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麗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用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目標。在新課標深入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定程度阻礙著新課標的推進步伐,很多問題都難以克服。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產生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為了有效改善這一現狀,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注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積極鉆研新型的教學方法,及時變更教學觀念,制定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案。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及重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是國家德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具有極強的教育性、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道德與法治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為核心。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實施中必須全面落實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要求,其中包括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修養、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習慣,又包括學生的對社會事物、社會現象以及對民族、國家、環境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等,以幫助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公共道德修養的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由第三部分基礎內容構成,分別是法制觀念、健康生活以及道德品質,這些內容的設置依據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宗旨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能夠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進行正確的認知,從而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二)學生的年齡特征
道德與法治,主要是以立德樹人為基礎展開教學活動的一門課程。小學階段,正是其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思想依舊還未走出蒙昧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教學重點是學生懂得“德”與“法”,也就是引導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使相關的觀念能夠在學生心中生長開花,并形成一種正確的道德和法律意識。這就需要教師抓住小學階段這一重要時期,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接下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順利推進做好鋪墊。
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為了更好的推進新課改,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小學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根本要求。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緊跟新課改步伐,嘗試和創新新型的教學策略,全力以赴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采用合作學習方式,開展高效課堂教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合作學習方法的應用,這不僅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度,還可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資源共享的目的。構建自由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更加高效。教師可以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合理組織案例教學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案例進行深入的研討和分析,為學生發表意見創造機會,并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學習。
例如,在執教《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一主題活動時,由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十分貼切,我先列舉生活的案例,如家中、車內放置滅火器的必要性,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最后每組推選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與匯報。然后我又補充兩個視頻,一個講述的是當發生火災時,沒有滅火器及時滅火的后果,另一個講述的是當發生火災,有滅火器第一時間完成滅火避免了人員傷亡的情況。視頻觀看完畢后,我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兩個視頻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對比和深思,深刻感受安放滅火器的必要性,并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能使緊張的課堂氛圍得到緩解,還能一定程度提高學生參與度,點燃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對安全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二)情境體驗化教學,加深學生學習感悟
《課標》中,其課程性質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不一樣的情境,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情景劇等形式,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認識到在社會和生活中道德與法治存在的重要意義。例如,在執教《安全記心上》時,我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公交車內的情境,司機、小偷和便衣警察的角色各需要一名學生扮演,多名學生對乘客角色進行扮。在所構建的情境中,“小偷”成功竊取到“乘客”的手機,正洋洋得意的時候,被埋伏多時的“便衣警察”抓住,“小偷”最終被繩之以法。結束情境教學之后,我抓住時機拋磚引玉,告知學生偷竊屬于違法犯罪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并立紛紛舉手表達心愿:一定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人。
(三)強化社會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組織多樣化的活動,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條件,讓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學會約束自己,同時養成規范化的行為。例如,在執教《讓我自己來整理》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親手整理自己的桌子,并認真打掃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和體驗衛生的打掃,并從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樂趣,老師隨即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們,隨著樂趣維持時間的逐漸增加,就更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此,我每周定期組織學生整理自己的房間,從而使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得以長久的維持,伴隨終身。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礎課程。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科宗旨和學生年齡特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學習方法,提高教學的效率,創設相關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組織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碧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作業設計路徑探索[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68+87.
[2]劉艷紅.與時代同步唱響德育主旋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22):228.
[3]王清芬.生命教育視角下小學中段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研究[D].洛陽師范學院,2021.793A0A46-5FEA-4FB8-8F97-F0B7693E2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