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要: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每一位教師應該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位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豐富有趣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也就是數學來自于生活,就會服務于生活。
關鍵詞:提高;生活化;有效性
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去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親切交流,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展現自身的活力,有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進步,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教育。
數學知識的學習應該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數學教師的講解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利用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難題。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堂是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是具體可感性的,是生動有趣的,讓學生因為學數學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來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對知識內容的講解不夠深刻,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沒有引導學習參與學習中,也沒有留出時間讓學生們獨立思考問題,對數學知識的講解不細心,從而造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到位。因此也就會造成我們的數學課堂沒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沒能達到課堂教學的切實有效。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充滿熱情的在課堂上授課,充滿激情的感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互結合的方式教育學生不斷進步。數學知識“生活化”是教師應該注重的地方,為了能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生活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聯系生活實際,積極促進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堂好的數學課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進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數學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并且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思路,課堂所要經歷的,就是源源不斷的生活經歷。為此,數學教師就要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設計問題的情境,如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讓學生提前準備魔方,文具盒,大橡皮,圓柱形水杯,乒乓球等,授課時師生一起觀察,摸一摸,說一說,通過師生積極的情感互動,引導學生去自主地探究數學問題,培養起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二、模仿真實的情境教學,豐富數學問題“生活化”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有限,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思路,通過引入生活中的情境,有效的結合幫助學生處理問題,在處理問題的同時幫助學生講解蘊含的數學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學習,也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換句話說,數學教學要結合實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感悟數學知識。如“中、田、森、林……等,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對稱”;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樹上原來有多少小鳥,飛來了,就增加了,感知數量的變化,明白為什么用加法;飛走了,就減少了,感知為什么用減法;再比如引導學生摸摸自己的左耳,摸摸自己的右耳,拍拍自己的左肩,拍拍自己的右肩,抬抬自己的左腿,抬抬自己的右腿,在游戲的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位置“左、右”兩種情況,并且體會左右是相對的關系,也是兩個反義詞……這些許許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過學生親眼目睹來完成直接的理解。除此之外,學生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悟得數學知識。比如說家鄉好超市促銷活動,買四瓶可口可樂送一瓶,原來一架飛機9元錢,現在優惠1元,可以從中感知理解生活中的數學應用題,領悟原價、現價與優惠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三、學生已有的現實經驗,增強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在具體形象中認識、理解數學問題。在教學平移、旋轉的認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授課之前,首先交代學生做一個風車,帶一個小鬧鐘,帶一個小算盤,推推自家的推拉門等等,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它們的運行規律,由此得出平移和旋轉是完全不同的運動現象,在此基礎上再推導出平移和旋轉都是不改變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平移和旋轉不同點是:“平移是沿著直線運動,改變了物體的位置,旋轉是繞一個點或軸轉動,位置方向都在改變,這樣的話,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就可以真切可感地體會平移和旋轉這兩種圖形的運動方式。接下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引導他們去發現可以剪出連續的對稱圖案。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和觀察,進一步體驗對稱、平移、旋轉變化關系,就可以做到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直接經驗,來更好地理解數學,完整的解決好數學的問題。
四、盡量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要課堂生活化,課后作業也要具有生活化,課后作業要緊密聯系生活,以此激發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如學生在學習掌握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時,讓學生觀察大樹、樓房、橡皮、書本、國旗桿等生活中的物體,感知出大的高的物體用米,小的物體用厘米,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家庭作業,促使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真正的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又快又好的完成作業。
言而總之,小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敏捷的,但他們在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又是容易分散的;他們的自我控制力也是薄弱的,所以把數學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現實”要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程度,以此來提高學生認識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切實有效地提高數學成績,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始終貫徹于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更愛數學學習,更愛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