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躍
摘 要:歷史課程在幫助學生了解世界文明發展進程、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塑造學生的人格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將歷史知識與家國情懷素養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關鍵要素
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可以了解我國發展的歷程和基本概況,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家國情懷素養,從而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本文闡述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家國情懷的培養關鍵要素探究,以供參考。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性
(一)弘揚傳統文化
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部分,但現階段教師都忽略了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思想內容,這不利于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的思想。而高中歷史教師將傳統的家國情懷文化思想內容與歷史教學相融合,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同時學生學習家國情懷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助于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
(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不強,他們在遇到自己的事情時會積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對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就不強烈,社會責任感缺失。例如,學生不給老弱病殘讓座,雖然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是卻可以反映出學生的道德素養缺失。而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接受系統的責任教育,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會導致社會責任感缺失。高中歷史教師將家國情懷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從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其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思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升思想道德修養。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的內容可以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在其影響和熏陶下,可以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關鍵要素探究
(一)歷史對比
高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時候可以采用古今對比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教師在講述某些基本的歷史事件的時候可以深入挖掘一些家國情懷的素材和內容,讓學生采取歷史對比的方式,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提升家國情懷素養。
如在講述“元朝的行省制度”時,可引導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西周的分封制度以及秦朝實行的郡縣制度等,學生對比不同時期中央所采取和貫徹的具體制度內容,發現中央的權力不斷集中,而民族統一和融合的進程也不斷加快,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比學習,加深印象,并且在歷史對比中可以增強民族榮譽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歷史教學的根本目標。
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外國的歷史進程和發展狀況與中國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對比中可以發現,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古代我國的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發展較快,并有震驚世界的四大發明創造和各種建筑代表等,學生在充分了解之后可以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通過歷史對比進行學習和分析就可以進一步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家國情懷素養。
(二)充分利用本地的鄉土資源
我國的紅色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旅游景點較多,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鄉土資源,帶領學生多參觀一些紅色旅游革命圣地,讓學生在參觀和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家國情懷素養,增強民族歸屬感。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這個紀念館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家國情懷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也是經典的紅色旅游勝地,其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加深學生對南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的思想內容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家國情懷思想內容的滲透工作,并通過歷史對比的方法,充分利用鄉土資源,讓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羅雯雯.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