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柯穎,崔建華,項潔麗
(嘉興學院商學院,浙江 嘉興314001)
“套路”原是游戲網(wǎng)絡用語,本來表示的是對欺瞞方精心策劃的一套計劃。類似地,“套路貸”是在民間借貸中融入各種欺詐手法,以達到其經(jīng)濟目的的一套做法。也就是說,借虛構的某種“合法”的借貸關系,行惡意占有受害方的財產(chǎn)之實。當前,一部分大學生缺乏自我控制力、誘惑抵制能力,給了“套路貸”以可乘之機,所以,大學生群體成為“套路貸”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他們對“套路貸”套路的識別和風險防范意識較低,加之急需用錢,被披著民間借貸外衣的“套路貸”一步一步地拖入深淵。“套路貸”之所以屢屢得手主要是因為其套路比較隱蔽,使大學生難以分辨,加之“套路貸”也在不斷演化,表現(xiàn)得更具迷惑性。
從統(tǒng)計的54個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從2016年到2018年“套路貸”較為盛行,其中2017年發(fā)生最頻繁,占到22例;而近一半的“套路貸”受害者位于東部地區(qū),西部與中部地區(qū)則各占1/4;85%“套路貸”案例源自特大城市,大城市與中等城市則總共占15%;53%的受害者學歷為專科,本科學歷的占26%;在年級分布中,大二學生占到58%。
放貸人和機構往往在各種App、網(wǎng)絡貸款平臺和網(wǎng)絡媒體上投放廣告,用極具誘惑力的標語來吸引學生。另外,不法分子還會通過非正常方式獲取高校學生的手機號、QQ號等個人隱私信息,將個性推薦、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運用到定位用戶之中:不法分子將獲取到的用戶信息放入大數(shù)據(jù)模型進行分析,對其易受騙程度進行劃分,來實施精準營銷。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打著“兼職”的幌子鼓動學生拉攏同學朋友加入推廣“套路貸”的隊列中。此外,更有不法分子利用曾借過“消費貸”的學生信息以“未注銷消費貸”的名義進行電信詐騙。
申請“套路貸”的后果對大學生來說太過沉重。在放貸機構的各種套路和暴力催收下,大學生在遭受經(jīng)濟損失后往往面臨巨大精神壓力,會做出中斷學業(yè),甚至自殺輕生的決定,陷入討債糾紛,危害高校的校園秩序,引發(fā)潛在的其他犯罪行為,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在我們搜集的案例中,“套路貸”最直接威脅到的是大學生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有9人死亡,5人懊悔以至于產(chǎn)生輕生的想法(圖1)。其余案例中的大部分受害人都因借貸而學業(yè)中斷,甚至還有2人入獄。當受害大學生人到了無力還款的地步時,放貸人會將這些“死賬”交給催收人員,催收人員采用軟硬兼施、上門騷擾、不間斷跟蹤或拘禁毆打等方式給被害人施加巨大的精神壓力,并且千方百計地榨盡受害大學生的財物。“套路貸”對大學生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圖1 統(tǒng)計案例中“套路貸”對受害人的影響
能夠依靠自己獲取生活費的在校大學生少之又少,一旦陷入“套路貸”,家庭很難不受牽連。受害家庭出于對子女的安全、學業(yè)及聲譽的考慮,面對高額負債只能忍氣吞聲地幫助孩子償還。杭州有個案例,借款3萬一年竟要還800萬,導致受害大學生所在家庭傾家蕩產(chǎn)。“套路貸”使家庭不堪重負。
深度剖析54個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有21%的受害人借“套路貸”是為了滿足消費欲望,在受害人中占了最大比例。攀比心理、拜金主義等不良的消費觀念是驅(qū)使大學生鋌而走險的最主要原因。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出于購買心儀的手機、電腦,礙于面子請同學吃飯,購買奢侈品等原因,向借“套路貸”走出了第一步。同時,個別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法律和風險意識淡薄是遭到“套路貸”侵害的重要原因。受害大學生被“套路貸”手續(xù)簡便、不用抵押、不用擔保、到款速度快等虛假宣傳吸引,并未意識到其背后復雜的套路,對隨之而來的利滾利的高利貸、不能按時還款對個人信用的損害及對人身和家庭帶來的傷害等危害認識不清,估計不足。
從借貸公司的角度看,有相當一些“套路貸”平臺看起來與正規(guī)借貸平臺十分相似:他們中的一部分成立了企業(yè),一部分入駐高檔寫字樓,還有一部分甚至給自己披上“大數(shù)據(jù)企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等華麗外衣。并且企業(yè)內(nèi)部組織架構嚴密,崗位分工明確,有的甚至在管理中引入前、后端風險防控機制。“套路貸”的隱秘性和網(wǎng)絡平臺的高科技性,給各部門的監(jiān)管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技術難題。除此之外,部分“套路貸”機構,除了設立常規(guī)的業(yè)務部門和技術部門外,甚至專門設立了法律部門,專門負責規(guī)避法律問題,制定將借貸人置于不利之地的合同條款。而且“套路貸”團伙還善于把原本的受害大學生轉化為推廣“套路貸”的成員,進一步擴大“套路貸”在校園中的影響范圍,增大了大學生陷入“套路貸”的可能。
