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璇
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根基,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最便捷的途徑,更是提高核心素養、培養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然而,當今學子作為信息時代原住民,普遍缺乏連貫性、整體性、思辨性的閱讀習慣,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肢解化、娛樂化的閱讀方式。基于此,新課程改革提出重視整本書閱讀,改變浮躁、淺顯、低效的閱讀方式,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一、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邏輯起點
(一)得天獨厚的時代機遇
教育教學從來沒有停下過研討和探索的腳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為基礎,設計了十五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反思自己的閱讀習慣,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謂準確科學、具體深刻。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推進,課程標準將整本書閱讀的意義和作用做了更明確、更清晰的闡釋,這一教學理論依據對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而言,無疑是切實有效地去實踐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抓手。
總之,整本書閱讀作為基本的教學任務,被擺到了教師和學生面前,成為語文課程永久性、日常性的教學內容。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時代機遇,在深入思考探究的基礎上創新實踐,逐漸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模式,摸索出一條切實高效的教育教學之路。
(二)回歸整體的閱讀體驗
眾所周知,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和信息最便捷的途徑,對于廣大學生群體而言,閱讀更是潛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質、養成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可如今,作為信息時代原住民的學生普遍被大量雜糅的、良莠不齊的信息晃花了眼、沖昏了頭,無法篩選辨別其中的優劣,無法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習慣,無法創造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無法靜下心來沉潛于閱讀整本書的美好過程,最終無法控制語文學習的綜合性、關聯性、開放性和創造性。
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重拾閱讀的初心,從閱讀方法入手,引導學生注重整體性與個性化的閱讀,以期改變浮躁、淺顯、低效的閱讀方式,在連貫、整體、深入閱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及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其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水平,完成從基本讀懂到整體性深層次閱讀,最后達成創造性閱讀的轉變。
(三)契合學情的文本選擇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經歷,但大部分學生閱讀視野有限,閱讀方式粗淺,基礎參差不齊,缺乏整本書閱讀的“整體”“整理”和“整合”意識,無法“打通”整本書的脈絡和內涵,更難以“通達”閱讀與生活的聯系。而整本書閱讀的關鍵在于“整”和“通”,其載體可以依據具體學情進行靈活調整。
因此,整本書閱讀的文本最好與教材有一定關聯,對課堂教學起到補充作用,以讀促學、以學助讀,達成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與人教版高一年級上冊教材出現的蘇軾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暗合,互為補充、照應,是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秀載體,而書中出現的那些沒有進入教材的詩、詞、賦、文,也有助于學生擴充、完善自己的語料庫,在審美享受的同時提升自身文學素養。
另外,高中生處于生命意識養成的關鍵階段,而他們又普遍偏愛生動活潑、情節有趣、能反映他人成長體驗的文本。《蘇東坡傳》敘述了蘇東坡豐富有趣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既能滿足學生渴望窺探象牙塔外面世界的好奇心理,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體驗蘇東坡的人生,更全面、系統地了解、評價蘇軾;又能借仰視蘇東坡的偉大人格,塑造學生自身樂觀積極、奮進向上的品質,培養直面挫折、勇挑重擔的氣度,以及怡然自樂、高雅有趣的生活情趣。
二、《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
(一)閱讀目標
1.掌握并運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
2.運用自己的思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思維品質和語言表述能力。
3.在交流、分享和展示的過程中,培養自信開放的心理和尊重他人的態度,培養主動探索、迎接挑戰的品質。
4.激發閱讀興趣,享受閱讀愉悅,形成良好的整本書閱讀習慣。
5.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體會語言背后的復雜情感,增強對漢語言文字的認同感。
6.認同蘇軾的人格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實施過程
整本書閱讀各階段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進一步發展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幾個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基本的閱讀、批注、鑒賞和探究外,還需要進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閱讀成果的表達、展示與交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吟誦激趣,涵泳悟情
