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慶,高聰聰,韓玉科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雙高計劃”背景下,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特點,實施“課程思政”,可以兼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專業課教學工作。如何恰當地開展“課程思政”,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思考并進行探索創新。本文針對《汽車配件管理》課程,結合課程特色,挖掘總結思政元素,對其融入及實踐進行探討。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課程思政并非新開課程,也不是將思政教學元素強行加進專業課程中,使得專業課程思政化。課程思政真正的內涵是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提煉后,合理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思政育人價值的聯動效應,潛移默化地引導年輕人進行政治理論和德育的學習,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等[2]。
“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核心及關鍵所在,并且“課程思政”建設遵循大學生發展成長規律,貫穿于人才培養整個過程。
《汽車配件管理》通過對汽車配件流通的運作程序及管理內容和方法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汽車配件管理與營銷的理論和方法[3]。本課程思政目標是結合我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給汽車服務行業帶來機遇,同時我國汽車后市場的經營模式發生重大轉變,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樹立責任感,培養政治素養。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知識傳授的同時引領學生價值觀,科學素養養成的同時培養學生倫理道德,專業理論與實際充分結合。課程思政元素在教材中大部分屬于隱性存在,只有采用科學方法進行思政元素挖掘與把握,才能達到良好的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要堅持整體性原則,思政元素挖掘與人才培養方案中《汽車配件管理》課程相關要求相結合;堅持循序漸進性原則,挖掘過程以及挖掘內容要分步分階段進行,不可一蹴而就,把握《汽車配件管理》課程標準對應的課程育人目標,明確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融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能主觀添加思政點,本著《汽車配件管理》課程專業教學的實際內容,精細化著重選擇思政元素;堅持創新性原則,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混合式創新手段,潛移默化的樹立道德情操、職業素養等思政意識;堅持時代性原則,在遵循《汽車配件管理》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同時,也要跳出教材,將新穎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更有吸引力的社會正能量引入到課堂講解中[4]。
例如,從專業課知識點中發掘思政元素,通過研究教學內容,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通過失敗的教訓、警示性的問題等,反思分析,提高學生辨識能力和責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對專業相關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恰當切入“課程思政”點。從專業課的學科發展史、大師成長道路、教師個人經歷等方面完成對學生的“價值觀塑造”。
以第二章“汽車配件采購管理”為例,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融入點及具體實施如下表所示。

表1 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融入點及具體實施
教師作為教學引導者,要加強《汽車配件管理》課程承擔的使命以及責任教育意識,充分認識到本課程中所隱含的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放棄灌輸式教學方法,能夠把握好課程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聯系[5]。將思政素養、人文素養、職業素養滲透到教學中,增強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講解配件采購中,讓學生了解到我國配件加工生產、銷售現狀,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國家自主工業化發展,讓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個人理想發展與民族大發展相結合,樹立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
教師在完成《汽車配件管理》課程教學點和思政點梳理后,進行《汽車配件管理》教學大綱和教案的修訂,增加價值引領目標,其具體內容為:正確認識國家汽車工業發展進步對消費者需求帶來的變化,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建立誠信守法觀念;樹立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營銷價值觀、競爭觀等。
目前該學科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作為教師,首先解決的問題是授課平臺的選擇。考慮到本課程屬于汽車專業類的課程,在各類教學平臺中,挑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設和運營的職業教育數字化學習中心-智慧職教云平臺。該平臺可進行于教師端和學生端的操作,并記錄用戶的各項操作,提供十分全面的數據支持[6]。教師可以通過智慧職教云平臺發布包含課程思政元素教學資源、考核內容等,學生完成對應部分的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師端可以獲取到各個環節的學生完成情況,并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監管,實時修正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通過智慧職教云平臺課前發布教學、學習要求,教學資源以及預習內容,并提醒學生做好準備,在要求時間點前完成相關任務。而在提供的課前資源中,包含蘊含課程思政元素材料,讓學生明確課堂內容基本框架,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政熏陶;課中學生分組討論,實際演練,積極討論,讓同學們感受到我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汽車后市場生機勃勃,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等,同學們的課中討論以及回答也在第一時間表現出本專業課程達到了課程思政的預期效果,從而達到了教學效果課堂實時反饋的目的;課后在智慧職教平臺發布課后反饋調查問卷,針對同學們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發起討論:中國國產汽車配件數量不斷攀升,如何提高質量并改善管理效率,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競爭力,通過該環節從而進一步鞏固課程思政效果。
在實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進行案例引入教學,充分利用案例生動性的特點,例如引出海爾集團營銷觀念及承擔社會責任、共享單車價格戰、瓜子二手車廣告被罰等典型案例,讓學生切實學會在國家汽車工業高速發展機遇下,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如何以及該怎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經營觀,能夠以扶貧等方式回饋社會,建立良好企業形象[7]。
傳統《汽車配件管理》課程考核主要針對考勤、課堂表現、平時作業、期末考試,不能涵蓋思政教育方面考核。現在演變成進行考核多元化,在平時過程性考核中,專業知識與學生團隊協作、思考能力相結合;社會責任、人文素養等多維度相結合,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作為補充。期末考試中,增加案例分析題目分值比例,學生以題目案例為基礎,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更加注重價值引領的考核方式,從而對學生進行既全面又公正地評價。
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創建和諧師生關系,“平等”教學。將課程思政點融入到專業知識中,《汽車配件管理》課程在小組討論、小組調研活動中,創設情景教學,布置小組任務,讓各個小組的組員通過課外預習和組員共同合作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 與到課程教學中。在互動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在課堂中展現自己的學習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倫理道德等,并對它們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是引導者、建設者,只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吸收思政精神養分。
傳統專業課課堂以講解學科專業知識為主,節奏較為單一,而案例可以打破專業課堂乏味感,讓學生感同身受,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最優化。在《汽車配件管理》課程教學中,引入大量符合時代特點的典型生動案例,在案例解析環節中,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巧妙融合,真正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
在《汽車配件管理》課程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和意義所在,依據基本原則,充分挖掘專業課思政元素,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設計、完善考核環節等,結合案例教學,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案例教學生動性,達到良好的課程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