部分不法分子通過“創(chuàng)業(yè)”“通過代買賺提成”等方式推廣“套路貸”。還有部分不法分子通過“入職培訓”“微整形”等形式推廣正規(guī)消費貸——哄騙受害人進行分期支付,實則利用其個人信息進行貸款。該行為將原本在從業(yè)者身上的借貸風險轉移給了參與者。如果從業(yè)者中途毀約離開,參與者將承擔不能及時支付分期貸款所帶來的高昂逾期費用的風險。在“套路貸”的背后,有個利益鏈條:商家可以刺激受害者進行消費,回籠資金,并以此獲潤;平臺借助這種形式擴大用戶和客戶數(shù)量,并完成流量變現(xiàn);持牌金融機構依靠營業(yè)許可證來獲取收益。還有部分不法分子將目標瞄準已經(jīng)還清消費貸的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以未還清欠款、影響征信為由,假冒正規(guī)借貸平臺客服哄騙受害人去虛假消費貸網(wǎng)站借款。“套路貸”花樣多,大學生在陷入“套路貸”前期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真實面目,進而進一步陷入“套路貸”的泥淖。
大學生接觸使用“套路貸”時,由于金融知識匱乏,又急著借款,并未仔細研讀借款合同條款的內(nèi)容,在一開始往往會被以“服務費”“中介費”“違約金”“保證金”等名義扣下30%的款項,更有甚者達到50%的款項,或者以中介劃走一大筆所謂的“前置利息”的形式。但是到了還款的時候,受害大學生卻被要求以初始借款金額計提利息,歸還本金。放貸者除了“砍頭息”之外,還會制造銀行流水、設置各種名目的收費,比如管理費、監(jiān)管費、續(xù)期費、延期費、逾期費等,利率常常高達月息6%~10%,個別極端情況下達到了日息100%,這些條件往往不寫在合同上,受害大學生更是不知情,并且放貸人在制定合同條款時刻意規(guī)避會觸犯法律的超高利率,制定法律不予保護的條款。這些合同常常不會交給受害大學生,放貸者就這樣留下了所謂“合法”的證據(jù),為以后逼迫受害大學生就范埋下了伏筆。更有甚者,放貸人為了惡意壘高債務人負擔而隨意認定借款人違約。
當日期逼近還款日期時,借貸公司或者“套路貸”平臺會假意“平賬”——通過暴力或者非暴力的方式促使受害大學生去他們推薦的其他平臺或該平臺繼續(xù)借款來緩解目前的現(xiàn)金流短缺。
經(jīng)過統(tǒng)計,我們得知在54個案例中,有26位受害大學生選擇了在別的平臺或者該平臺繼續(xù)借款來償還之前所欠下的貸款,占比超過了總數(shù)的一半。他們在無力償還的情況下,在“善解人意”或是其他的“借貸平臺”的客服人員的誘導下,選擇了與被害人簽訂新的虛高貸款合同用以“平賬”,以至于慢慢地陷入“以貸養(yǎng)貸”的窘境。另外,還有8位大學生的家長出面替自己的孩子償還債務。不難得知,很多“套路貸”表面上將矛頭指向大學生,實則看中的是其家屬的口袋。當受害大學生掉入周而復始的“套路貸”圈套以后卻沒有能力還清款項時,催收人員會采用上門騷擾、短信轟炸等“軟暴力”以及拘禁毆打等暴力的方式給被害人施加巨大的精神壓力,并且千方百計地榨取受害大學生及其親屬的財物。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2月16日發(fā)布的意見提到:“套路貸”受害學生不被列入失信名單,但是應當在合法稅率范圍內(nèi)償還剩余貸款。然而“套路貸”的詐騙方式層出不窮,法律界定的“套路貸”范圍需要與時俱進。例如通過“入職交培訓費”“招募主播后要求微整形”等形式引導大學生進行借貸行為的金融陷阱,尚未被劃分到“套路貸”行列,受害大學生仍承擔著被納入失信名單的風險。
2021年,中國銀保監(jiān)會等五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大學生互聯(lián)網(wǎng)消費貸款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禁止小額借貸公司向大學生放貸。一方面,這一做法在源頭上遏制了一部分不規(guī)范的借貸公司進一步對大學生發(fā)放“套路貸”,減少了大學生陷入“套路貸”的可能;然而另一方面,大學生獲取銀行借款的條件十分苛刻,如果將螞蟻花唄、螞蟻借唄等正規(guī)借貸平臺一同納入不得向大學生借貸名單,大學生在此同時也失去了在急需資金的情況下向正規(guī)借貸平臺求助的機會。對此,教育部門可以推出更多助學貸款項目。學校應當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助學制度,或者與企業(yè)合作推出正規(guī)借貸平臺,讓大學生能夠更便捷地通過正規(guī)渠道借貸,以達到逐漸遠離“套路貸”的目的。
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流通的便捷和迅速,App成為大學生了解到“套路貸”的常用途徑。新型“套路貸”團伙常常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不對稱來牽線,讓被害人誤以為實際放貸方是其他民間借貸平臺甚至是正規(guī)銀行,繼而讓受害者陷入“套路貸”。有關部門應當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加強新媒體渠道的宣傳和整治,通過微博、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揭露“套路貸”的危害與陷阱種類、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套路貸”的警惕性。與此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讓他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消費,減少因為拜金主義、攀比心理等不良消費觀念而產(chǎn)生的沖動消費,從觀念上減少由“套路貸”而引起的悲劇的發(fā)生。
大學生如果需要辦理消費貸,務必先調(diào)查辦理公司是否有辦理貸款的資格。在貸款時,不輕信打著銀行名號的冒牌公司、中介,大學生要特別注意“無抵押”“無擔保”“無需征信”“低利息”“快速放款”等字眼,提高警惕,不輕信它們。在簽訂借款合同時,務必在仔細閱讀搞清合同內(nèi)容后再簽字。同時,為避免居心不良的對方假造、篡改,大學生應拒絕簽空白合同,劃去空白格。在償還本金和利息時,大學生應妥善保存與現(xiàn)金往來相關的記錄,必要時需要留下照片、視頻、證人、憑據(jù)、收條等證據(jù)。以及,在還本付息時,大學生務必擦亮雙眼,匯入雙方以書面形式確定下來的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