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王勇 金莉
摘 要:隨著三級課程管理和“素養本位”時代的到來,基于核心素養的鄉土地理課程開發迫在眉睫。漢中市鄉土地理資源較為豐富,但課程開發依然存在認知不足、教材缺失、實踐缺乏等問題,建議通過轉變鄉土課程觀念、打造立體式教材、探索開放式教學和激活鄉土實踐等途徑,積極挖掘鄉土資源推動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鄉土地理;課程開發;漢中市
清末,地理作為一個獨立教學科目出現,但多為輿地課程,主要是鄉土地理教學內容。1904年,中國近代第一部課程方案《奏定學堂章程》強調“尤當先講鄉土有關系之地理,以養成其愛鄉土之心”。1978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強調將鄉土地理作為中國地理的一部分,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家鄉,為家鄉而奮斗[1]。2001年,隨著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制的實行,一些地方開始編寫鄉土地理教材;同年,《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鄉土地理的課程內容,鄉土地理課程趨于規范。2016年,《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學??山Y合地域特色,開展鄉土研學旅行活動[2],同時,課程目標也經歷了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發展演變,隨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發布,基于核心素養的新編地理教材陸續發行。但基于核心素養的鄉土地理課程開設、教材編寫以及教學實踐均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漢中市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生態地位顯著。隨著“學在漢中”城市發展口號的提出,快速發展的基礎教育倒逼漢中鄉土地理課程開發,因此,有必要對漢中市鄉土地理資源及課程開發進行分析,以挖掘鄉土資源價值,推動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一、漢中市鄉土地理資源狀況
秦巴山區是中國生態安全的屏障,秦巴文化是中國漢文化血脈的傳承。漢中市地處秦巴腹地,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也是中國的中央水庫、生態綠肺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地;同時,七條古代蜀道在此交匯,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厚的人文積淀。漢中還是漢人老家,余秋雨曾說:“我是漢族,我講漢語,我寫漢字,這是因為我們曾有過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而漢朝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鎮,就是漢中”。
旅游資源是進行旅游活動的一切自然資源和古今人文資源的總稱,也是鄉土地理資源的典型代表。漢中市鄉土地理資源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平衡。已經開發的鄉土資源中,自然資源類主要以地文景觀、生物景觀和水域風光為主,共計22類90處;人文景觀類以建筑與設施和遺址遺跡為特色,合計399處。但漢中市旅游資源種類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城固縣和南鄭縣,最少的是佛坪縣。
二、漢中市鄉土地理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1.課程認知不足,重視不夠
中學地理教師和相關的管理部門及高校,對鄉土地理課程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提升,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多數地理教師認為鄉土地理課程能夠傳承鄉土文化,幫助學生了解家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也有教師認為,該課程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限,對于提高學生成績甚微,加上普遍存在課時緊、壓力大的情況[3],各個學校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鄉土地理課程,未將其納入必修課程體系;相關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門,也較少參與該課程設計及開發。
2.鄉土資源挖掘不充分,教材缺失
一線教師及相關部門對鄉土地理資源挖掘力度不夠。個別重點中學和教師進行過零星的鄉土地理資料整理和教學應用,極個別教師有編制鄉土學案活動,但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幾乎沒有[3]。教師對鄉土地理資源的利用也多以圖片、案例和文獻等形式為主,資料收集過于傳統,未能多渠道、多媒體、多方式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還存在鄉土地理課程資料庫建設滯后、鄉土地理實踐基地缺失、信息交流渠道單一等問題。
3.課程系統化水平較低,實踐缺位
課程開設隨意性較大,鄉土地理實踐環節缺位。都市中學將鄉土地理課程安排在初中階段或高中一、二年級;還有部分學校專設課時用于鄉土教學或不具體安排教學時間,但更多的學校以課時緊張為由,直接砍掉鄉土地理教學安排。同時,由于時間、安全、經費、師資、管理等問題,絕大多數學校將鄉土地理相關實踐活動束之高閣,僅在個別學校的部分學生群體中因學科競賽需要或興趣愛好零星開展。
三、漢中市鄉土地理課程開發途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地理教育要從身邊入手,從生活入手,鄉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符合學生的心智特點、認知能力以及目前的核心素養培養需求,因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漢中市鄉土地理課程開發,以提升學生地理素養,促進地方教育發展。
1.素養領航,轉變鄉土課程觀念
