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寧
摘要:首先闡述培養中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性,展示研究價值。然后詳細論述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營造開放的氛圍,激發創造意識;創設藝術鑒賞,積累創造元素,創設主體實踐,訓練創造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造能力;中學生;培養
在時代創新理念的推動下,教師開始在美術教學中積極引入新資源、新思維和新方法,力求實現中學生在美術認知、合作探究、快樂交流、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優質發展。其間,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逐漸風生水起,極大地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科學開展,也推動了新課程改革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深化踐行。
一、培養中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創造能力培養有助于中學生在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創造素養方面的快速形成和發展,而創造能力是中學生將來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養。其次,創造能力培養既是教師進行美術教學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也是教師展現教學智慧和教學能力的試金石。最后,創造能力培養既是新課程改革對美術教學的實施要求,也是美術教學中踐行新課程改革指導思想的核心區域。
二、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美術教學是生命對藝術的傳承與弘揚,也是生命之間互幫互助、友好交流、創新探究的合作平臺,更是教師對中學生進行創造能力培養的“生命塑造車間”。
(一)營造開放的氛圍,激發創造意識
對于中學生來說,美術認知是一個非常抽象、深奧、復雜的能力提升過程,因而需要中學生具有高水平的認知狀態和主體能力,才能夠真正實現預定的發展目標。因此,創造能力培養也需要中學生的認知狀態和主體能力達到較高水準。然而,中學生的認知狀態與主體能力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開放、愉悅的寬松氛圍,以此實現中學生在毫無心理壓力的狀態下提升美術認知。
例如,為了營造開放、愉悅的寬松氛圍,教師在上課開始的時候可以一起聽聽流行歌曲,或進行流行歌曲大合唱,甚至可以做做時間較短的趣味游戲,用中學生最感興趣的趣味活動使其進入完全放松的狀態,也使中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愉悅的良好狀態之中,從而使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可能。在中學生進行美術認知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其播放一些伴奏音樂,如古箏音樂,就是較好的選擇。教師可以用單純、悠遠、別致的古箏音樂在美術教學中創設出寧靜、文雅、深邃的“太極氛圍”,在“靜中生智”中讓中學生的大腦進入良好的“待命狀態”,自然能夠為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意識提供強大的主體平臺。
(二)創設藝術鑒賞,積累創造元素
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不僅需要外界環境的良好刺激,還需要進行充足的藝術滋養和美術元素的積累過程,才能夠為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提供充足的“藝術營養”。而藝術鑒賞活動就是為中學生積累藝術滋養、拓寬知識視野、積聚智慧的“定向服務”,能夠為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提供充足的信息積累和藝術積淀。因此,教師要多開展藝術鑒賞活動,為中學生提供充足的高質量藝術滋養。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為中學生提供大量高清晰度的世界經典美術作品,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莫奈的《日出》、梵高的《向日葵》、米勒的《拾穗者》、梵高的《星夜》、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張大千的“山水”等。教師還要提供“自由女神像”“抱鵝的少年”“思想者”以及雅典娜神像等世界經典雕塑的圖片,以此為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積累足夠多的藝術營養。
(三)創設主體實踐,訓練創造能力
教師不僅要借助開放氛圍優化認知狀態、借助藝術鑒賞積累藝術營養,還要讓中學生切身參與到美術認知活動之中,在積極動手、主動思考、大膽構思、創新表達中無拘無束地展現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生命律動。美術認知需要中學生張揚個性、展現特長,而創造能力的培養更需要中學生的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中學生的實踐認知,還要鼓勵中學生敢為人先、大膽嘗試。
例如,中學生在自主創作過程中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畫出來,讓自己獨特的視角、個性、思想、愛好與品位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且,教師還要對中學生的自主創作成品持賞識態度,只表揚、不批評、多引導,用賞識語言干預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教師的積極建議切實融入中學生的美術創新活動之中,在兼收并蓄中促進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美術教學是中學生進行藝術鑒賞、美育成長的生命樂園,也是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黃金基地”。因此,教師以創造能力培養為研究對象,并借助營造開放氛圍激發創造意識、創設藝術鑒賞積累創造元素、創設主體實踐訓練創造能力等策略而付諸實施,切實幫助中學生具有創造能力這一寶貴素養,立足美術教學,有效促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肖輝.例談中學生美術創作能力的培養途徑[J].文教資料,2010(6):116-117.
[2]邵蕾.美術教學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2018(26):138-139.
[3]阮菊玲.淺談中學生美術創造思維與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學咨詢,2019(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