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官將, 賈曉林, 李光榮
(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南京211167)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與制造業加速融合,為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機遇,智能制造應運而生。智能制造影響廣泛,為應對挑戰,日本提出“智能制造系統(IMS)”,美國提出“信息物理系統(CPS)”,德國提出“工業4.0”,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以創新驅動為主題,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根據智能制造技術特征,智能制造可歸納為3個階段,即:數字化制造(第一代智能制造)、數字化網絡化制造(“互聯網+”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1-3]。其中,數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礎。
圍繞培養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對原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和充實,在原數控實習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數控加工設備,增加3D打印,自主開發車間網絡數字傳播平臺,構建數字化制造平臺[4-7],設計了數字化制造綜合實踐實訓項目,并重新制訂教學大綱,強化數字化應用。到目前為止,已完成3屆學生的實訓,根據實施效果、同學反饋、專家的建議等,在實踐中進行了持續改進,使我校的數字化制造綜合實踐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主要有各類數控機床,如數控車床、數控銑床、五軸加工中心,3D打印設備,鋸床,電火花加工設備,普通機床和鉗工工作臺等,能夠完成數控車削、銑削加工,孔加工,形狀較復雜的表面加工;3D打印能完成較復雜零件的制造;鋸床可實現對棒料、塊料等原料的分割和切斷。
主要有:UG NX軟件,CURA軟件(3D打印),自主開發車間網絡數字傳播平臺(控制中心主機),FANUC數控系統,SIEMENS數控系統。
根據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大綱,在此實訓前,學生已完成機械制造工藝學、數控技術、CAD/CAM等相關課程的學習,了解數控機床結構及編程方面的知識,具備了數控加工工藝設計能力和UG NX軟件的應用能力。
項目以小組為單位,8~10位同學1組,每組完成1套專用夾具的加工、裝配,每位同學加工1~2個非標準零件,1位同學完成專用夾具中工件的3D打印,標準零件可在市場上購買或分配給同學加工,全組成員參加夾具裝配和調整工作。
學生以完成專用夾具的數控加工、裝配等任務為項目核心,運用UG軟件建立專用夾具非標準零件的模型,通過CAM生成數控加工程序,數控加工,完成非標準零件的制造。UG軟件建立工件的三維模型,導入3D打印機,打印工件。最后,進行專用夾具的檢測和裝配。項目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流程圖
通過項目實訓,主要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能力:
(1)數控工藝設計并編程。能根據被加工零件結構、技術要求,設計零件數控加工工藝方案,要求考慮經濟性,并制定數控加工工藝卡片,編寫數控加工程序。對于結構復雜的零件,可使用UG NX軟件建模,CAM操作,后處理生成數控加工程序。
(2)加工零件、裝配,撰寫實踐報告。根據現場加工情況,具有調整、控制零件相關表面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產品裝配、調整后,須符合裝配質量要求。根據自己在實踐過程中任務情況,查閱資料,每人完成1份詳細的實踐報告。
(3)能與小組成員協作,共同完成項目。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積極主動與他人溝通,明確自己在小組中承擔的任務。因實行項目教學,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會影響項目的完成進度。因此,小組成員之間應互相學習、互相督促,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并依據組員在小組中所起的作用和貢獻進行評價。
(4)具備機床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識。掌握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鋸床及3D打印機等設備結構、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驟,樹立安全觀念,膽大心細,牢記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
機床專用夾具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重要專業內容,我校在教學大綱中安排了機械制造技術課程設計(工藝、夾具),如果條件允許,可結合前期工藝夾具課程設計成果,從中挑選設計質量比較好的專用夾具作為本項目的課題,讓學生見證自己設計的產品加工出來的過程,從而體現設計、制造一體化,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理解能力。也可以從有關資料中選用專用夾具作為項目課題。
通常,中等復雜程度的機床專用夾具,除標準件外,零件數量大約10幾個,同時,要求夾具結構尺寸不宜過大,應在數控車、銑床和加工中心的加工尺寸范圍內。學生在選題過程中,根據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對專用夾具的結構工藝性進行審查,最后需經指導老師審核,以確保項目質量[8-10]。
某小組選擇了撥叉鉆夾具,該夾具共有23種零件組成,其三維裝配圖如圖2所示;小組成員任務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任務分配表

圖2 撥叉鉆夾具三維裝配圖
夾具中非標準零件的毛坯種類多樣,有鑄件、鍛件或焊接件等。因現場條件限制,毛坯只能選用各種型號的棒料、塊料或金屬板料等,且均為鋁合金材料。這與夾具設計時各零件選用的材料、毛坯制作方法可能不相符,導致零件性能、加工工藝及材料切削加工性能等都會發生變化,這些都是項目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棒料或尺寸較大塊料、板料,使用鋸床進行下料。根據零件尺寸大小,估算好加工余量和裝夾余量,計算下料尺寸。本平臺使用鋸床型號為GY4230,在該鋸床上進行裝夾、下料,下料時要注意冷卻,保護鋸齒。
根據零件結構、加工精度、表面質量、生產類型等要求,制訂零件數控加工工藝,并填寫數控加工工藝卡片。表2所示為支架零件(尺寸:110 mm×132 mm×65 mm)數控加工工藝卡片。

表2 支架數控加工工藝及參數
機床專用夾具中,比較簡單的零件,可以手工編程;比較復雜的零件(如夾具體、支架、心軸等),UG軟件三維建模后,可借助其CAM功能,后處理生成數控加工程序。UG CAM的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UG CAM的流程圖
以支架為例,其三維模型如圖4所示,CAM后刀路軌跡如圖5所示。

