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尤為突出,因此,對入學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顯得極為重要。本論文運用個體輔導方法,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新生為例,證明個體輔導的重要性,解釋了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一、背景調查
王某是大一新生,出生于山西某農村。脾氣溫和、性情憨厚,不善于與人交流,交流時易緊張,喜歡習慣性低頭,目光飄忽愛躲閃,注意力不集中,人際相處模式被動。面容上表現出憔悴,入學來經常失眠,偶爾存在焦躁不安或抑郁的情緒。成長過程中不太善于交際,較孤獨。大學生入學心理普測結果:紅橙二。
二、主要表現和求助學生陳述:
1.表現:在咨詢過程中學生身體緊張,一直低頭眼神飄忽,不敢同咨詢師接觸,且有搓手、晃腿等表現的防御行為。2.陳述:學生坦誠自身性格內向且存在自卑的心理,并表示自身最近失眠休息不好,情緒容易低落。3.問題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與學生交談了解到,其存在一些家庭問題。小時候,父母常常吵架,摔東西等,致使該生在家里會感到恐懼、喪失基本的安全感,逐漸自我封閉,性格略顯木訥。上學后,學習不出色又遭母親打罵,在校期間由于性格內向孤僻,沒有交心朋友,甚至有時被同學捉弄和孤立。中學、高中期間也無大的改善,由于其母親對其學業的看重,對該學生施加壓力過多,學生常常失眠、情緒不穩定。不久前的高考失利,對該生打擊很大,學生會常常內疚,壓力過多,對剛步入的大學生活和未來感到非常迷茫,焦慮。4.求助原因:學生表示想在大學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性格上外向一些,對大學生活跟未來都不那么迷茫,但是不得其法。
三、輔導員觀察了解到的情況
從開學同該生接觸,其個性內向,不太愿意主動同他人交談,不善于合作,常常把自己置身于被動關系中,但做事踏實肯干,性格善良質樸。從其他同學口中了解到,該生常常獨自一人,也不主動跟班級同學打招呼,做事雖然熱情但不愿跟他人合作,參加團體互動游戲,也沒法融入其中。詢問其父母了解到,該生一直話很少,喜歡宅在家里不出去,也不太主動與人交流。
四、評估
求助者目前狀態的評估
生理上:20歲處于青春期,夜晚常常失眠。與人交流時身體緊張,目光不愿對視他人,坐立不安,精神恍惚。有搓手、晃腿等表現緊張的行為。人際相處模式比較被動。
心理上:主要存在自卑,輕度自閉、有輕度抑郁傾向,注意力不能集中,緊張,焦慮,煩躁不安,內心渴望與人交流,渴望展現自我,但受家庭影響,不敢邁出一步,故煩惱痛苦。
生活表現:⑴夜晚失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月考成績不及格。⑵家庭方面,父母僅關注其學業成績。⑶同班同學感覺他較為孤僻,不愿意和同學一起玩耍。
五、個體輔導目標的制定
1.讓該生減輕自身以及外界所帶來的壓力,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與認識大學生活,減輕該生焦慮感和對未來生活的彷徨感,幫助該生充分認識自己并減少因自身因素所帶來的自卑、抑郁等負面情感。2.最終目標是能讓該生改善因內向的性格所導致的不利行為導向,可以同外界大膽交流,且敢于表達自身想法和情感。3.近期目標是通過接觸和交流,指導學生減輕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學生了解和規劃大學生活,緩解其焦慮情緒。開展班級活動并輔助該生融入集體,給予其充分的信心,鼓勵其主動發言,表達自身想法。4.長遠目標是通過學生父母以及其他同學的共同幫助下,緩解其因自卑帶來的抑郁情緒,改善其人際關系,讓學生能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和未來。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確定輔導目標如下:1.主要輔導方法與適用原理:會談、合理情緒療法。過程為:充分溝通后了解自卑產生的原因,剔除消極的預期,提高自我接納的能力,改變生活習慣,重振信心面對未來。2.具體方案的實施:與求助者多聊天,多聽傾訴,給予信心,鼓勵該生參與班級集體活動,以及表達自身想法。減弱由內向帶來的行為抵觸,通過此減少學生因自身家庭問題所帶來的自卑感和因高考失利所帶來的抑郁情緒,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除舊的觀念,樹立積極的新觀念,有助于學生消除負面情緒,積極面對生活。
六、輔導過程
關于輔導階段的劃分大致分為三步:1.建立咨詢關系階段,以及診斷評估;從學生的現狀進行詢問,尊重求助者,并且表達出真誠和同感。有足夠的耐心傾聽求助者的心聲,消除求助者的緊張感,和求助者建立一定的信任關系。對求助者的現狀作出初步的診斷,以及給出初步的建議。策劃團日活動、鼓勵其積極參加。和求助者宿友,同學溝通,多與該生交流,可以約他一起吃飯,一起學習和玩耍。2.心理幫助階段;在團日活動中的唱歌表現大為贊許,樹立求助者自信心。鼓勵其參加校園辯論賽,并報名“綠野”的唱歌、舞蹈的社團。電話聯系其家長,告訴家長學生在校團活動中表現優異,并且上課認真,得到老師的表揚。3.結束與鞏固階段。放大求助者特長,告訴其社團人如何贊賞他,協助消除緊張情緒,緩解壓力。成立學習小組,將其納入其中,小組成員共同進步。對上幾次的成果予以肯定,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對其父母進行溝通,了解學生達到的成就,以及在校動態,明確努力方向。
七、個體輔導效果評估
1.求助學生自身評估:覺得自身變化大,失眠現象明顯消失,自身的自卑感和負面情緒都有不等程度的下降,現在更愿意加入集體且更樂于表達自己想法,對自己有了明確定位以及對以后發展方向有了深刻認識。2.輔導員評估:學生變化明顯,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有明顯的減弱,處事更加積極,通過社團的教學使其有足夠的自信心,學習更加專注,人際關系也有一定改善。3.父母以及同學評估:變得更加開朗,更愿意集體活動了,也愿意分享想法和感情了,感覺人變得更樂觀了。
參考文獻:
[1]傅芳編.在大學新生抑郁情緒干預中嘗試閱讀療法的研究.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M.2011.6.
作者簡介:王冠,1992.11,男,漢族,江蘇淮安,研究生,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江蘇省蘇州市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