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毓純
摘 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縱深推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與移動學習逐漸成為主流,并被普遍應用于社會生活中,這使得傳統的美術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在智能時代背景下,分析我國教育的變化顯得格外重要,而深入思考與探究當下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和目的,進而分析高校美術教育現狀,提出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策略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智能時代;高校;美術教育
一、智能時代下的教育
21世紀,智能化發展進入快車道,速度快、通用性廣、滲透力強的高新技術正時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和教育的進步,科技和教育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隨著智能科技革命的沖擊,人們逐漸意識到人工智能對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覷的。特別是近年來,國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關于促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文件。從2017年7月到2019年2月,先后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逐步推進了智能教育應用的部署,使“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被列入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這既反映了培養新一代人才的迫切要求,又順應了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
線上教育作為教育方式的一種延伸,不僅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順應現今快速學習、個性化學習的要求。隨著智能教育的推廣,全球都十分注重培養21世紀智能時代所需的新型人才。在對21世紀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能力與素質的論述中,學術界和社會一致認可的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新型人才需要具備三方面的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數字素養技能、生活和職業技能。因此,高校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也應緊緊圍繞這些要求進行。
二、智能時代下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
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在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模式等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要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與美術教育融合,首先就要對智能時代下的美術教育的價值和目的進行思考和探究。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該文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而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發揮整體作用。美術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培養具有六大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價值與重要作用。
在文化方面,美術教育能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創意表現能力。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能掌握感知和欣賞的能力,逐步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情趣,并形成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激勵精神,溫潤心靈;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創作協調雙手、心靈和頭腦,探索世界,理解通過藝術創作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價值,獲得創新所必備的批判思維和協作能力。
在自主發展方面,學生通過學習美術課程獲得表現力,體驗創造和自我實現的愉悅,提高應對各種無法預料的事件的能力,以及采用最好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形成各種工作崗位均需要的統籌意識、追求完美的品質以及持之以恒的習慣,獲得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
在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方面,美術教育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職責,為學生提供培養責任擔當意識、實踐創新能力的機會。學生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審美意識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合理運用這種能力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推動作用。作為生產者,美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創造富有美感的產品的專門技術、建設社會的創造技能以及協作精神,有利于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三、智能時代下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校美術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近年來,由于我國政府對美育的日益重視以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迫切需求,許多高校加快了發展美術教育的步伐,成效喜人。但是,總體來看,美術教育仍然是整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學校對美術教育功能的認識不到位、地區之間的資源配置懸殊、師資隊伍缺額較大等問題依然存在。除此之外,長期以來,我國部分高校老師在進行教學時,美術教育的理念模式固化陳舊,無法在短時間內轉變教學思維模式,以致不能培養出當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更不用提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智能化教育模式了。
智能時代下,人工智能成為美術教育邁入新時代的重要助力。現階段,筆者認為互聯網在我國美術教育行業更多是作為美術素材的搜集渠道和作品的展示、交流平臺,并沒有過多涉及智能教育。因此,智能教育觀念和技術應用需要在我國美術教育行業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但是,在現今美術教育中應用智能工具技術和轉變傳統美術教育的授課理念,任重道遠。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資源配置懸殊,嚴重地阻礙了智能教育的普及;教師吸收新興事物的能力趕不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也間接放緩了智能教育的普及速度。因此,美術教育工作者還需不斷努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智能技術優化教學內容及方法,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四、智能時代下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策略
如今,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美術教育迎來機遇并同時面對挑戰的背景下,基于對學校美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的重新認識,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策略。智能時代下的高校美術教育,應該在構建課程體系、推進現代化智能教育工具的應用、提高教育工作者個人素質等方面下功夫,實現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以完成新形勢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
(一)構建全面育人和凸顯社會創新目的的高校美術課程體系
在充分認識智能時代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的前提下,我們要積極革新高校美術課程體系,構建實現美育的全面育人價值與凸顯社會創新目的的美術課程體系。基于這一想法,筆者認為高校美術課程的構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隨著STEAM理念的深入發展,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跨學科的綜合運用及多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導入新興的前沿學科和跨學科課程,如STEAM課程、以美術學科為重點的創客課程等。第二,美術課程不能只是停留在美術學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傳授上,應該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利用智能時代新媒體提供的與美術課程相關的現實世界的內容,更加方便且生動地開展兼容并蓄的教學。第三,利用智能教育工具改變單向的教學方式,提供多元學習模式,使學生形成21世紀必備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應對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加速人才培養的進程。
(二)借助現代化智能教育工具
如今,在智能時代的視覺文化背景下,美術素養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一代青少年更應具備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的能力。運用智能教育工具輔助教學,先進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這對于提升學生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通過智能教具進一步拓展課程資源,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將知識更加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進而讓學生能迅速掌握知識技能,加深對美術知識的理解與感悟。
除此之外,應用智能時代的新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美術創作,他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嘗試將新媒體技術融入美術創作,設計出更有想象力和更具前沿性、獨特性的藝術作品。同時,美術教師可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在學校官網上或運用多樣的自媒體渠道為學生舉辦線上聯合展覽活動。這在增強學生的信心并且引領創作熱潮的同時又可以帶動更多學生乃至普通大眾更進一步地接觸美術創作。
(三)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美術教育工作者
智能時代下的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應主動適應信息化和技術變革,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模式,主動學習和運用新的智能教學工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重塑角色,從“教書為主”轉向“育人為重”,提升素養,增強自身學習能力,努力成為具有創新精神且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互聯網計算機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教學當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的知識。由此可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已經改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者,而轉變成學生探索知識和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若想在智能教育環境中脫穎而出,就要不斷地提高自身適應時代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吸收新的知識養分,學會充分利用智能教學設備,多維度開展教學,使課程更生動、更前沿,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培養出更具有創造力的學生。
五、結語
在智能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追求變革與創新,應在工作中以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主要任務,結合智能時代下的新技術開展美術教學,活躍學生的思維,為美術課程注入新的活力,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美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錢初熹.大數據時代的創意美術教育[J].美育學刊,2016(1):49-54.
[2]夏安琪.智能時代的中小學美術教育新趨勢[J].美術教育研究,2019(10):144-145.
[3]錢初熹.美育視域下學校美術教育的創新發展[J].美術研究,2020(3):11-14.
[4]張鐵峰.新媒體環境下的美術教育發展趨勢探析[J].考試周刊,2015(100):163.
[5]錢初熹.人工智能與視覺藝術教育的未來之路[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7(7):16-19.
[6]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變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2):143-150.
[7]曾進.小學美術教育在新媒體視野下的教學方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66-167.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