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偉
摘 要:近年來,隨著電商服務平臺的迅速發展普及,外賣食品以其味美價廉、品種豐富、配送入戶等優勢迅速打開市場,深受廣大年輕群體特別是上班族的歡迎。隨著網絡外賣行業蓬勃發展,食品安全隱患也成為了熱議的話題。為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國家頒布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但由于基層監管力量薄弱、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等,基層執法監管壓力依舊較大,食品安全隱患依然存在。鑒于此,本文通過日常監管、數據查詢等手段系統分析了互聯網外賣市場食品安全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思路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對策
1 主要問題
1.1 公開信息不實,出現監管漏洞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并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主體業態、經營項目從事經營活動,不得超范圍經營。”但是,仍有部分網絡平臺準入審核不嚴,部分外賣食品提供者沒有到市場監管部門注冊登記,無詳細經營地址和相關真實信息,讓消費者無法規避“幽靈餐廳”,使監管部門無從進行有效監管[1-2]。
1.2 經營場所不規范,食品安全設施不達標
網絡訂餐食品安全雖然一定范圍內受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但網絡訂餐具有隱蔽性等特點,使得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監管游走在政府部門監管的邊緣地帶。此外,網絡訂餐食品還存在以下問題:①部分實體店經營場所不規范,缺少消毒柜、留樣柜、滅蠅燈和擋鼠板等必要的食品安全設備設施;②部分食品未按規定存放,食品未按規定離地、離墻;③部分食品經營者缺少健康證明或健康證過期;④少數入網外賣食品提供者缺少實體經營門店。
1.3 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淡薄
對消費者而言,食品安全是網絡外賣訂購服務的核心。部分商家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用不新鮮的食材加工外賣食品,存在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部分商家對未按規定查驗食品供貨者證照,未留存相關票據及食品原料證明;少數配送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食品安全培訓,食品安全意識淡薄,配送容器、包裝不規范,配送過程中食品被污染現象時有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較多。
1.4 新型監管手段匱乏
網絡外賣食品發展迅速,其規模、形式日新月異,日常監管手段很難適應其發展速度,相關法律法規相對滯后[3]。網絡化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科技的手段支持,而在一些基層地區,不僅設備缺失,無法施行定時監控,在人力方面,日常的管理方式也難免會出現網絡食品安全管理的漏洞,影響執法的效果。
1.5 基層部門面對電商平臺執法困難
近年來,美團外賣、餓了么等網絡訂餐平臺公司發展迅速,占領了95%的網絡外賣市場。按照有關規定,平臺公司應落實商家資質審核、定期清查、經營范圍、上線信息公示等主體責任。而現實情況是,外賣平臺公司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超范圍經營等違規行為十分常見[4]。
以棗莊市市中區為例,該區共有美團、餓了么、餓了么星選3家網絡訂餐平臺,均未在市中區設立分支機構。通過浙江商安科技有限公司反饋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市中區上述3家平臺共有商戶2 941戶,占全棗莊市26%,其中市中區共有違規店鋪123戶。對于網絡訂餐平臺未公示許可信息違法行為,根據《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和《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規定,由第三方平臺或分支機構提供者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由于美團、餓了么在棗莊市及市中區均未設分支機構,該區市場監管局缺乏直接行政處罰手段,監管效果較低。
2 對策與建議
2.1 嚴格準入審查關
市場監管部門要按照“線上線下一致”原則,加網絡食品經營者強實體店核實工作,確保入網經營者具有實體經營店及登記信息真實可靠,確保其按照許可內容從事經營活動,不超范圍經營,詳細的經營地址和經營者的相關真實信息應及時向消費者公開。
2.2 加強日常監測監管
市場監管部門應對有關外賣店廚房進行全覆蓋監督檢查,重點檢查其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從業人員是否持有效健康證明、經營場所是否采取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是否按規定實施食品加工過程控制等,對檢查過程中發現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將按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嚴厲查處。此外,監管部門還將督促入網餐飲服務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嚴格按《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加工制作食品及推廣使用“食安封簽”,確保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2.3 廣泛開展宣傳、培訓教育
加大《食品安全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各種渠道,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培訓工作,要讓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進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同時,政府及市場監管部門應定期對網絡食品經營者進行相關食品安全培訓并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經營者限期改正并公示,使其對食品安全有足夠的認識。
2.4 加大網絡食品安全基礎建設
建立食品安全網絡機制,有針對性地加強基層市場監管人員業務知識培訓,明確監管責任,細化到人;加強基層政府食品安全協管員制度,建立長效獎懲機制;增加計算機、手機、執法記錄儀等電子裝備配備,全力構建網絡食品監管方式信息化、監管手段智能化、監管人員專業化。
2.5 建立市場監管部門與網絡訂餐平臺的約談機制
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與轄區網絡訂餐平臺建立約談機制,明確責任,嚴格規范,并定期對平臺相關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講,確保消費者合法權益得到真正保護[5]。
3 結語
食品安全事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網絡外賣訂餐已經成為當前餐飲服務市場主流,隨之帶來的網絡訂餐食品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監管部門嚴格準入審查、加強日常監管、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培訓、加大網絡食品安全基礎建設、建立網絡平臺約談機制等措施同時并舉,才能構筑網絡外賣食品安全防火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金雨赟,李超.互聯網背景下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研究——以揚州市第三方網絡外賣平臺為例[J].市場周刊,2020,33(9):38-40.
[2]歲正陽.“幽靈外賣”引發擔憂 全程監管勢在必行[J].中國信用,2019(8):44-45.
[3]趙琪豪.濮陽市華龍區網絡外賣食品安全政府監管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0.
[4]曾哲.互聯網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20(4):16-17.
[5]王三虎,賈婭玲.網絡餐飲平臺食品安全管理的責任、挑戰和對策[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8,36(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