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祥
文有文脈,課有課脈,而教學意脈與文本意脈的邂逅無疑是最妥帖的。教學設計應該尊重和遵循文本特質,根據文本特質領會教學價值,因文施策,隨文定法,為每一篇獨特的文本的解讀提供私人定制。切不可千篇一律,萬篇雷同,簡單的套路化、模式化,既不利于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展現文本的獨特魅力,也容易傷害學生的持久學習興趣。
筆者執教的《說和做》一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讀課文。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練,只用約一千字,緊扣“說和做”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最本質的精神品質。本文特質顯著,筆者在初讀文本的時候,覺得這篇文章的語言尤有意味,特殊的句式、講究的遣詞、詩味的表達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兼以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當的抒情議論,使這篇文章形象鮮明,情感充沛。
因此,筆者設計教學時力求讓“課”與“文”“教”與“學”實現美麗的相逢,將這篇課文的獨特的文本特質、七年級學生認知起點、單元目標中編者意圖進行綜合分析,作為整個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從而確定適切的教學目標:1.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抓住文章關鍵語句,厘清文章脈絡,學習作家謀篇布局的特點。2.通過精讀,抓住關鍵詞句,通過 “有表現力的短語”“特殊的句式特點”和“富有詩味的表達”“關注新穎、講究的遣詞”這四個抓手立起一個人。
一、語言品味與情感體悟熔于一爐
本堂課筆者決定貼著語言來教學,以朗讀作為介入方式,將品讀語言作為重點,讀出文字里的情味。
首先,讓學生從朗讀四字短語入手,初步感知語言特點。通過整合文本中具有同類型的四字短語,既巧妙地讓學生達成詞語學習的目標,又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用詞精練、句式整齊、富有節奏的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作者的語言風格,初步觸摸文本的語言特質。
其次,筆者重點設計了有感情朗讀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圈畫出感興趣的詞句,適當批注,歸納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并探究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為了提高七年級學生的學習效能,筆者設計了學習支架,在課件中出示四個方面的提示——有表現力的短語、特殊的句式特點、具有詩味的表達及新穎、講究的遣詞。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不費力地捕捉到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比如這組句子——“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動人心,鼓壯志”;“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運用對句,凝練工整,值得反復品咂玩味。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濃墨重彩地品味語言,水到渠成地體味情感。又如“鉆探、遠射、寸陰、分陰、凝結、邁進、巨人、高標”等詞語遣詞講究,不落俗套。文本語言的抒情化、節奏感、凝練性與其內在的情感意蘊是融為一體的,通過有意的梳理、歸納,充分的朗讀、圈畫,扎實的批注、品讀,詩意情味也就呼之欲出了,在吟詠品味中,詩意與情味在課堂上輕舞飛揚。
最后,引導學生進一步理性歸納,總結出本文語言精致凝練,句式規整而富有變化,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動態美和音樂美的語言特質。
二、整體感知與細節品咂并行推進
這篇文章結構嚴謹的特點是很明顯的。因此筆者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請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文章的標題是“說和做”,請你快速默讀,嘗試跳讀,勾劃出與標題直接相關,點明“說和做”特點的語句。讀一讀,思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并進行批注。
首先帶領學生回憶第一學期的默讀要求,即不出聲不指讀不回讀,每分鐘500字以上。通過不著痕跡的前后勾連,力求溫故知新,閱讀方法在反復訓練中延續。在學生畫出相關語句的基礎上,教者將事先提取出的同類句子以集群的方式呈現在課件上,引領學生通過把握關鍵語句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前后呼應、過渡自然、連綴緊密、結構嚴謹等謀篇布局的特點。
同時又從微觀的角度,比較第1小節和第12小節中“說”和 “做”含義的異同,把握簡明的文題中微妙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帶著學生關注細節描寫,到細微處找尋人物形象,從“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凌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感受聞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品味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態度;從“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中讀出聞一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整體感知脈絡與細節描寫品讀并行推進,骨肉相連,形成謹嚴而又自然的閱讀路徑。
三、智慧解讀與自主學用相互成就
這篇文章對學生來說是有距離感的,因此,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教師準確的解讀與適時的引領必不可少。
筆者在課堂伊始與拓展部分不遺余力地介紹了聞一多的三重身份及生平經歷,又在探究臧克家語言風格成因的教學環節補充了大量關于聞一多、臧克家這對亦師亦友的師徒的典故:青島國立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破格錄取一位數學零分的考生,而這位考生就是后來的著名詩人臧克家。然后順勢呈現了兩位詩人的《死水》《有的人》等經典詩作。在材料情境設置的基礎上,學生主動探究,從而觸摸作者與文中形象的情感瓜葛——正是恩師聞一多慧眼識珠,悉心栽培,加之學生臧克家的好學求索,深受聞一多新詩格律風格影響,終自成高格。透過師生之間的感情緣起和升華,學生自然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在文中傳達的真摯感情。
這些材料的有效補充,幫助學生厘清了聞、臧之間的特殊關系,臧克家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已經80歲,對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精深的積累,更是繼承聞一多先生遺志、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一種最有力的表現。通過文本之外的拓展閱讀,學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抓手,不僅解決了作者語言風格成因的問題,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一份特別的師生情誼,解開了文本解讀中可能存在的盲點。
學生的初讀結果是教學實施的起點,這堂課教什么,從哪教起,教到哪一步以及怎么教,教者均是以學情為抓手的。也只有如此,教師的智慧解讀與學生的自主學用才能互相成就,相得益彰。這是教學智慧,也是基本準則。
聞一多先生是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臧克家先生師從聞一多,其語言風骨和精神追求與其師一脈相承,所以,《說和做》這篇散文充溢著詩化的特質,如果在教學中沒有把握這一文本特質,教和學就差之遠矣。應該說,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的基因,每一個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言語密碼。在閱讀教學中,針對文本語言的個性化表達,設計與之契合的教學策略,對每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都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價值追求,而不能罔顧文本語言個性,經年累月地停留在一種“千文一面”的常規化教學狀態中。只有當教學意脈與文本意脈美麗相遇,閱讀教學才能成為一場奇妙的個性化解碼之旅。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先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