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梅
摘要:班級是一個小群體,其中有強大的學生,也有弱小的學生。有時可能會出現以大欺小的現象。作為老師,我們要為了維護正義,保護弱小同學不受欺負,為所有同學營造和諧向上的氛圍,就要像習總書記提出的那樣“有黑必掃,有惡必除”。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除惡”。
關鍵詞:班級, 弱勢, 除惡,保護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群體,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能力強的,有能力弱的,有正義的,也有邪惡的。班級由幾十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組成,這些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周圍環境,社會影響也是不同的,可以說,班級也是一個小社會。他們平日里生活少不了交往,借用東西,輪著來玩游戲等等。有些孩子長得高高大大的,身強力壯,性格外向,強悍有力,平日里活動是超級主動甚至是帶點霸道的。有些孩子個子比較矮小,瘦小無力,性格懦弱,平日里活動也是讓著別人的。到了高年級分化會更明顯。慢慢地,同一類孩子就玩到了一起,于是就滋生了小團體。然后漸漸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帶到了班級,幾個強悍的別有用心的同學會欺負弱小的同學。于是,班級就有可能籠罩在一股黑惡勢力下,弱小同學過著惶恐的日子,但又不敢跟老師說。下面先來說說班級黑惡勢力產生的條件。
在班級中,有個別孩子特別會動歪腦子。這些孩子在家里或社會上受到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從手機,電視,漫畫,游戲中看到一些惡劣行為,也想試一試。他們先觀察班上哪個孩子比較膽小怕事,選準對象然后下手。其次,班上也有一些膽小怕事,自卑,能力弱的孩子。
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表現是:索要別人的牛奶、水果等,沖涼要插隊,叫別人買東西請他吃等等,甚至向別人索要錢財,還有嘲笑,孤立某一個同學,不許別人跟他玩。給別人取侮辱性綽號;指責謾罵受害者。亂丟,涂畫,藏匿受害者的書籍、衣物等。威迫受害者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被欺負的孩子敢怒不敢言,怕打擊報復,甚至回到家也不敢跟爸爸媽媽說。更不敢跟老師說。知情的同學雖然同情受害者,但也不敢告訴老師,也是懼怕“惡孩子”的手段。
因為怕班主任,他們在班上也不敢亂來,但是放學或回到宿舍就不同了。如果是寄宿學校,宿舍作為孩子生活的場所,總是較能暴露孩子人性的弱點,因為孩子回到宿舍較為放松。身為孩子王的老師,我們要對班級的現象明察秋毫,不讓情況進一步惡化,要將這種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把弱勢群體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那么如何遏制班級黑暗勢力,營造祥和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呢?
首先,在班級中利用主題班會,隊會和思想品德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制造班級輿論,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熱情向善的班集體。我們可以講一些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例子。用實例模范指引孩子品德的發展。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員,大家只有團結,班級力量才會大。明確告訴會欺負別人的孩子:老師決不允許某人去欺負別人,也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孩子被別人欺負。小學生還是很懼怕老師的。只要老師重視起來,想欺負別人的孩子即使有賊心也會沒賊膽,不敢做壞事。
其次,在班級中培養一些眼線。找一些愿意向老師打小報告的同學密切關注班級同學的一舉一動。有什么風吹草動,第一時間向班主任匯報。往往是這樣的,一些孩子在老師面前挺乖的,挺老實的。這只是他的一面。他還有另外一面。在同齡人中,他會表現得很不同,小氣,愛占人便宜,甚至欺負弱者。如果我們掌握了第一手真實材料,時間地點都那么清楚,在事實面前,欺負別人的孩子只能承認,從實招來。他會很驚訝,為什么老師會知道得這么快,這么清楚。以后他肯定不敢再犯,而且還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再者,對于那些弱小的同學,老師要在班上給予更多的愛和關注,給予更多的機會和鼓勵。讓所有同學覺得老師特別偏愛這些弱小的孩子。經常與這些孩子聊天,取得孩子的信任,有什么事情時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老師,真正做他們強大的后盾。作為老師,我們要鼓勵弱小的同學受到不公平對待時要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尊嚴,學會對別人說“不要隨便欺負我”。
最后,我們要清楚掌握事情的經過,之后一定要告知雙方家長。一一跟家長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爭取家長的配合。先找欺負他人的學生家長,告知家長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是怎樣學到這些不良品行的,然后家校合力一起來幫助孩子認識事情的嚴重性,想一想后果,勸他勿沖動,而且要換位思考。反問:如果你被別人欺負,你可以忍受嗎? 如果是被欺負的對象,我們可以與家長一起引導他:如果一兩次,我們可以不理睬,裝作聽不見; 但當他們還是騷擾,得寸進尺的話,一定要找老師; 如果在外被欺負了,一定要懂得自救。盡量少與有不良行為,言行不端的孩子一起。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遠離垃圾人”。
去年,我班有一個女生A因為長得較矮胖,面容相貌比較丑,人顯得特別老,她自己也比較自卑。班上有一個比較刁蠻的女孩B,成績不錯,在老師面前表現非常乖,還是個班干部。所以當聽到眼線說B同學經常給A同學起外號,有一次還吐口水給人家。我當時很震驚,有點不敢相信。隨著調查的深入,B同學的多面人格浮出水面,她學習成績不錯,工作積極,但性格潑辣,語言犀利,帶點尖酸刻薄,缺乏同情心,對弱者出言不遜。當B同學再次罵A同學時,我正在宿舍巡查,被我抓了個現形,證據確鑿,她也不能抵賴,只好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表示很是驚訝,很是失望。我一再陳述對她的厚望和期望,也跟她擺明這樣做的后果:如果不改,老師會一層一層上報給學校哦。經過與她家長溝通,知道孩子也沒有多大的惡意,主要是平時在家語言約束不夠,孩子比較任性,家長也做了自我反省。經過教育,B同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A同學道歉并改過了。
在班級管理中多一些愛,多些關注弱勢學生,零容忍霸權行為,我們就可以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