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艷
摘要:我國是擁有56個各具特色民族的大國,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友誼、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是值得重視的偉大工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陣地和關鍵渠道,對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思考是時代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原則以及創新發展路徑進行闡述,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來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進程。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問題不僅是推動我國國內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程的內在要求。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以及在我國新時代發展創新的關鍵時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勢必為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對國家政策的響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我國一直在積極倡導的政策。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關于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意見》中就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做了相關論述。由此見得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不僅是對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內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并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重要項目,因此,在積極配合黨中央的政策基礎之上結合各高校大學生的特點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必要的。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立德樹人系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涵蓋充實的內容體系,而且還具有顯性和隱性雙重教育的強大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拓展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強化,我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結合時代進步的要求不斷豐富內容體系以及強化育人功能,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來愈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 訴求。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符合高校穩定與發展的需要
高校是一個聚集著不同民族的大家庭,無論是教職工還是學生都來自不同的民族,也為高校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高校共同學習和進步的同時也增進了民族的情感,但是復雜的民族矛盾也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和長期性的問題,這就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對于民族團結教育的力度,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各個民族都是命運交織、榮辱與共的共同體,都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的一體,高校穩定與發展的局面需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去構建。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不僅要將民族團結教育的相關理論深入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中,還且還要開展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增進各民族同學之間的團結與交流。教師對于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理論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使大學生將民族團結的理論爛熟于心,更重要的是啟發大學生將民族團結的理論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在實際行動中能夠與各民族團結友愛的相處。因此,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將民族團結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廣大師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和認識民族團結理論,檢驗和發展民族團結 理論。
(二)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相結合的原則
堅持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相結合的原則能夠增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相結合就是思政課教師要將民族團結理論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還要以真實的民族情感來觸動大學生的心靈。思政課教師在向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時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對大學生注入恰到好處的人文關懷,讓大學生在學習民族團結教育理論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民族融合的溫暖,切身地體會到民族團結所形成的合力,從而在行動上真正地做到與各民族和睦相處。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利用手機APP拓寬民族團結教育的渠道
當今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拓寬了渠道,因此,組織大學生利用手機APP學習民族團結理論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帶來了機遇。首先,手機APP能夠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圖像、聲音等來刺激大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充分調動大學生對于民族團結理論的學習興趣;其次,手機APP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地安排對于手機APP的使用,符合大學生所向往的學習方式;再次,思政課教師在利用手機APP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同時能夠通過大數據信息掌握大學生對于民族團結理論的學習程度,從而針對大學生的不同狀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最后,教師可以在手機APP上設置匿名反饋環節,有助于打破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障礙,使大學生敢于向思政課教師提出意見或建議。
(二)廣泛開展有利于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活動
大學生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年輕一代,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喜好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更有利于大學生民族團結理念的樹立以及民族團結行為的養成。思政課教師可以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開展各類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帶領大學生參觀民族景觀及領悟民族文化時,有利于大學生重新認識我國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啟發大學生延續并發展我國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在組織學生合作完成一些項目時,能夠使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強,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檢驗民族團結的理論,更有利于大學生牢記“維護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穩定、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居樂業”。另外,思政課教師組織大學生參加民族團結教育的相關實踐活動,有利于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能夠理解思政課教師組織開展實踐活動的目的,從而有利于使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活動意義性更強、完成度更高。
(三)營造優秀的校園民族文化
校園民族文化是一種具有內涵性和相對穩定性的關鍵要素,校園民族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民族團結行為的養成,這就意味著打造優秀的校園民族文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強化劑。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豐富校園民族文化的內涵,打造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為途徑、以廣大師生民族團結行為的養成為目標、以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方向的優秀的校園民族文化;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應該通過報紙、貼畫、講座、會議、廣播等形式適時地向大學生宣傳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引進校園,使大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校園民族文化的感染,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民族觀念;最后,高校應引導教師與大學生對優秀的校園民族文化宣傳與推廣,也能使師生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加強合作與交流,從而使師生親身感悟和真正接受優秀校園民族文化。
(四)豐富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體系
首先,民族團結教育的開展應該有針對性地在滿足大學生對于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合理需求的基礎上開展,以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更強。思政課教師除了要關注國家對于民族團結教育的方針政策以外,還要采取一定的調查方式了解學生對于民族團結相關問題的需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合理需求同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相結合,使大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參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思考;其次,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廣泛搜集大學生心中崇敬的民族團結模范人物事例或視頻等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榜樣的范例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渲染力,達到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相結合的效果;最后,思政課教師應根據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布置相應的實踐任務,讓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能夠以理論指導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真正目的。
(五)打造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
思政課教師隊伍不僅是大學生樹立民族團結理念的引導者,也是大學生民族團結行為養成的帶領者,因此,應該以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轉型來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加強。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養,積極且悉心地引導民族團結觀念不強的大學生提高民族團結的覺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大學生民族團結行為的養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調查大學生對于民族團結教育的接受程度,根據大學生的反饋和建議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策略,并且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熱情,進一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積極性,熱情滿滿地投入到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當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鞏固已有民族團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并且增強對于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思想和行為的管理能力,使自己在民族團結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時能夠游刃有余。
四、結語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團結的理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具體的民族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精神文明的傳遞者承擔著弘揚民族團結精神的重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發揚民族團結精神、傳遞民族團結理論來助推各民族其樂融融美好愿景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利秋.《民族團結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對外經貿》.2019年第4期.
[2]白亮,.蘇光正.《民族團結教育研究三十年:經驗、問題與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