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區名校長,我沒有滿足于超出一般校長的專業素質和治校能力,而是不斷使自身的潛能和狀態得到擴展和升華。領銜楊翠名校長工作室以來,在區教育局高度重視和精心指導下,我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校長加速成長的平臺,與“四校發展共同體”的校長們以及本校有管理潛質的骨干教師結為成長與發展共同體,在共同的學習、實踐、反思、研究中不斷超越自我,大膽探索辦學特色和治校風格,朝著“知識、能力與人格和諧統一的高素質創新型校長”的目標努力邁進。
一、規劃導向,制度保障
為避免工作室流于形式,我們第一個活動就是定規劃,立制度。全體成員認真討論了工作室的發展規劃,共同為未來的發展勾勒出一個務實且具有前瞻性的藍圖。大家一致認同:“合作—交流—發展”是工作室工作主線;個人成長、管理優化、發展特色、創新思想是工作室目標;校長提升、學校提升是工作室宣言;謙虛為人、扎實做事、靜心思考、用心教育是工作室室風;學習不止、創新不懈、前行不斷是工作室室訓。繼而制定了年度工作進度表,每個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每個人都具體承擔一項工作。以此為參照,每個成員都制定出《個人成長規劃》、《個人發展規劃》以及《個人年度計劃》。大家還議定了工作室的管理、科研、學習制度以及網絡應用、簡報宣傳、檔案整理等制度。
幾年來,大家依托工作室,互相交流碰撞的機會多了,互相了解幫助的機會多了,互相學習提高的機會多了,增進了團結,凝聚了力量,促進了發展。
二、共研共享,共進共贏
為取得預設目標,校長工作室全體成員同心寫好“共”字文章。
(一)學習研究共享,提高管理藝術
工作室有計劃地召開研討、交流、參觀、實踐活動,探討學校管理新路子。
一是共享外地經驗
主題培訓和實地考察是工作室主要培訓方式。古語云:“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骨干成員先后赴河南、上海、杭州、廈門、香港、深圳、廣州等地考察十多批次。成員到省內外參加全國校長學校管理論壇,深入各地聆聽校長、專家們關于辦學思考與實踐的講座、實地觀摩體藝“2+1”,到全國名校學習信息化和和諧人文的校園管理、到杭州集中管理學習交流,等。外出學習歸來后,工作室通過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會”、移植課、觀摩課等活動,讓成員分享外出學習的經驗體會,擴大學習的效果。
二是共享本土體會
我把到全國各地做校長能力建設專題培訓的專題《如何做一名好校長》、《校長角色定位與素質要求》、《創造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文化》等,向工作室的成員宣講,為大家的學校的管理實施提供借鑒。
工作室還安排各校之間的看課與拉練,讓成員們共同深入課堂看課評課、做教育講座、開展理論研討。這種形式的學習讓校長們受益匪淺,逐漸成為校長日常工作的一種內需。通過學習不斷豐富和優化學校管理的策略,增強治校的思考力。進而在學校管理、教育科研、文化建設等方面根據學校現有水平進行深度思考、規劃、整合并付諸實施,加大學校特色推進力度。
三是共享閱讀收獲
當今校長,從自己的人生發展出發,必須學習;從自己的專業發展出發,更必須學習。校長工作室學習的內容和途徑是全方位的:不僅局限于教育教學、學校管理、更多的是跳出教育看教育。成員們努力做到每學期精讀一本教育教學專著,每周讀一篇與新課程有關的教育教學論文,每月寫一篇高質量的閱讀心得體會,堅持寫教育札記,堅持記讀書筆記,獨立承擔一項科研項目。工作室還專門到新華書店精心選購教育讀物讓每一位成員輪流借閱,并交流讀書體會。
四是共享總結反思
工作室引領成員反思提升,總結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得與失。力爭做到在反思中揚長,并及時向主持人和其他成員取經,不斷調整管理方法,逐步提升自身的治校能力。在工作室里,每位成員能夠把自己最棘手的事、最高興的事、最值得反思的事、最煩惱的事、最欣慰的事都表達出來,大家一起分析把脈,共同分享、共同承擔。在反思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學校管理應該“量體裁衣”,優質學校應別具特色、各有所長。每一所學校都應有內在的思想力、內在的發展力、內在的創造力,學校應該有自己的辦學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學校的個性,就是學校的文化個性,是這所學校的文化內涵,是這所學校的辦學特色,是這所學校的精神積淀。如果辦學雷同、話語雷同,從根本上反映了管理層思想力的弱化。學校的發展亦然,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成功的學校管理一定是: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絕不生搬硬套。
(二)課程開發共享,創建自身特色
