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楠 劉世清 章丞嫻 周健 毛曉燕 林琦

摘要:當今社會資源、人才向城市集中的趨勢使得教育不均衡問題凸顯,尤其在基礎教育方面,鄉村教育水平對比城市較落后,存在教學質量缺乏保障、教學資源分布不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弱,以及師生與家長信息意識薄弱等問題。文章主要通過研究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城鄉師生及家長的思想觀念等制約因素,利用更具針對性的“互聯網+教育”手段,提出資源共享平臺,線上培訓教育,同步課堂等措施,構建“‘互聯網+教育’城鄉聯動均衡發展模式”,為緩解城鄉基礎教育不均衡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基礎教育;城鄉均衡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行業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構建出全新的傳播模式,“信息化”勢在必行,教育行業也不例外。與大部分城市學校嘗試在線教學以進入“互聯網+教育”的全新階段不同,缺乏教育資源、教師能力有限等問題始終制約著農村“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如今,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基礎教育中比重越來越大,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核心突破口。文章對于教育事業信息化的時期如何均衡地發展城鄉基礎教育進行研究,以期在實踐中分析制約城鄉“互聯網+教育”發展的因素,并尋找到新的切入點,提出對策,以互聯網為中心點連接城鄉教育,構建“互聯網+教育”城鄉聯動以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模式,為城鄉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以接近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目標。
一、農村基礎教育落后的原因
當前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進仍存在著城市基礎教育與農村基礎教育失衡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農村教學質量不高[1]。在基礎教育中,農村學校由于教學資源、師資力量以及教育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制約,使得其發展更加落后于城市。
1 教學資源缺乏
農村地區的教學資源缺乏導致其基礎教育的落后。信息化時代下,多數城市學校都建立了校內教學資源網站和校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但農村地區受經濟水平限制,沒有充足的資金購置教學設備,也無能力建設校內的教學資源網站和從城市學校獲取教學資源,導致農村教學資源呈現缺乏狀態[2]。且農村學校教學資源建設意識和信息化意識缺乏,教學資源沒有最大化應用,教學水平和質量出現提升緩慢甚至原地踏步的情況,逐漸落后于城市學校,脫離時代的進步與發展[3]。
2 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薄弱導致其基礎教育的落后。由于城市和農村的教學環境、工資待遇以及學校條件差距較大,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較為陳舊,教師的待遇不能達到教師的期望,使得多數教師不愿前往農村學校教學。同時,由于師資管理制度的偏差,農村教師的信息素養偏低,缺乏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信息化教學培訓較少,信息相對比較滯塞,其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能及時轉變,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3 教育思想落后
農村地區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后導致其基礎教育的落后。由于教育信息化普及度不同,加上農村家長的學歷不高,對信息化教學存在認知偏差,對信息化教學持懷疑態度,阻止學生拓展信息化學習,致使其教育與信息化時代脫軌。同時,農村學校多數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溝通困難,信息化意識不能很好地傳遞給家長,阻礙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拓展,影響學生素質的提高,難以達到全面發展的教學要求。因此,多方面教育思想觀念的落后是致使農村基礎教育水平落后,并造成城鄉之間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影響要素
以上分析可得,學生、教師、學校和家長是影響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四個主要要素。
1 學生——基礎教育主體
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接收者,城鄉基礎教育是否均衡能從城鄉學生之間的差異中直接體現出來,是不可忽視的要素[4]。同時,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教育是否能達到一定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生的主觀影響[5]。此外,學生自身素質也能影響教學效率,學生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邏輯思維等能力都影響著教學效果。
2 教師——基礎教育主導
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主導者,教師往往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著教育的實施權,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方式方法、思想觀念、能力素質都影響著教育的最終呈現效果。在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呈現的教學途徑與方式往往影響著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與方式。因此,教師的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影響著城鄉基礎教育的發展。
3 學?!A教育平臺
學校是教學活動進行的主要場所,學校教學資源的儲備和獲取影響著教學的進步和提高。在教育過程中,學校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和產出者,對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學校資源庫為教師教學提供教學資源,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資源互通,優質且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教育的發展提升,而教學資源的質量以及對其的把握、利用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的質量和發展。在城鄉經濟差異下,基礎教育的資源也顯現出了差異,農村地區的校園建設明顯呈現不足。
4 家長——基礎教育協助者
家庭是學生的另一個教育場所,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學生本身,而學生個體又長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和諸多要求,都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信息化時代,家長對信息化學習的思想觀念也影響著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需要家長、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影響。故增進家長、學校、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三者之間對信息化學習的認識了解,形成家校師生的一體化,是城鄉基礎教育得以均衡化的重要條件。
三、構建“互聯網+教育”城鄉聯動均衡發展模式
從以上各要素的分析來看,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是由多方面的制約因素造成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要素之間產生的問題,才能構建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模式。據此,本文提出“‘互聯網+教育’城鄉聯動均衡發展模式”,來為解決此問題提供參考。這一模式的內容如圖1所示:
