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國,其中羌族是少數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羌族舞蹈極其優美,是該民族文化藝術的代表形式之一。羌族舞蹈不僅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還是我國少數民族在發展歷程中的珍貴文化財富。羌族舞蹈體現了該民族生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不斷沉淀,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羌族文化的繁榮與進步,也是羌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構成。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羌族舞蹈也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體現著該民族獨有的民族特色,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羌族舞蹈 傳承 發展
一、引言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有的文化特色,而民族舞蹈正是民族文化直觀體現的一種形式,其可以很好地將一個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特點較好地體現。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大多是受到民風民俗所影響的生活習慣演變而來的,因此,分析羌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必然要分析羌族的民俗文化,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二、羌族的起源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市的江口縣和石阡縣。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陜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此后,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至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羌族歷史悠久,羌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戰爭、遷徙等諸多歷史因素的影響,這也對其舞蹈風格特點產生了影響。
三、羌族舞蹈的特色
羌族的舞蹈具有非常獨特的民族風格,其舞蹈內容涵蓋多種主題,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敬虔和原始崇拜,表達“萬物皆有靈”的原始信仰。羌族舞蹈反映了母系社會中心社會模糊的“性意識”和“性崇拜”,揭示了古代社會和文化影響的遺產。[1]
羌族的舞蹈主要是與民間活動結合在一起的,通常沒有樂器伴奏,舞者唱歌、跳舞,相互配合。動作不受嚴格限制,變化相對自由,形式古拙,風格簡單,生活氣息濃郁。羌族的民間舞蹈基本上是集體表演的一種形式,對參加人數沒有限制,通常為多數人一起在篝火旁或院子里圍成一圈表演。
羌族人在高原上生活了多年。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適應山區環境的動作已逐漸升華為羌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各種節日或儀式活動中的歌曲名稱就是舞蹈的名稱。[2]每首歌的舞蹈是不同的,但基本動作幾乎是相同的。所使用的歌曲具有優美的旋律,明快的節奏,簡潔而流行的歌詞,并且易于歌唱和記憶。每支舞蹈的開始和結束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在跳舞時,舞者可以自由變換動作,因此,所有參與者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滿足感。
羌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種是“薩朗”,其手臂動作很少,腿部動作很多,小腿靈活而敏捷,形成了身體的軸向旋轉節奏和上半身傾斜旋轉的扭曲節奏。當舞者移動重心并將臀部向兩側傾斜一定角度時,就會形成這種舞蹈,重心在腿的內側。膝蓋略微彎曲,臀部在軸向上位于肩膀上方,并且上半身略微扭曲以形成優雅的“S”形。這種獨特的動感和節奏是羌族人固有的“美”,它貫穿所有舞蹈形式,尤其是“薩朗”。[3]
四、影響羌族舞蹈傳承的因素
(一)內在因素
1.羌族信仰對羌族舞蹈的影響
羌族舞蹈以往主要用于進行宗教祭祀或是習俗慶典大型互動,通常是由“巫師”組織進行,因此,現如今我們看到的用來進行祭祀等活動的舞蹈儀式也是由此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換句話說,羌族地區的羌族祭祀活動文化,是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羌族舞蹈的起源,也是羌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羌族無論是莊嚴而有儀式感的各種祭祀神靈的典禮,還是人們“喪葬”“驅邪”;或是古羌族人們的傳統節日,都是通過不同形式的羌族舞蹈來進行的。[4]驅鬼辟邪、還愿求雨以及各類節日都要由盛大的舞蹈來展現,而最早誕生的羊皮鼓舞就具有這樣的功能。羊皮鼓舞通過個人獨舞、對唱伴舞、集體舞等二十多種形式的表演來充分展現對神明的虔誠敬畏和精神崇拜。羊皮鼓舞舞姿靈巧,敏捷、粗獷,多為逆時針方向圍圈而跳。領舞者頭戴金絲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執銅鈴。其他表演者手執羊皮鼓,人數一般為6—8人。這種舞蹈一般無樂曲,無歌唱伴舞,憑著鼓點節奏,響盤敲擊出的不同音響節奏組合而成。眾人在一名舞蹈領舞者的獨特歌聲伴奏下隨著鼓點跳舞,后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一種較為適合集體的一邊唱歌一邊起舞的形式。[5]
