人。這些事實深深觸動了呂聿來,團隊從真實案件出發,梳理故事,設計人物。“希望讓大家真實感受國家‘掃黑除惡的力度和決心,這也是全體主創參與這個項目的初衷。”
主旋律現實題材影片如何平衡真實性與戲劇性?呂聿來認為,首先應該打破主題先行的概念,按照商業電影的規律去創作,“基于真實案例改編,尋找適合電影的素材來創作劇本。”除了強調真實感,還要考慮戲劇性和傳播性,比如動作、懸疑、犯罪類型片元素的融入,“讓大家看到一部不一樣的、好看的電影。”
一文一武 戲骨飆戲
片中沒有大牌演員或者流量明星,但張頌文、姜武、李倩等演員的精湛演技卻讓觀眾大呼過癮。姜武在片中出演的掃黑專案組組長宋一銳,是沉穩心細的硬漢形象;飾演縣長曹志遠的張頌文精準詮釋角色人前勤懇正直、背后心狠手辣的“官場雙面人”形象。兩人之間細膩的正邪博弈,是影片一大看點。
呂聿來透露,兩位男主角是在劇本創作階段就確定的演員,兩個人物的個性特點也剛好“一文一武”。不過,因為籌備時間緊張,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一稿劇本并不完善,兩位演員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進組后,團隊邊拍邊進行劇本圍讀,很多故事和人物細節是和演員們一起增補完成的。
張頌文分享角色塑造心得時表示,他看了大量紀錄片,揣摩人物心理,“曹志遠這個角色,有一些時局下的無奈在里面,他不是一個單純的反派,而是一個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上映后,片方曝光了一支番外彩蛋:身陷囹圄的曹縣長在鏡頭前交代自己墮落腐化的過程。張頌文的這段7分鐘全程即興、無劇本表演,一度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
呂聿來回憶,“張頌文戲份殺青那天,拍完所有鏡頭,他停了一下,讓我們重新架上攝影機,他說有一些想對這個角色說的話,這些話是劇本里沒有的。”這段獨白展現出演員對人物的深刻理解,可惜因為篇幅有限,未能出現在正片里。
相比影片重點刻畫的“雙面人”曹縣長,姜武飾演的掃黑專案組組長宋一銳,表演空間更小,需要演員發揮個人魅力把角色演活。據悉,現實中調查組沒有執法權,只能通過調查、談話、搜集資料來推進案件。“拍出來會很悶,但我們又不能完全改變這個事實。”呂聿來介紹,姜武在表演時會設計一些表達人物個性的動作,比如和片中公安局長對戲時,一怒之下掀翻對方的電腦,以及結尾和金世佳飾演的反派之間的貼身肉搏,以此增加影片的戲劇效果。
市場糾錯機制發揮積極作用
《掃黑·決戰》并非大制作,影片并不完美,剪輯有些跳脫,劇本也有許多提升空間,但因為“打虎”“掃黑”的故事直白、接地氣,贏得了觀眾的青睞。該片出品方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介紹,《掃黑·決戰》能收獲不俗票房及口碑,得益于“愛奇藝出品電影”策略:著重類型、節奏、情緒共鳴三個方向。“電影是文化產品,它的娛樂屬性也很重要,類型片本身的娛樂屬性會更明確一些。在影片的題材選擇上,要符合觀眾的審美習慣,要和觀眾實現情緒共鳴,特別是年輕觀眾;在人群的關注上,會兼顧線上線下觀眾的喜好。”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分析今年五一檔電影市場時談到,從《掃黑·決戰》超過《秘密訪客》《追虎擒龍》可以看出,市場本身的“糾錯機制”正在發揮積極作用。“所謂‘糾錯機制,取決于影片的質量和口碑,盡管也會受到其他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但最終必然是影片質量和口碑決定票房的走勢。”他表示,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的底色,也是吸引觀眾,包括年輕觀眾群體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應該鼓勵和提倡具有現實主義內涵和氣質的類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