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權



摘 要:課程開發的目的在于使課程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為學生個性發展服務。本文以“尋味基塘”研學為例,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出發,確立課程目標;深挖地方特色資源,優化課程結構;開展分層發現式研學,做好課程實施;開展多元化評價,促進課程建設四個方面,探討如何有效進行地方傳統文化研學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尋味基塘”;研學課程
基塘是一方美景,是一種文化,更是承載著珠江三角洲過去幾百年繁榮的農業典范,而在當今工業化浪潮下,珠三角的基塘農業逐漸消殆,古老的桑蠶文化走向衰敗。為了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化學校主題實踐課程研究,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實現弘揚地方文化與立德樹人的結合,學校、家長、學生共同開展了為期半年的以“尋文化基因,品基塘之美”為主題的優秀傳統文化研學之旅——《尋味基塘》,行走著,收獲著。
一、堅持核心素養引領,確立課程目標
結合中國學生發展素養、2017年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核心素養,我們將《尋味基塘》課程定位為以“基塘文化”為載體,引導學生走進基塘,體驗基塘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同時,擬定《尋味基塘》校本課程目標,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二、深挖地方特色資源,優化課程結構
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景觀的發展演變過程,是珠三角平原從原生的“自然物態”向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態”演進的過程,是一代又一代民眾的創造性勞動積累,在創造出這種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鄉土景觀的同時,亦衍生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如魚文化、船文化、橋文化、水鄉文化、蠶桑文化、絲綢文化、宗祠寺廟文化等[1]。我們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走訪,挖掘出以佛山市西樵鎮為核心區的六個研學站點:佛山桑園圍(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西樵“漁耕粵韻”旅游文化區、西樵香云紗傳承基地、西樵輕紡城、西樵陳啟沅故居(公祠)、西樵松塘村。
本著內容指向目標的原則,經過多方論證和實踐,最終確立《尋味基塘》課程體系(表2)。其依據:一是選擇文化內涵豐富的項目,如“漁耕粵韻”旅游文化區,便于傳承弘揚鄉土文化;二是選擇實踐性強、學生樂于參與的項目,如香云衫的制作,便于激發學生興趣;三是選擇操作性強、在當地有口皆碑的項目,如走尋松塘村,便于提升研學品牌影響力。
三、開展分層發現式研學,做好課程實施
發現式學習是一種讓學生通過自己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教師主導問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發現解決問題。根據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同,發現式學習由低到高可分為三個層次。
1.體驗發現型:研學與課堂教學融合,實現“知行合一”
教師創設基塘研學的任務清單、問題情境,學生展開自主研學,教師適當指導,強調學生體驗發現學習過程。例如“再會桑基魚塘”課例(表3),包括課前走訪、課堂探究和課后實踐三部分。
2.指導發現型:開展項目式研學,體現“全科育人”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對真實、復雜的問題進行探究,最終以作品或產品形式公開呈現成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融合多學科知識,建構核心知識、掌握必備技能、實現綜合發展的學習方式[2],實施過程如下。
(1)組建團隊,選定主題。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和發展的需求, 研學采取自主選擇,以社團(6~8人)為單位,每個團隊選擇或確立一個項目,自愿選擇相應的任務,自主選擇導師,開展研究性學習。
(2)頭腦風暴,制訂方案。研學前期,各團隊召開頭腦風暴會議,共同研究制定項目方案。方案內容包括主題與挑戰性問題、研學點與研學方式、研學流程與分工、預期成果與展示方式等。學校課程部對每個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審核,并提出整改建議。
(3)行訪探究,實施項目。方案通過后,學生們利用周末、節假日尋走基塘。在行走、觀察、探訪、記錄的過程中,學生們真切地走近研學主題,了解獨具嶺南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先民們的匠心精神。另外,學校遴選本土資深匠人、文化名人,走進學校為學生們開設“大師課堂”;邀請家長志愿者走進教室開設家長“基塘微課程”,豐富的課程讓學生們大開眼界。
(4)搭臺唱戲,交流展示成果。學校利用鄉土資源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如建設專門的基塘文化研學教室,開展基塘文化專題展(走廊),舉辦校園基塘文化節,展示基塘文化研學創作作品,營造濃厚的基塘鄉土文化氛圍,浸潤學生成長。
研學歸來,學生們圍繞所選主題,運用各學科知識,發揮創意,拼搭各種素材,推出創意作品供展示。為更好地訴說一個個精彩而一波三折的基塘故事,學生們創編融入話劇、小品、戲劇等多種形式的節目,將研學歷程一一展示。另外,各項目負責人匯報分享,其他組學生組成評委會進行提問質疑和評分。在這一過程中,各項目組在碰撞與交流中相互啟發,最終達到自我提升,共同成長的目的。
3.獨立發現型:開展主題研學,實現“全程育人”
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收集整理、問題的探究與解決、成果的展示等全由課題組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僅僅是學習的輔助者和組織者。
例如可以開展佛山桑園圍改造設計方案比賽活動。圍繞“城市與水”主題,要求學生針對當地環境特點,完成佛山桑園圍改造設計方案,要求如下:①方案內容要將雨水花園和海綿城市等內容融合起來,實現對水資源的循環、合理利用;②方案中必須要有模型或示意圖,能夠展示設計成果;③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前期相關資料收集、方案實施流程、實施具體內容、基地后期維護、方案可行性評估、小組合作分工情況介紹等。
活動實施過程:一是地理科組制定課程開展方案與計劃;二是學生開展方案設計;三是組織學生方案匯報與答辯并評選出獎項;四是將學生作品在校內進行展覽,提升課程影響力;五是聯合相關部門,共同指導部分團隊作品實施與落地。
四、開展多元評價,促進課程建設
研學考核評價可以以實踐成果與量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估。研學實踐成果方面,小組合作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于研學過程中的自然或者人文地理景觀以繪畫或者攝影攝像形式展現,并說明該景觀的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二是對基塘文化的現存問題、如何保護與傳承,以調查報告或者小論文形式進行展現。量表評價方面,結合大衛·庫伯提出的體驗學習圈理論[3],可通過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以及主動檢驗四個方面,以教師、本人和小組成員為評價主體,進行研學效果量化評價(表4),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體驗情況與學習狀態,檢驗研學成效。
參考文獻:
[1] 劉克華. 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景觀遺產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2] 王軻,馮亮.基于項目式教學的活動分析[J].地理教育,2017(12):15-17.
[3] 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