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佳 劉德文 王永超 曹琴琴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江津 402223)
通過洽談、走訪、問卷調查等途徑來調研,從而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找準專業發展定位,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提出專業改革發展的改進建議[1]。
①企業調研:調研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的職業能力要求,一線員工的工作范圍,企業人才需求層次與需求計劃、員工招聘渠道、員工素質要求以及對學校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建議。
②同類學校調研:調研專業建設情況,人才培養方案。
③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
①崗位要求。在調研企業中,選取汽車制造與檢修相關企業27家,機械加工技術相關企業9家,數控技術應用相關企業9家,焊接技術應用相關企業12家。需求量較大的崗位主要為:汽車裝配工、汽車鈑金噴涂工、焊工、數控加工;其他崗位包括銷售人員、行政管理等;其后面的發展崗位是主管、技術總監和服務經理。
②企業員工素質要求。學歷要求:企業在招聘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時,視崗位不同,其學歷要求不同,如招聘汽車制造研發和銷售人員時,大多數要求研究生學歷和本科學歷,其中研究生比例占1%,本科生占11%;如招聘焊工,則只要求是中職學歷或初中畢業即可,分別占總人數的38%和20%。技能水平:企業招聘汽車制造專業群專業工人時要求具備最基本的技能資格是中級工和初級占41%,要求是高級工的占24%,要求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占14%。新員工入職前應具備的能力:22%的人認為新員工入職前應具備工具的使用能力;17%的人認為應具備加工制造能力;20%的人認為應具備故障診斷能力;9%的人認為應具備維修能力;13%的人認為應具備維修接待能力。
在調查的14所公辦中職學校中,在校生在2 000~4 000人居多,汽車制造專業群人數在300~1 000人,占學校總人數10%~35%,為每個學校的主干專業群,學生就業主要到4S店、機械加工廠從事汽車裝配、焊接、數控機床操作等工作。
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巴南職教中心已經構建了汽車制造專業群專業課程體系。他們將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與專業群相應職業崗位對應的職業資格要求相結合,歸類出汽車制造與檢修、機械加工技術、數控技術應用、焊接技術應用4個綜合職業能力領域,轉化成5門專業群平臺課以及專業群模塊課[2]。
同類學校課程體系:

通過調研發現學校主要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汽車制造專業群培養目標面向汽車制造相關領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與該專業群相適應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本專業群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熟悉企業生產過程和組織狀況,具備初步的企業生產經驗,重視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并具有本專業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中級技能人才。
①就業崗位。通過調研企業從事汽車制造專業群相關行業需求,數據來看汽車制造專業群學生在汽車維修工、數控車床工、普通車工崗位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從調研中可以分析中職生在汽車維修、數控加工和汽車制造企業所占的比例較大,以后還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對比從高職院校畢業的大專生與中職生,中職學生更能安心于一線的工作,實踐操作能力較強,企業反映較好。
②適應情況。汽車制造專業群應屆畢業生的第一次就業崗位比較適合的有汽車機電維修工占38%,數控車床操作工30%,汽車鈑金工12%,數控銑床、焊接設備制造占7% ,其它占6%。剛入職時遇到的最大困難:32%的中職生在入職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對工作節奏的不適應;33%的中職生入職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難以適應企業的規章制度和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認識;15%的中職生認為遇到的困難是處理領導和同事的關系方面;15%的中職生認為獨立工作比較困難。
通過對以上調研資料的整理、歸納和分析,結合我校實際,得到以下結論:
1.技能人才需求較大。本地區汽車制造專業群相關企業層次低,從業人員學歷低、持證上崗比例低,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量大。
2.中職學生就業優勢。汽車制造專業群相關企業大多數為中型企業,他們都愿意招收中職生,雖然他們也沒有工作經驗,但能吃苦耐勞、服從管理和具備了一定使用基本工具的能力,適應工作壞境也很快。
3.根據對調研結果的分析,以及結合學校專業群建設情況,還存在以下的不足:
①汽車制造與檢修、機械制造技術、數控技術應用、焊接技術應用四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較為成熟,但暫時還沒有一個較為成熟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來指導專業群的建設。
②教師專業技能還顯欠缺,經驗不足,應通過高校進修、企業實踐、校本培訓等形式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打造一支業務素質強、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③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多停留在學生頂崗實習、就業層面,企業參與教學情況很少,專業教學與企業實際有脫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