《毛詩序》提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想要真正了解一位詩人、一位作家,除了閱讀與他有關的傳記,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閱讀他的詩文作品,沉潛在文字的海洋中反復涵泳,聆聽他內心的聲音。因此,在正式走進《蘇東坡傳》的整本書閱讀之前,筆者設計了“蘇東坡詩詞文賦吟誦”活動,吟誦的作品不限,只要出自蘇軾之手即可。期望通過反復吟誦蘇東坡的作品,促使學生在閱讀整本書之前,和傳主建立起情感和思維(即心和腦)的聯系。
在吟誦的過程中,除了利用基本的誦讀模式進行方法指導,以體悟東坡詩詞獨特的意境、領悟東坡先生卓絕的智慧,還模仿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經典詠流傳》,嘗試將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相結合,采用吟唱的方式復現經典,使自詡為“新新人類”的當代學子感受到千百年前的蘇東坡永不褪色的時尚和魅力。
2.雙線閱讀,自主選擇
在正式開始整本書閱讀之前,筆者提出了兩套閱讀方法供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偏好自由選擇。
(1)“兩點一線”法
所謂“兩點一線”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把握本書的“重點”,思考本書的“難點”,厘清本書的“主線”。因此,整本書閱讀的第一要務就是確定“兩點”,而這“兩點”往往可以在書的序言中找到。
在《蘇東坡傳》的序言中,有許多值得捕捉的關鍵點,學生可以依據自身情況來確定閱讀的“兩點一線”。例如,林語堂先生在序言中指出蘇東坡,極具個性和魅力,學生即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探究蘇東坡的個性和魅力”為重點,以“林語堂如何塑造蘇東坡的個性和魅力”為難點,“打通”整本書,進而串聯起整本書的邏輯主線。
(2)專題探究法
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點和閱讀偏好,可以從蘇東坡的多面性著手進行挖掘。開展專題探究閱讀,或許不失為一種既有趣味又有深度的閱讀方式。
學生根據興趣或特長選擇研究方向,選取“蘇東坡與飲食文化”“蘇東坡的文藝觀念”“蘇東坡的理工科特長”“蘇東坡的快樂秘方”“蘇東坡的用語習慣”等關鍵點,開展與之對應的整本書相關內容的精讀,而后在厘清整本書行文邏輯的基礎上深挖細節,形成有邏輯、有深度、有內涵的專題研究。
(3)多樣活動,分享成果
a.演講比賽
在《蘇東坡傳》整本書閱讀的后期階段,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整本書閱讀體驗、收獲和感悟整理成文字,以演講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演講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借助 PPT進行,可以提前錄制成視頻播放,也可以即興在講臺上脫稿演講。總之,力求生動、形象、直觀,在無形中培養學生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b.創設展板
將班級教室的一角開辟為展覽角,確定展覽主題為“東坡文化”,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展示,形式不限,可臨摹書法、創作詩歌、繪制畫作、抒寫散文等,以供學習及交流彼此閱讀整本書的感悟。如此一來,既豐富了閱讀體驗,又培養了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c.話劇表演
在通讀整本書之后,將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演繹成話劇,再現蘇東坡傳奇跌宕的一生。通過對劇本的設計和排演,一方面再次回顧、梳理了整本書的脈絡和情節;另一方面,學生經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和編排,對書中的細節再次進行深度挖掘和有個性的擴充,對整本書有了更深刻、更獨特的領悟。重視對文本的獨特體驗,科學地進行全面閱讀、深度閱讀和多元化閱讀,讀出新意和樂趣,這才是整本書閱讀的核心所在。
d.開展辯論
“讀懂文本后再讀什么”這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問題。在第一次閱讀結束后,做一個讀后調查,把學生感興趣或有疑問的點整理出來,作為小組辯論的辯題,之后讓學生自由分組,就所選辯題展開辯論。如:“蘇東坡對黃州還是杭州,哪一個更為眷戀”“蘇東坡是不是一個風流文人”“蘇東坡的思想傾向是儒還是道”研讀、辯論的問題應該來自學生的閱讀成果與需要,這些問題不一定多深奧難解,但只要是來自學生,就有討論和深挖的價值。通過辯論,能激發學生更多的興趣,讓他們深入探究文本,在再次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讀出自己的個性化答案。
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學習者,學生在深究、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疑問與期待,由這些疑問和期待又生成新的可以深入挖掘的點,從閱讀到溝通再到生成,最后又回歸閱讀,頭腦中不斷產生新問題和新想法,在問題和好奇心的引領下,得以不斷發展自己的興趣,最終將興趣深化為對整本書閱讀的體認和對思維軌跡的追尋,建構起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可以說,整本書閱讀就像一條河流,始終新鮮、活潑。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整本書閱讀與交流平臺,讓學生有實現閱讀的條件和基礎,完成閱讀和交流活動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完成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成長的過程,浸潤交融。整本書閱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書籍蘊藏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感知人類文化的睿智和雋永,同時促進其個體性和整體性的發展,塑造其面向未來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其對囯家、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