以核心素養為抓手,重新認識和定義鄉土地理課程。鄉土地理和國家地理課程是個別與一般、具體與普遍的關系[4]。鄉土地理課程是地理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接近學生生活,更易踐行地理核心素養。由于鄉土地理更生活、更具體、更真實,教師也更容易把握和實施,學生更方便觀察、體會和實踐,更加符合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整體目標,因此,鄉土地理不是可有可無的補充課程,而是地理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鄉土地理課程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突破學科壁壘和鄉土教育的偏見,深度挖掘鄉土資源背后的學科內涵和核心素養,形成集多學科知識、鄉土文化乃至思政教育于一體的豐富且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直指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促進人地協調觀形成。在具體的教學組織上,打破以往過度依賴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傳統,圍繞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重新組織教學;教學時間上,可集中授課亦可分散于整個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上可專題形式,也可點滴滲透于全過程;還可借鑒探究課題或項目式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開放性完成綜合型學習任務,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還利于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形成。
2.深度挖掘,打造立體化教材
打破學科壁壘和部門界限,深度挖掘鄉土地理資源內涵[4],形成內容豐滿、形式立體的鄉土地理教材。鄉土地理教材內容也經歷過一些合分變化,清末民初時期,鄉土地理多與鄉土歷史、鄉土格致等相結合;之后鄉土格致從中分離出來;新中國成立后,鄉土地理多和鄉土歷史各自獨立成書。早期的鄉土地理教材多地方志式的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多采用“地理八股”式;近年來出現了專題式[2]。漢中鄉土地理教材內容可以借鑒大學科概念融合思想,以地理學科為主線,根據主題內容需要,補充歷史學、生物學以及其他學科知識,形成內涵豐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立體式鄉土教材內容。內容組織形式上可以八股為主線,結合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南水北調工程、重要生態地位、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內容,提高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重點內容的完整性。教材出版方式上可結合現代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打造集紙媒、圖片、影音以及數據庫為一體的立體化教材,突破紙媒信息承載數量有限和方式單一的瓶頸,提高信息傳輸數量、質量、效果以及更新速度。
3.網絡支撐,探索開放式教學
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加強與高校的聯系,探索多樣化、開放式教學模式。目前,各學校教學形式依然以傳統線下課堂講授為主,勢必與課時安排形成沖突。可以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開發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直播課程、慕課以及微課等豐富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既能從形式上吸引學生,還不占用課堂教學時間,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借助已有地方資源豐富鄉土教學資料,形成漢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庫;線上教學不受區域和受眾人數影響,能解決師資力量薄弱問題。打破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學段壁壘,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通過課題申報、項目合作、研討交流,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的地方性研究成果和科研動態,拓展教師眼界、提升鄉土素養和科研水平;同時也能夠將教學中遇到的鄉土教學問題及時提升到理論層面進行分析和研討,形成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聯動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優勢,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鄉土教育體系,提升鄉土教學深度和效果。
4.多方聯動,激活鄉土實踐環節
資源整合,開發研學項目;多方聯動,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充分利用漢中市已有的各類旅游資源、高校實驗實訓基地、政府及事業單位觀測場,結合鄉土地理教材內容和資源空間分布特征,設計兩三條適合不同學段、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研學旅行線路,培養學生的鄉土意識、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5]。通過棧道研學,讓學生認識漢中交通的發展,分析制約因素和瓶頸所在,并明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歷史典故和深刻內涵;借助武侯墓、定軍山等,帶學生走進三國,讓學生懂得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不是仙人指點,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必然結果,激發他們對地理的熱愛和學習興趣;結合漢江水源保護,理解祖國自然資源的分布特征和南水北調大型資源調配工程的重大意義,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責任感;借助朱鹮保護,重溫小學課文《朱鹮飛回來了》,使學生深刻體會人地協調觀;通過參觀秦嶺違建和漢中籍作家李漢榮的《山中訪友》,學會敬畏自然和法律,懂得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生態文明的時代使命,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髓。同時,通過地方政府、事業單位、高校以及家庭等積極配合,將集體、小組、家庭以及個人研學活動有機結合,推動鄉土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打開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其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龍泉.我國鄉土地理課程的百年演變[J].地理教學,2020(06):4-8.
[2] 張海.我國鄉土地理教材:歷史變遷與發展思考[J].地理教學,2014(10):26-30.
[3] 金莉.中學鄉土地理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8.
[4] 岳耀杰,黎晗穎.面向核心素養的鄉土地理教材開發探究Ⅲ:實施案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20(05):6-9.
[5] 曹元,王梅.利用鄉土地理素材,開展地理實踐活動[J].地理教育,2019(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