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四點鐘,天剛蒙蒙亮,上栗縣上栗鎮新建村村民黎心節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清掃豬圈,給豬飲水喂食,在自家藕田忙活……望著眼前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的藕田,從最初的0.4畝到現在5畝的規模,黎心節喜在眉頭,樂在心頭。
幾年前,黎心節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住在破漏的土房中,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單薄的收入遠遠不夠支撐家里的開銷,貧困、迷茫壓得黎心節喘不過氣來,心里似乎一點盼頭都沒有。
就在他一籌莫展時,“精準扶貧”猶如一縷春風,給他送去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2014年,駐村第一書記易明德得知黎心節的情況后,多次上門與他談心,鼓勵他積極面對生活,并幫著他出謀劃策,探尋有針對性的脫貧增收路子。第一書記的熱心幫助讓黎心節重拾生活的信心,他暗下決心:“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挺下去,如今黨的政策好,只要夠努力,日子一定能越過越好。”經過一番思索,黎心節想到村里的水田水源這么豐富,肯定非常適合種植蓮藕等濕地作物。于是,他當機立斷地決定開始種植蓮藕。
萬事開頭難,對黎心節來說,啟動資金就是第一道坎。幸運的是,黎心節在第一書記易明德的多方協調下,借助扶貧優惠政策,順利辦理了扶貧小額信貸,解決了資金的問題。但困難接踵而至,技術又成了一大難題。為了提高自己的種植技術,黎心節不僅利用空閑時間學習養殖技術,還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碰到難題就聯系相關專家進行咨詢。
通過幾年的努力,黎心節的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藕田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日子漸漸好了起來。但黎心節不滿足于現狀,為了能繼續增加收入,快花甲之年的黎心節在幫扶干部的鼓勵和引導下,又發展了養豬業。如今,黎心節徹底擺脫了以前的苦日子,每年可實現年純收入4萬余元,一家人也從以前的破舊樓房搬進了兩層的小樓房,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談到這些年的改變以及未來的打算時,黎心節動情地說道:“我能過上如今幸福的生活,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離不開干部們的親情幫扶,現在的我要心懷感恩,努力成為致富帶頭人,幫助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