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上高縣以打造全省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示范先行”縣為契機,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規范管理上提前謀劃、突出重點、率先探索、打造亮點,全力為全省宅改工作出經驗、出典型。自2016年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創新試點以來,按照“一戶一宅、建新拆舊、限定面積”的要求,投入資金1670余萬元,創建示范村71個,通過整村示范推進,帶動全縣宅改工作全面鋪開,退出宅基地2.2萬余宗、207萬余平方米。通過多年來宣傳發動和有益探索,農戶對宅改政策逐步認同并自覺遵守,農民建房審批管理日益規范,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這主要是做到了“三個到位”,實現了“三個轉變”。
工作推動到位,農民群眾實現“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轉變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確保工作部署落地落實。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辦對口負責同志、各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及各鄉鎮(場)長、街辦主任為成員農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也相應成立組織機構,并建立各相關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的通知》,明確工作要求、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不斷規范農民建房審批管理。二是做到科學編制,確保村莊規劃合理實用。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堅持“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對規劃區內的宅基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管理。同時,充分考慮鄉村未來發展,為發展產業預留彈性空間。三是堅持示范引領,確保改革管理取得實效。選擇班子戰斗力強、群眾基礎好、宅改積極性高、交通便利的建制村,按照“一戶一宅、戶有所居、控制增量、規范管理”的原則,整村推進宅基地改革和管理示范創建,有效改善了村莊“破、爛、危、臟”等問題。
審批監管到位,農民建房實現“無序建”到“有序建”的轉變
一是優化窗口服務,確保群眾“少跑腿”。規范鄉鎮審批管理,實行一個窗口對外受理、多個部門內部聯動的農村建房聯審聯辦制度,及時受理農戶建房申請,做到“一站式”辦理發證。二是嚴格監督管理,確保建房“有規矩”。按照農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流程和“三到場”原則進行開工查驗和竣工驗收,做到 “六不批”(不符合規劃要求的不批、建新不拆舊的不批、占用基本農田的不批、超高超大的不批、一戶多宅的不批、城鎮居民到農村建住宅的不批),對農民建房實行全程監管。三是堅持村民自治,確保管理“水端平”。堅持“群眾的事情群眾辦”,各宅改村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在政策宣傳、矛盾糾紛調解、宅基地退出、使用、分配等方面的引導作用。通過“民治、民辦、民監管”,不斷激發村民的主體意識。始終做到“一碗水端平”,量好“尺子”、扶穩“天秤”,確保宅改工作在陽光下推進,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嚴督實導到位,改革績效實現“被動抓”到“爭先干”的轉變
一是嚴格督查調研。建立“一月一調度一通報”和“定期督查、集中暗訪”相結合的督查機制,對各地宅改工作進行常態化調度,及時掌握情況。同時,組織有關部門定期到各地聯合開展調研,協調解決宅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按時按質完成目標任務。二是創新開展評比。組織開展多形式的評比活動,將完成宅改工作情況與個人年度績效掛鉤。鼓勵以“紅黑榜”“流動紅黃旗”等形式開展評比活動,在全縣形成比學趕超、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三是落實考核獎懲。農業農村局會同自然資源局、住建局、財政局等單位對各鄉鎮和示范村年度工作績效進行考核驗收,根據年終綜合考評結果,對工作排名前3名的鄉鎮分別按照25畝、20畝、15畝的標準獎勵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旱地指標);每年獎勵450萬元給各示范村用于規范宅基地管理、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等支出。對在上級各種督查暗訪中被點名批評的鄉村實行“一票否決”,取消評優評先資格。
作者簡介:羅意然,上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