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一、背景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掌握語文知識,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言文字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能力,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文字的應用包括鼓勵小學生們活學活用,使用語文課堂上學到的句型詞匯進行對話;也可以是拓展閱讀氛圍,開展寫作訓練。立足于教材,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組織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應用活動,不斷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本文探討了小學低年級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開展策略,以期為提升語文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的小學學業競爭壓力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重視課堂語文知識的教學,甚至只是要求語文成績,忽視了小學生自主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很多小孩背誦唐詩宋詞朗朗上口,但和陌生人交談時卻語無倫次,結結巴巴。遇到一個新的場景,很難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背誦課文很流利,自己動筆寫作文卻下筆困難。造成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既可以歸結于小學生自身語言天賦或表達能力有限,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語言文字應用為核心的課程沒有在閱讀教育中體現,難以培養出小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三、立足教材,開拓視野
在小學語文課上,語言文字不僅僅只是用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強化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際上,口語表達能力和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一)立足教材,奠定語言文字基本功
人常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厚積”,才能有“下筆如有神”的底氣。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尤其是寫作是需要積累的,包括閱讀背誦和模仿范文,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語言表達技巧后,學生在寫作表達方面才能穩步提高。在課內課外,我們牽手孩子,識字讀詞,閱讀背誦,積淀語言,并適時引導使用,達到句型活學活用的目的。
1.立足教材,積累字詞
識字是低年級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低年級識字量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他們學得快,忘得快,復習鞏固必不可少。學完一課,復習一課。學完一個單元后,進行生字、詞語的歸類、整理。課堂中,常常開展“大火車”等各種形式的檢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時,我們也進行小朋友喜愛的詞串訓練,拓展延伸。
2.立足教材,熟練句式
有了字詞的積累,孩子們還需要知道如何組織詞匯,才能順利寫作。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提供基本句式作為樣本,讓學生練習寫作。最初可以采取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寫作完整的一句話,再連句成段,逐步推進。
通過句型的練習,大部分小朋友就能有意識地用上句式表達:大猩猩在教室里擦桌子,小青蛙在家里折紙。從簡單到復雜,從單句到一段話,學生易說樂說。語言表達能力在句式訓練中提高了。
在學習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七課《狐假虎威》這一課時,閱讀課結束后,我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只狐貍和老虎,有說狐貍聰明和老虎愚蠢的,還有說狐貍狡猾和老虎膽小的。學生們用自己所理解掌握的詞語來概括閱讀材料的核心思想和主題,是應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很好一次實踐。
(二)通過寫作訓練提高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在掌握一定的詞語和識字后,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可以開展寫話訓練,在寫話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夠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文字知識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寫話也是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不僅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還要能做到活學活用,發揮主觀創造性和想象力,才能寫出構思新穎,語句通順的文章。
(三)“多彩”活動——能說會道漸展現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小朋友的生活面很窄,寫作素材也很有限,語言應用能力也不夠全面。因此,教師要做一座溝通的橋,引生活的活水引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內外生活巧妙開展寫作訓練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總結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世上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我們就可以利用“故事窗口”,讓孩子說起來。比起人教版,部編版教材中的插圖更受孩子歡迎。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資源。一上習作訓練課時,我就帶著孩子們看插圖一句句地編故事,孩子們興致盎然。從“扶”到“放”,孩子們慢慢地能自己像模像樣編故事給家長聽。故事性強的課文,我要求孩子們復寫課文內容。如一上《小蝸牛》一文,句式相似,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結合插圖進行簡要復述,積累了語言知識,達到了運用語言的目的。
四、結論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小學生們的語言應用能力是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教師應積極貫徹以語言應用為核心的主題,鼓勵學生們活學活用,靈活使用課堂所學詞匯來豐富作文內容和表達方式。
(作者單位:諸暨市實驗小學城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