1 城鄉互聯,實現資源均衡流通共享
(1) 校校聯手—構建資源共享平臺
通過互聯網,城鄉學校之間建立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或者多對多的聯動關系,構建資源共享、相互流通的平臺,將城市學校的資源傳輸到農村學校,以緩解農村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短缺、城鄉教學資源不平衡等重大問題[6]。一定情況下,農村學校也可以將其特色的教學資源與城市學校共享,實現合作共贏。教師之間能夠就教學問題展開交流,充分提高資源利用率,分享教學經驗、鍛煉教學能力;學生之間能夠通過結伴學習,拓展學習途徑,感受多樣化學習方式。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共享平臺建立起了城鄉學校溝通交流的渠道,城鄉學校能夠就教學管理、教學理念等這些“隱形資源”進行實時交流,取長補短,互相借鑒[7]。對于城鄉學校存在的共同問題,運用集體智慧予以解決;對個別存在的突出問題,互相借鑒合理的管理模式與方法,結對互助解決難題。
(2) 師師合作—開展城鄉同步課堂
同步課堂是指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之下,利用網絡平臺使城市課堂、師生與農村相互連接,形成課堂中的實時互動交流的教學形式[8]。城市教師在鞏固自身的基礎上,對農村教師進行引導,使其掌握新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農村課堂的教學方式,也使雙方在彼此交流之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另外,同步課堂的開展還緩解了目前存在的兩大問題。第一,傳統網絡教學由于授課教師非在線從而難以實現師生的實時互動,同步課堂的開展使農村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并收到及時反饋[9]。第二,同步課堂的開展使教師身在城市也能夠為農村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真正實現優質師資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
2 家校師生,落實自身均衡發展
(1) 家校溝通—轉變教育固有觀念
調查發現,城市與農村的家長都存在著“與互聯網掛鉤的都會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這一固有觀念,部分農村家長信息意識缺失,反對學生利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針對以上兩種情況,城鄉聯動均衡發展模式提出兩點方案。
① 建立城鄉家長信息化學習正確認知
城市學校通過組織開展信息化主題家長會,向家長普及信息化教學方法,建立起家長對于信息化學習的正確認知。從在線家校溝通到布置在線作業等方面逐步開展信息化任務,讓家長體會到信息化教學的便利性與效率性,從而慢慢轉變家長心中的傳統教育觀念。
② 培養農村家長信息化意識
由于缺少基本的信息化設備,農村學生家長缺乏信息化學習的概念,通過家校溝通(如傳統的家訪、家長會等,有條件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電話或其他線上溝通方式)為農村家長培養信息化學習的意識,在政府積極為農村籌備信息化基礎設備的同時,為農村家長的信息化意識打下基礎。
(2) 師校培訓—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在信息時代,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對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有很大的影響[10]。教學資源的交流、同步課堂的開展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可見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是利用好信息化開展教學的前提。據調查,湖州地區只有較少部分教師進行過相關培訓,而大部分教師都缺少機會與平臺參與相關培訓。
因此,學校應利用假期等時間開展相關的培訓,給教師提供集中培訓和學習的機會[11];教師應增強終身學習的意識,把握學習機會,提高自身信息素養?;ヂ摼W在城鄉學校與教師之間建立起共同培訓的橋梁,尤其是要改變農村教師信息素養較為薄弱的情況;同時,促進城鄉教師的溝通,交流學習心得,實現城鄉教師之間培訓學習機會的均等,使城鄉教師齊頭并進,共同提升信息素養,從而共同提高教學的效率、效果與效益。
(3) 學生中心—家校師三位一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工作都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最終通過學生來得到價值實現。據調查,大部分城市學校的師生之間能夠更多地聯系交流,實現資源流通,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意識;家長也能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促成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農村由于學校基礎設備以及家長經濟條件的制約,農村的家校師三位一體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在政府積極為農村籌備信息化基礎設備的情況下,城鄉聯動均衡發展模式能夠使家長和學生、學校和學生、老師和學生跨越空間的距離進行溝通,從而落實好家校師三位一體。在城市和農村本身的一體化基礎下,城鄉之間再加以溝通交流并選擇合適自身發展的方式,能夠減小城鄉基礎教育的差距,以加快城鄉基礎教育各方面均衡發展。
四、結論
要均衡城鄉基礎教育,不但需要城市帶著農村跑,更需要城市與農村本身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提升。在做好家校溝通、師校培訓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以“互聯網+”教育為橋梁,構建“互聯網+教育”城鄉聯動模式并將其運用到基礎教育中。模式的實踐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的重視,相互交流協商,以出臺具體而適合的措施。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政府要完善農村學校經濟支持的具體政策,做好每一步督查工作,確保學校實行“互聯網+教育”過程中的設施設備等硬件齊全;城鄉學校間建立溝通的平臺,相互交流、共享教學資源;城鄉教師要加強之間的協調合作,共享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訓,增強自身信息化教學素質水平;家長、學生更要全力配合學校要求。通過多方的協作,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城鄉之間的聯動模式,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9]王繼新,施楓,吳秀圓.“互聯網+”教學點:新城鎮化進程中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6(01):86-94.
[2]杜繼艷.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進程的現狀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21):63-64.
[3]雷勵華.教育信息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內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2):38-44.
[4][7]王繼新,吳秀圓,翟亞娟.共同體視域下的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3):12-17.
[5]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對信息化教學本質的再認識[J].現代教育技術.2013.3.15:26-30.
[6]侯偉宏.信息化技術教育促推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探索[J].現代信息科技,2019,3(20):182-183.
[8]王成端,顧玉林(2006).同步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7-100.
[10]顏加珍.教育信息化時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師的應對思考[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2-30 :23-27.
[11]李鴻忠.轉變教師職業角色,促進互聯網+教育發展[J].學周刊,2019(23):192.
1.湖州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