2.羌族習俗對羌族舞蹈的影響
傳統習俗是限制羌族舞蹈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這種習俗通過不斷地傳承已經深入人心。觀看羌族舞蹈就能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羌族特有的民族風情,羌族的習俗多為與春季、秋季和一些儀式活動相對應的習俗。由于歌舞是各種與民俗有關的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羌舞根據習俗逐漸發展了獨舞、祭祀舞、禮儀舞和集會舞四種類型。而羌族舞蹈的特征之一就是舞蹈的集體特征。跳舞時,羌族人總是自發地圍成一個圈,氣氛熱烈。
(二)外在因素
1.文化融合
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羌族與其他民族不斷進行斗爭、妥協和融合,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隋唐時期,生活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的夾縫中,為了保存民族實力,羌族人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南遷,又不得不與藏、漢、回等民族雜居。羌族文化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逐漸與漢族文化融會貫通。與此同時,文化之間的有效融合離不開舞蹈的結合。
2.地質災害
雖然我國受到汶川地震影響的地區已經恢復了往日的風采,然而,地震所帶來的傷害卻是不可磨滅的,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具有羌族特色的如松潘縣、平武縣等地區經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中,民間老藝人包括民族舞蹈家等大部分不幸遇難,大量代表羌族民間文化的器物,如服飾、樂器等被埋或嚴重損毀。
五、羌族舞蹈在當代的發展策略
(一)加大宣傳力度,改善傳播途徑落后現狀
羌族舞蹈由于缺少現代先進的文化傳播渠道,在高等學校和社會上的宣傳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定限制,導致大多數人對羌族舞蹈并不了解,當想要了解時,發現所能查到的資料十分有限,也就打消了深挖下去的興趣。[6]
對于這種情況,相關部門必須重視,可以要求有關藝術學校以及機構設立專門的羌族舞課程,來提高羌族舞蹈的傳播效果,這是羌族舞蹈擴大傳播的重要途徑。[7]
(二)與旅游業相結合,促進協同創作發展
由于我國羌族所處地區屬于經濟交流較少的地區,有大量優質旅游資源,保留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可將羌族舞蹈與現代旅游產業相結合,同時,遵循文化保護的原則,充分將現代旅游產業的優勢最大化地開發。例如:通過開發羌族地區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城鄉作為旅游景點,來帶動羌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并通過羌族特有的文化來吸引游客注意,使游客可以感受到羌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將羌族文化與資源開發形成互補的形式,將文化與經濟進行“捆綁”,來提高羌族地區文化藝術的傳播效力,實現既推動經濟建設又促進文化發展的目的。羌族的音樂和舞蹈是當地最獨特的文化產業,但同時也面臨著傳承、發展困難的現狀。如果和旅游產業形成互補的形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當地經濟實力,對于傳承、發展羌族舞蹈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
六、結語
綜上所述,羌族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舞蹈古樸典雅,粗獷優美,是羌族悠久歷史發展中不可磨滅的存在,在羌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對羌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當前要加大對羌族民間舞蹈的傳播和保護力度,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大力進行傳承和創新,以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肖麗娟.略議羌族舞蹈的傳承及其發展[J].四川戲劇,2019(007):134-136.
[2]馬俊杰.羌族舞蹈胯部動作探討——以“巴絨”為例[J]. 河北畫報,2019(12):90-91.
[3]張錦江.羌族舞蹈的原生態形式到舞臺形式的流變與呈現[D].西北民族大學,2019.
[4]李濤.民族民間舞蹈在基礎教育中的傳承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5):58-62.
[5]宋爽.民間舞蹈藝術傳承和發展的思考[J].藝術大觀,2020(34):115-116.
[6]劉冬.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與發展研究[J].藝術教育,2020(3):110-113.
[7]吳兆培.羌族音樂文化沿革[D].西南民族大學,2019.
(作者簡介:班瑪草,女,中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劇院,中級,研究方向:舞蹈)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