2014年,在陶智鋒副局長的關懷下,以張槎中心小學領銜,自主聯合,由下朗小學、大富小學、海口小學的“特色發展共同體”應運而生。區教育局的意圖是:通過楊翠名校長工作室的引領,加強四校聯動,以特色教育實現四校聯動發展。這是擺在楊翠校長工作室的重要課題。經過校情分析,共同體四校達成了共識:由于地處禪西片區,除戶籍生外,非戶籍生的人數占的比例較高,使孩子們更好地了解佛山、融入佛山,更多地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促進個性發展,是當下發展的共同目標。除了落實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教學外,更應積極開發適合各校自身發展的校本課程,培養陽光自信的氣質。張槎中心小學“獅書畫樂”(龍獅、繪本閱讀、版畫、民樂)本土課程已初顯特色,特色課程開發促進了學生學業、身心良好發展,給各校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四校一致決定以學習中心小學開發得較為完善的“龍獅”課程經驗為突破口,開發適合自身學校的校本課程,從而收獲共贏,實現高位發展。
為此,以楊翠名校長工作室為基地,多次舉行四校校長和相關工作人員的研討活動。各校校長在明晰自己的辦學宗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學校、當地社區和學生家長資源,確立開發適合各校自身發展的校本課程。如,大富小學雖然只有12個教學班,但學校的管樂一直以社團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管樂手,音樂老師也擅長這個方面的教學;下朗小學的啦啦操,是全校性的普樂運動,每天的大課間時間,伴隨著強勁的音樂,師生共同起舞,在動人的節拍中舞動著生命的旋律,成為了下朗小學一道亮麗的風景;海口小學的孩子善于動手操作,愛提問題,更有部分學生樂于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積極探究,收效頗豐。經過多次討論和縝密的考量,工作室最終敲定四校共同體的特色發展方案:以張槎中心小學“龍獅”課程為引領,共同體其它三所成員校開發“三園”特色課程,即海口小學科技園,下朗小學體藝園,大富小學管樂園。通過特色課程構建,充分開發和利用地域自然、文化資源,創建辦學特色,涵養特點鮮明的學校文化。共同體四校攜手同行,在抱團發展中享受共同進步的喜悅,特色課程開發各顯其美,呈現了可喜的發展勢頭。
下朗小學的體藝園春色撩人——“游泳進課堂”,人人會游泳,讓孩子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掌握一項生存自救技能,給孩子的生命賦予亮麗的色彩;“太極拳”校本課程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既能頤養性情,又能強身健體;由體育、音樂、美術老師合作開發了啦啦操體藝特色校本課程,課上音樂節奏鮮明、圖案整齊劃一、動作強勁有力、笑容自信陽光,構成了一幅生命和諧律動的畫面。2015年在廣州舉行的“全國啦啦操大賽”中,下朗小學從上百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近幾年,改項目一直保持優勢,成為區啦啦操特色學校。
海口小學的科技園春意盎然——科技小組捷報頻傳,2015年在市級比賽中以23人獲獎的優勢脫穎而出,進入省第六屆少兒科技活動決賽,獲一等獎5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19人、優秀獎3人、團體賽二等獎的好成績;在當年的“小小科學家”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體驗活動總決賽中再創佳績,11名學生分別參加了天文地學、物質科學、生物科學三個大項的比賽,4人獲金獎,4人獲銀獎,3人獲銅獎,團體賽獲二等獎;李若琳同學榮獲全國“十佳選手”稱號;海口小學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體驗活動示范學校”,并獲“優秀組織獎”;饒東懷老師獲優秀輔導老師獎,現在科技教育成為該校的名片。
大富小學的管樂園春風得意——管樂團不斷發展壯大,到2014年擴大到80人,現今超百人。管樂樂器配套108件。管樂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獲得過省、市、區級別的不少榮譽,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管樂教育與演奏專家的好評;在禪城區第十二屆中小學運動會開幕式暨陽光體育嘉年華的開幕式現場進行迎賓展演,展現出學校管樂團訓練有素、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大富小學的管樂課程開發帶動了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全面提升了辦學質量,成為禪城區首批優質學校。
