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觀察雞卵的結構”為例,應用信息化教學,探討如何開展基于UMU互動學習平臺的創新實驗教學。教學內容涵蓋了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拓展三大板塊,采用提問、討論、拍照等方式增強課堂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UMU互動學習平臺;初中生物;創新實驗
教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的轉變。“智慧課堂”主要應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創建最佳的教學環境,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1]。“智慧課堂”應用于教學實踐,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效果[2]。筆者以實驗“觀察雞卵的結構”為例,闡述如何將UMU平臺應用于初中生物創新實驗教學中,構建智慧課堂。
一、UMU互動學習平臺簡介
UMU是知識分享與傳播的學習平臺。教師與學生可以在電腦端登陸UMU互動學習平臺,也可以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的APP進入平臺。在UMU平臺中,教師創建課程,根據需要添加課程內容和互動,學生輸入訪問碼或掃描二維碼獲取學習內容。
二、創新實驗教學案例分析
根據教材,學生對卵黃膜的認識缺乏物質支撐,對卵殼上氣孔的認識和卵殼的保護作用也缺乏實驗依據。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完善實驗內容,并通過UMU平臺呈現于實驗課堂之上。
(一)課前活動
1.創建“課前預習”清單
根據教學內容,筆者在UMU平臺上添加“視頻”“文檔”“提問”和“考試”四個小節。
其中“問題與思考”部分,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創新實驗方案。①如何證明卵殼上氣孔的存在?②單手用力握雞卵,能否輕易握破?說明卵殼的作用是什么?③卵黃和卵白界限分明,是否存在一種透明結構?如何證明?
2.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輸入課程訪問碼進入課程,進行課前預習。
(二)課堂互動
1.學生簽到
學生進入實驗室,掃描課程二維碼完成簽到。
2.教師講解
指導學生閱讀文檔《觀察雞卵的結構》,明確實驗操作步驟及內容。
3.學生實驗,展示成果
(1)動手實操,拍照上傳
每個學生按照實驗要求完成實驗,并將成果拍照上傳到平臺。
(2)分組創新實驗,完成AI作業
為了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和創新的喜悅,本部分實驗分小組合作完成。每個小組根據課前制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將成果拍照上傳,并填寫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
(3)教師展示成果
通過圖文功能,教師將自己的創新實驗成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并介紹實驗方案。
4.過程性評價
學生實驗動手能力有差異,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進行個性化指導,如用iPad拍下學生不規范的操作,通過圖文功能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結合視頻進行評價。
5.共享成果,總結反思
(1)學生為優秀的個人成果點“贊”,教師通過大屏幕展示獲“贊”數量最多的前六名作品。
(2)根據評分表,各小組對創新實驗的成果進行組間互評,將得分填入“學員互評”欄中,按分數高低選出最好的小組。
(3)結合教師的實驗成果,學生討論,總結成功的經驗和探究的不足,選出最優的創新實驗方案。
評價學生,教師應從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出發,對學生認真思考、努力創新、積極參與實驗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引導學生團結互助、不畏困難,體會小組合作、共享成果的喜悅,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三)課后拓展
添加“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辨別雞卵是否受精?”和“雞卵孵化的條件?”這兩個互動話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添加“視頻”——“中國首只無殼孵化小雞‘小茶缸誕生記”,揭秘無殼孵化小雞的過程,感受生命科學帶來的奇跡,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三、UMU互動學習平臺在實驗教學中的實踐反思
(一)提高學生參與度
利用UMU平臺,學生在課前反復觀看視頻,理解實驗操作的關鍵點。在課堂上,每個學生積極動手操作,獨立完成實驗。學生的實驗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真正實現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二)及時反饋學習效果
在UMU平臺中,教師根據后臺提供數據分析報告,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另外,通過“拍照上墻”,學生的實驗成果即時呈現于大屏幕,教師隨時監控學生的實驗進程,對有困惑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
(三)有利于開展課外實驗
教師通過UMU平臺向學生發布實驗任務清單,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工具完成實驗,并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收閱后進行評價,學生之間進行“學員互評”,豐富了生物實驗的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思維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是學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孫天祥.關于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3):3-5.
[2]盧施恩.基于UMU互動學習平臺的高中地理微課程教學實踐[J].新作文·教研版,2018(7):244-245.
作者簡介:余絲莉(1985—),廣西梧州人,中學生物一級教師。
基金資助: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一般項目“運用UMU互動學習平臺創新初中生物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B201809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