圖4 支架三維模型

圖5 支架刀路軌跡
UG CAM生成的支架鉆孔程序:
%_N_JX143221_MPF
;$PATH=/_N_MPF_DIR
N0010 G54 G40 G90 '設置坐標系、補償取消、絕對坐標
N0030 T01 M08 '刀補、冷卻液打開
S800 M03 '主軸正轉,轉速800 r/min
G0 Z20
X0 Y0 '刀具快進到X0 Y0 Z20
N0040 G00 G90 X-11 Y-1 F100
CYCLE83(20.00,0.00,3.00,-45.00,45.00,-3.00,
3.00,2.00,0.00,0.00,0.50,1)
G0 Z100 '刀具快退到Z100
N0090 M30 '程序結束
%
數字化制造平臺依托自主開發的“生產工位物聯網系統”資源,通過互聯網將控制中心主機與平臺內的數控機床、加工中心連接,實現了計算機與機床間的信息傳輸。先調整數控機床至程序接收狀態,由平臺主機傳輸NC程序至機床,節約了準備時間,提高了數字化利用效率。
FANUC系統數控機床,開機后,需先回機床零點,再進行其他操作。
(1)對刀。在數控加工前,必須對加工過程中所有用到的刀具進行對刀。對刀的目的是確定刀具與機床或工件的相對位置,對刀的好壞直接影響零件的加工質量。數控車削利用試切對刀,一般需要進行X、Z方向對刀;數控銑削利用對刀儀對刀,一般需要進行X、Y、Z方向對刀。對刀完畢后,需要驗刀,驗證對刀結果,以保證零件加工質量和操作安全。
(2)刀軌仿真。NC程序傳輸至機床后,為了確保加工安全,需要驗證數控程序的正確性和后處理構造器的匹配性,必須在數控機床上進行刀軌仿真。仿真過程中,仔細觀察刀具運動軌跡是否正常,機床是否有報錯信息等。如發現異常,需及時處置,找出原因,對程序進行修改或對機床進行調整,以免影響加工質量,甚至安全事故。
(3)加工。加工前,要讓學生進行數控機床操作練習,熟悉數控機床結構、各按鈕的功能和操作步驟,以便在加工時進行有效操作,注意安全教育,讓學生熟知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在確認零件加工程序、對刀正確的情況下,就可以對零件進行加工了。圖6所示支架零件加工中,毛坯下部留有虎鉗夾持余量,加工后,銑去夾持余量,得到支架零件。

圖6 支架零件加工實況
為了演示夾具的工作過程和裝配關系,夾具中的工件必須制作出來。根據工件的要求,需要用傳統的方法(如鑄造,或鍛造,或焊接等)制造毛坯,經加工才能獲得工件。因受到條件限制,且傳統方法生產周期長,故實訓采用3D打印技術,快速生成工件模型。
3D打印技術使用金屬粉末、熱塑性材料等,在相關載體上,逐層打印疊加,獲得產品三維原型,數字模型是3D打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打印材料的局限,產品強度往往較弱[11-13]。
數字化平臺現有8臺威寶仕3D打印機(型號為Wiiboox),料絲使用PLA材料。采用熱塑擠壓3D打印的原理,可制作體積較大且較精致的模型。應用UG NX建立工件三維模型,然后轉換成打印機所需格式文件(***.stl),打印機讀取文件后,通過CURA調整參數,最后導入SD卡,打印機直接讀取打印,得到工件。圖7所示為工件3D打印中,圖8所示為3D打印的工件。

圖7 工件3D打印實況

圖8 3D打印的工件
因單件生產,故專用夾具裝配采用固定式組織形式。裝配順序采用先內后外,先下后上,先難后易的原則。為了保證裝配精度,提高裝配效率,將本專用夾具劃分若干裝配單元,實行平行裝配,最后進行總裝。
本例中,基礎件為底座,由支架、導向組件、定位件等裝配形成支架部件,由手柄、偏心輪、夾緊塊組成夾緊部件。零件安裝前必須經過檢查,不合格的零件不能裝配。根據專用夾具的裝配要求,選取相應的裝配方法、裝配工具及設備。由于專用夾具制造屬于單件小批生產,通常只需要繪制裝配系統圖,裝配時,按照裝配系統圖進行裝配[14-15]。圖9所示為支架部件裝配系統圖。

圖9 支架部件裝配系統圖
通過3周的數字化綜合實踐,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了專用夾具制造、裝配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本專業方向的理解,鍛煉了學生操作數控機床的能力,了解制造過程中的經濟性,對學生的成長、成才都有較大幫助,學生普遍反映良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現場考察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主要成績:①依據數字化綜合實踐平臺,實現加工對象由單個零件到產品(專用夾具)的轉變,不僅有制造環節,還有裝配環節,數字化制造特色顯著。②通過分工協作,以小組為單位推進項目開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③通過項目實訓,加深了對數控加工工藝、數字化制造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主要不足:①由于毛坯選用材料為鋁合金,與原零件材料不同,導致切削用量、切削刀具等選擇上有差異;②選用棒料、塊料、板料等作為毛坯,由于與夾具零件結構上有差異,其加工方法也發生變化,因采用材料去除原理加工,一些在零件上的非加工表面也變成了加工表面,導致零件加工工藝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