(三)師資資源共享,實現聯動提升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互通、互訪、互學必不可少。于是啟動了共同體師資交流計劃,首批交流的是把中心小學的語文骨干教師、體育骨干教師分別交流到海口小學、下朗小學、大富小學。海口、下朗、大富小學也分別派出語文、體育科共三位骨干教師到張槎中心小學工作。三位老師在張槎中心小學走進“龍獅”特色文化,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經驗,從課程綱要的撰寫、教學內容的確立、教材的編寫等一一研究。由于三位老師初來乍到,對于這些比較陌生,中心小學特意讓一批在課程開發方面有經驗的教師與他們進行結對,手把手地指導他們。使這三位老師較快熟悉了校本課程的門道,并積極地參與其中。一個學期過去了,三位交流老師已經融入了中心小學的龍獅文化,積極參與每天的大課間龍獅操輔導,在龍獅社團輔導活動也能得心應手。
除了骨干交流,楊翠名校長工作室還推進“請進來,走出去”的短時交流。一方面,把各校的骨干老師請進中心校園,觀摩學校龍獅大課間、參與龍獅制作、走進課堂參與社團輔導活動等,讓老師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把中心優秀的經驗和做法帶回學校,同時也提出改進建議,為張槎中心小學龍獅課程的進一步完善出謀劃策。另一方面,中心小學派出骨干老師分別到下朗、大富、海口小學,走進課堂進行教學,和該學校的老師一起參與業務學習,分享中心小學的課程開發經驗,并與各校老師一起進行科技、體藝、管樂等課程的開發活動,在共同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以上活動,強化了教師們的科研意識,提升了課程開發能力。
在楊翠名校長工作室的帶動下,四校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突破性發展,均成為佛山市禪城區優質學校,有效促進了張槎街道西南部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全國名師工作室《成長的足跡》一書中以《龍獅精神耀中心,唱響春天新故事》介紹了楊翠名校長工作室領銜的四校共同體發展的感人故事。由于教育成效顯著,張槎中心小學成為近悅遠來的“培訓基地”,受到多方的好評。
三、自我超越,美美與共
幾年來,楊翠名校長工作室的建設,實現了成為校長成長與發展平臺的初心,贏得了好評。工作室開設至今,先后迎來了五十多個區內外的教育考察團。中心小學作為楊翠名校長工作室的所在地,接待了三十多批省內外小學校長培訓班到校跟崗學習,舉辦近30次座談會、25場次推進會、現場會、交流會。工作室骨干成員舉行共同體層面的交流課、公開課和研討課40節,征集優質課例和教學設計各160件、優秀論文200多篇;組織到省內各地跨校研討和送課30節。工作室全體成員實現了自我超越,走向共贏。大富小學曾宗平校長,在禪城區教育局召開優質學校創建和評估工作總結會上,介紹了參加優質學校評估的工作經驗和體會,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而工作室領銜人楊翠校長及領導的學校,更形成了鮮明的治校風格和辦學特色。工作室成員共有40多篇論文在全國、省、市發表,楊翠校長成為禪城區小學第一位正高級教師,有5人晉升為副高職稱,2人成為區名校長及培養對象,9人成長為禪城區名教師,10人成為區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楊翠成為全國中小學十佳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楊友歡成為全國優秀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2016年11月5日——7日在成都舉辦的“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發展論壇暨全國中小學優質課堂與發展實踐成果展示現場會”上楊翠名校長工作團隊作“在課改弄潮歷練中共同成長”主題交流發言,獲得大會一致好評。2017年9月在內蒙古舉行的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創新與發展聯盟首屆年會暨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發展論壇活動中,經組委會專家評審組審定,推薦楊翠名校長室的研究成果《課改路上且行且思》,在全國優秀名師工作室發展建設經驗成果交流環節進行示范展示,并被評為本節大會優質成果創新獎。
古人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校長的成長同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吐納的過程。有了校長的成長才有高品質的教育,實踐證明,校長工作室是加速校長成長的平臺。今后,在工作室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我們將一路同行,播種希望,耕耘夢想,靜靜地享受教育陽光,讓幸福溢滿每一個校園!
(作者單位:佛山市禪城區張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