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因而閱讀策略的研究也越來越得到重視。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圍繞“預測”閱讀策略編排課文,旨在引導學生掌握預測策略,形成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的意識,提升閱讀能力。什么是閱讀預測,簡單地說,就是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根據故事情節去推測發展內容,然后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并不斷修正,最終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那么如何一邊閱讀一邊預測,順著情節去推想呢?下面就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小狗學叫》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運用預測策略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做法。
一、借助課題,大膽預測
讀一篇課文,最先映入學生眼簾的就是題目。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大多揭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借助題目,可以初步猜測出課文的大概內容。在教學時,應首先引導學生根據題目大膽預測故事的情節,以此產生閱讀的期待。
《小狗學叫》課題的意思比較直白,主角是誰?是小狗。它要干什么?學叫。但是仔細推敲這個題目,學生就產生了很多疑問:小狗要學叫,說明它以前不會叫,難道這是一只很小很小的狗嗎?是不是它剛生下來沒幾天,還不會叫,所以要學叫?平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小狗,似乎小狗生下來自然而然就會“汪汪汪”地叫,沒見過小狗跟誰學過,難道課文中的小狗與眾不同嗎?課文中的小狗會跟誰學叫呢?最后學會了叫的本領了嗎?這是一只笨笨的小狗,還是一只勤奮的小狗呢??倓
課題中的“小狗”與“學叫”之間形成的語言張力為學生提供了無限的猜想空間,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喚醒了學生的預測意識。產生的疑問越是多,學生就越是想到課文中去一探究竟,于是在閱讀期待中開啟了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
二、尋找伏筆,引發預測
作者往往會運用“伏筆”的表現手法,在行文過程中有意把后面將要寫到的事情在前文中埋下線索,做個隱含的交待,這就為預測提供了生發點。教學中如果抓住課文中的伏筆之處引發學生大膽預測,既能促使學生細心閱讀文章,又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獨具匠心。
《小狗學叫》的第1自然段中介紹小狗到了一個沒有狗的國家。一個國家竟然沒有一條狗!教師抓住這個伏筆處組織學生預測:沒有狗的國家將會怎么看待一只不會叫的狗呢?說說自己預測的理由。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預測小狗不會叫的原因可能是聲帶壞了,它是一只啞巴狗,無法跟別人說話,所以大家都不理睬它;有的學生從課文的第二句話中介紹的小狗不會像狗、貓、牛、馬那樣發出叫聲,預測可能是小狗的聽力不行,大家跟它說話它都聽不見,當然就不受到大家的歡迎;有的學生分析這只小狗生下來就被拋棄了,所以才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它可能沒有“叫”的氛圍,所以才不會叫,大家看見它很可憐,就紛紛幫助它……學生的預測不一定準確,但是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開動了腦筋,然后讓學生繼續閱讀課文去驗證自己的思路是否和作者一致。學生發現小狗能夠和大家對話,說明小狗不聾不啞,而這個國家雖然沒有狗,但大家都知道狗會在很多場合、很多時候叫,不會叫的狗會因為太特殊而上新聞,這些話語讓小狗明白不會叫是一種缺陷,為此它愁腸百結,不知道怎么才能學會叫。這就為下文小狗將跟誰學叫又打下了一個伏筆。
仔細閱讀課文,就會找到很多伏筆之處,將它們串聯起來,就成了一根預測的線索,沿著這根線索,讓學生多思考多預測,然后往下閱讀故事的發展情況。當學生發現自己的預測與課文的思路不謀而合的時候,就會禁不住產生喜悅感,體會到預測的樂趣和價值。
三、梳理情節,印證預測
預測并非是指隨心所欲的胡亂猜測,而應該有理有據,這樣的閱讀預測才有意義。一般來說,預測的依據就是課文內含的線索以及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教師應鼓勵學生梳理課文情節后進行合理預測,不僅要說出這樣預測的原因,還要在閱讀過程中前后對照,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調整預測的方向。
《小狗學叫》是一篇童話,從以前學過的課文中學生已經感知到童話具有情節反復的特點。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的第10~24自然段,梳理出這個故事情節的發展特點:小狗遇到小公雞,小狗不會叫,小公雞教它叫,在它逼真地洪亮地“喔喔”叫時卻引來了想要吃雞的狐貍,還被狐貍嘲笑。然后學生就有依據地預測接下來的大致情節:小狗又會遇到誰,是怎樣跟著學的,后來又發生了什么意外。有預測就有結果的驗證,讓學生閱讀課文的25~36自然段。課文接下來寫杜鵑教小狗學叫,小狗學會了“咕咕”叫時卻差點被獵人打中。當學生發現自己的預測與課文的發展不謀而合的時候,會對預測更感興趣。因為有了前兩個小故事的經驗,學生對小狗接下來“跑啊,跑啊……”后面發生的故事產生了更多的預測。有的可能還會繼續按照這個情節的發展思路去預測小狗又向其他的動物學叫,遭遇別人嘲諷,如小狗遇到田鼠,跟它學會了吱吱叫,不料引來了貓頭鷹,貓頭鷹一看這是一只假田鼠,就嘲笑它。也可能有學生從小狗開始反省自己為什么所學的叫聲得不到別人贊賞去展開預測,得出和前面課文不一樣的發展情節。
印證預測的結果是一種重要的閱讀體驗,能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索與思考中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當然,預測的結果并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有依據支撐,合乎情理,就可以向課文發出挑戰,從而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四、嘗試續寫,樂享預測
教科書中對預測單元課文的編排比較標新立異,課文的最后大多都留下了懸念,讓學生讀完以后還會不由自主地繼續往下推想故事將會怎樣發展下去。教師可以隨著學生的興致讓學生預測后面可能發生的情節,并將故事續編得更加詳細,享受預測帶來的驚喜。
《小狗學叫》中的小狗最終有沒有學會叫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出現了3種可能的狀況:遇到了一頭母牛、遇到了一位農夫、遇到了一條狗,結局又是如何的呢?課文中用省略號表示,讓學生自由聯想。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與閱讀經驗對故事的結局進行大膽預測,比如從課文中所舉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小狗能學會公雞叫、杜鵑叫,說明它很有語言天賦,它跟著母牛學會了“哞哞”叫,它學會了母牛叫以后能派上什么用場呢?學生可以發揮想象進行續寫。如果小狗被農民帶走,根據實際生活中小狗討人喜歡的特點,學生可能會預測小狗和農民和諧相處,續編小狗幫農民看家的故事。如果小狗聽到了“汪汪”叫,一開始可能不明白是什么聲音,后來看到是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狗時,學生就預測小狗可能醒悟過來,學習狗吠才符合自己的身份,以后才不會被嘲笑,于是續編小狗重新拜師學叫,結果學到了真本領的故事。寫完以后,讓學生比較哪種結局最為合理,只要說得有道理,教師都要予以支持,使學生感受到預測的樂趣。
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教學,不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還促進了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鼓勵學生運用預測策略去閱讀更多的篇目,更快地提升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