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為此,廣昌縣在防返貧致貧、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這“三個關鍵”方面重點謀劃、持續發力,奮力推動廣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包括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突出防返貧致貧,筑牢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脫貧摘帽后,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重整歸零再出發。
1.全面開展監測。4月,廣昌縣集中開展2021年第一輪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工作。采取農戶主動申請,鄉村核實;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及結對幫扶干部采取“逐戶過篩”的方式,對6554戶脫貧戶、49戶邊緣戶、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度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和其他所有一般農戶的“兩不愁三保障”和收支變化狀況進行全面摸排監測;與醫保、民政、殘聯、人社等部門建立數據信息比對共享機制,將比對出的疑似問題定性分析、準確研判。共摸排出脫貧不穩定戶0戶,邊緣易致貧戶2戶,突發嚴重困難戶13戶,實現脫貧質量預警監測全覆蓋、無死角。
2.實行三級審核。建立脫貧質量常態化評估監測機制。一是村級初核公示。由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及幫扶干部上戶調查。入戶調查結束后,召開由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村民代表和部分黨員參加的民主評議會并討論表決,將預警類別在村公示。二是鄉鎮審定公告。鄉鎮組織干部上戶復核,復核后由鄉鎮召開會議對預警類別進行審定,并在鄉鎮公示無異議后上報縣級層面研究。三是縣級審批備案。由縣級領導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確定需采取個性化幫扶措施的監測對象。
3.開展個性幫扶。經專題研究確定的監測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給予低保、臨時救助、教育補助、小額信貸、啟動“防貧保”等個性化幫扶措施,筑牢防返貧致貧防線。例如:旴江鎮下坪村的揭招生,2021年4月19日,從事電焊操作時意外重度燒傷,目前已花費醫藥費超過50萬,但因有第三方責任人,無法報銷,后續的醫藥費用不可預估,女兒又患有精神分裂癥,兒子在讀高三,因此對其采取個性化幫扶措施。一是已落實全家5人低保,標準為405元/月/人;二是啟動司法救助;三是民政局已發放臨時救助2萬元;四是教體局已為其兒子發放困難學生生活補助5千元/年。
突出白蓮和食用菌產業,打造產業興旺新格局
廣昌白蓮、食用菌種植分別穩定在11萬畝、2.35億筒。依托廣昌白蓮、食用菌兩大特色傳統優勢主導產業,從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品牌建設三個方面持續發力,著力打造廣昌白蓮、食用菌“雙百億”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1.注重科技創新,強化產業競爭力。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積極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白蓮、食用菌兩大產業發展壯大。先后成立全國首家子蓮專門研究機構——廣昌縣白蓮科學研究所、廣昌縣蓮花科技博覽園、全國首個省級子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方智遠院士為首的全國首個子蓮院士工作站,開展白蓮航天搭載誘變育種,選育“太空蓮”新品種,主要包括太空蓮36號、建選17號,特別是白蓮科學研究所自主選育的太空蓮36號成為國內子蓮的主栽品種。“中華神菇”發明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謝遠泰在食用菌研發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先后研發出“AB六—2”特種菌、大田代料栽培茶樹菇方法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成立食用菌研究所,制定了《茶樹菇生產技術規程》。
2.實行龍頭引領,促進融合發展。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示范園為契機,依托廣昌白蓮全身都是寶的優勢,培育致純等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以上市企業福建正茸集團作為廣昌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經營主體,促進豐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良好運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二期500畝有機珍稀食用菌現代工廠化周年生產基地和200畝有機食用菌精深加工生產基地。鄉鎮逐步有序建設食用菌“一鎮一工廠、一戶一車間”基地。結合廣昌戰役、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昌段)、紅色經典影片《浴血廣昌》等紅色教育資源,整合蓮文化、優質生態環境、林下經濟、自然風光,大力實施農文旅結合,將白蓮、食用菌產業發展融入生態休閑旅游之中,打造了以賞花、品果、娛樂、餐飲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體系。
3.強化品牌建設,提升市場影響力。投資3.8億元建成了江西省供銷社(廣昌)農商大市場,打造廣昌白蓮、食用菌兩大產業的主要集散地和價格形成中心。連續16年舉辦“廣昌國際蓮花節”,凝聚了干事創業激情,提升了廣昌知名度,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旅游觀光。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體系建設。維護好廣昌白蓮已獲得的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100強品牌和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特別是致純“蓮爽”產品進入了外交部藍廳,并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期間,亮相中南海,極大提升了廣昌白蓮的知曉度。5個茶樹菇有機農產品通過產品質量認證,近萬名游客成為“回頭客”。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注重開發新的產品,唱響“中國·蓮鄉”特色農文旅品牌。
突出鄉風文明,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廣昌縣化虛為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走出了一條鄉村治理新路子。
1.培育鄉土文化“先鋒隊”。選育“甘竹孟戲”“塘坊木偶戲”傳承人和接班人。大力培育既懂歷史和黨史,又精通廣昌縣史和紅色文化史的文化名人。組建藍天救援隊、文明創建服務隊、文化建設服務隊、節慶賽會服務隊、文明環保衛士服務隊等義工隊,傳播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理念。實現村級移風易俗理事會全覆蓋。
2.打造鄉風文明“新引擎”。為褒揚善行義舉、貶斥失德失范,先后推出最美蓮鄉人、孝滿蓮鄉、積分超市、善行積分等活動,特別是道德“紅黑榜”推出以來,發揮了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的道德教育與懲戒作用。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建成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展覽館,豐富民俗文化演出,開展送戲下鄉活動,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道德“紅黑榜”、移風易俗理事會,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充分利用“掌上蓮鄉”微信公眾號、廣昌融媒APP,發布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動態、先進典型事跡和好經驗好做法,讓宣傳陣地充滿主旋律和正能量。
3.念好治理體系“三治經”。完善村民代表協商和村民理事會議事機制,充分發揮村民主人翁作用,激發農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去年疫情期間,“最美蓮鄉人”與道德紅黑榜的紅榜戶們普遍主動請戰到各村組路口參與疫情防控。群眾高度關注道德“紅黑榜”發布內容。深入挖掘鄉村傳統道德規范,制定村規民約,鞏固發揮驛前賴氏家風館、頭陂西港村符氏宗祠、水南圩鄉張楊村楊家祠堂等新的農村文化陣地作用。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發揮鄉賢紐帶治理作用。如,2016年以來,廣昌“民企幫村”和教育基金會捐資捐物1700余萬元,樹立了“反哺家鄉、回報故土” 的社會風氣,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贊揚。
作者簡介:董伙明,廣昌縣委辦公室干部。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