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并清楚農技推廣、基層農戶科技利用孱弱的問題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小農業已經稍有起色,但稍微關心數據就會知道每年各作物產值平均72%都會被內部消耗,甚至很多作物還要靠進口,作為農業大國,其實這樣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我國農業的未來勢必要在推廣統一基層農戶規模化種植上走出艱難一。
關鍵詞: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存在的問題;解決措施
0 引言
從一九九五年農業部成立農技推廣,到兩千年我國第一次提出三農問題,再到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可以看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并清楚農技推廣、基層農戶科技利用孱弱的問題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小農業已經稍有起色,但稍微關心數據就會知道每年各作物產值平均72%都會被內部消耗,甚至很多作物還要靠進口,作為農業大國,其實這樣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我國農業的未來勢必要在推廣統一基層農戶規模化種植上走出艱難一步。
1 未來農業的發展
近兩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公眾和學術界都很關心,或者說很擔心我國農業的未來。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必須在國民口糧絕對保證的前提下,利用好土地資源和全球的市場,而這也涉及到我國現階段農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規模化統一管理的推廣與科技化效率的結合。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均糧食擁有量已經達到475kg,而全球77億人平均糧食擁有量為351kg。從這點來講,實際上我國農業總體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改革開放是從三農開始的,但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最落后的還是三農,農產品進入市場是低水平上的商品流通。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包括城鄉差距大、農民收入低等。農作物從生產到進入市場的產業鏈各個環節不能很好銜接。
在農業產業方面,我國原本具有資源優勢的產業還未做強,這一點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我國是很多重要花卉、果樹的原產地,有豐富的遺傳資源,但沒有很好的利用。
我國的茶產業就是典型,我國作為茶葉的原產地,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是全球第一,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球60%和40%。然而中國茶葉產業僅僅是做大,還沒有做強。我國的茶葉百強企業產值總和幾年前還不足163億元,收益總和不如一個不生產茶葉的英國立頓,最直觀的可以想一下耳熟能詳的茶品牌,無一是國有品牌,數據顯示說明茶產業尚未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
農業要放在大農業的范圍來考慮,即從農林牧副漁的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是一個整體,是相輔相成的。我國自然環境種類多樣,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農業發展模式。東北土地面積大,可以像美國那樣發展大農業,但是個體很難解決凍害低溫;西南山區連片土地少,但是溫度濕度和周邊設施有利于很多作物的要求,所以西南山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展小規模農業經營,這兩大地區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跨領域融合的前提,化零為整,規模化管理的重要性。
農業生產模式的確立需要結合科學家的工作,但同時,農業經濟學家在這方面有很大的責任,他們應該更多地考慮未來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業怎樣發展。這對提高我國農業潛力、增加農民收入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2 未來的農業和工業很可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共同體
合成生物學把植物中的基因轉移到微生物中去,用來生產某些特定的物質。這有可能完全改變當前某些農作物的生產方式。比如我國東北名貴中藥材人參,人參皂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人參皂苷有300多種。通過大量的提純和化學分析,科學家發現大概有五六種人參皂苷真正發揮生理功能,有的能提高免疫力,有的有消炎作用。但傳統的從人參中提純的方法能夠得到的這類稀有人參皂苷很少。新的思路就是弄清楚相關的稀有成分的基因,轉到微生物中去用發酵來生產,從而大幅度提高人參稀有成分的含量,這就需要科學和工業的支持,而這其中信息技術的研究是重中之重,中國科技工作者要思考未來農業科技如何與現代科學技術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有了科學的支持和國家的人才培養,我國的農業產業鏈才走上正軌。
目前我國大農業的出路在效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不能跳躍:第一個階段,化零為整規模化,將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實現標準化的操作,這樣能夠提升效率,每一批產品都能符合高標準。沒有規模化,效率不可能提升;第二個階段,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而不是生產出來了以后再考慮銷售,同時產業鏈要縮短;第三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應該由國家介入將科技手段實際運用到生產,普及管理、產品生產轉運、和技術使用。第四,產業金融的對接,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有生產的組織、規劃和服務者參與,使這個過程變得完整,從而科學的、效率的加速它的發展。這種生產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進行生產的,種植-生產-加工最后由產業鏈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工業產品甚至可以直接可以通過配送,到各個市場與消費者的手中,整個產業鏈條是貫通的,這就是產業化。
3 我國農業發展的幾個障礙因素
首先就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分兩種,一種是公有制,公有制可以達到規模效益;另一種是私有制,私有制產權比較明晰。目前中國現在土地制度是土地是國家的,但是由私人來承包,產生了“耕地悲劇”,即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土壤修復等投入只是技術上的延緩或者暫時的改變,但整個長期趨勢無法改變。因為農民會認為土地是國家的,自己作為長期的“租戶”,沒有必要幫助房東“修房子”。農民只會有意無意的在承包期內盡可能地利用土地價值,這種制度不改變很難實現規模化的高標準農業產業鏈。
其次是土地成本的核算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中國目前土地承擔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作為正常的生產資料,在正常估值范圍內;第二,作為國家對農民的一種補償機制,補償過去這么多年通過征收公糧,甚至農業稅等給農民造成的負擔,補償的這部分很難估量價值;第三,農民的最后保障。有一種投機心理存在,未來農民的土地也許能夠升值。
最后就是種植成本高的問題,中國種植的成本高于南美兩倍,這是因為在中國,耕地不是純粹按照生產資料的正常估值來進行評估的,流轉成本也非常高,規模化程度很低,科技力量孱弱,沒有規模化,很多科技手段就難以施展。正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中國現在整個農業生產不是產量的問題,是效率問題,是規模化問題,還有一個成本的問題。
效率是因為自動化程度不夠,我們現在比較中美之間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差得最大的是土地成本,第二是勞動力成本,第三是農資成本。再加上我們的農產品質量差強人意,所以整個農業生產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去掉內部消耗的部分,其實我國目前農業優勢并不明顯,推廣發展農業全產業鏈、規模化統一生產管理才是第一步。因地而異,不同地區向農戶推廣的內容實用性是必須具備的,例如在東北地區,今年五月中旬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傳達行動,計劃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就是極大的利國利民的舉措,保護了土地的同時統一了地區的農戶,這會使往后的原本個體農戶無法解決的氣溫回升早、回升快,清雪扣棚工作和凍害問題得以解決,且規模化一旦形成并成為常態收益是遠不止于此的。
最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是十分重要的,解決農業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關鍵,不僅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農業技術能否得到良好推廣,直接決定了基層農業是否能夠健康、順利發展,也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和要求。要規模化管理就要有效推廣并拉攏推動基層農業,但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不夠完善。第一,農業技術推廣是有效推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所以農技推廣體系必順適應國家農業發展的大勢,隨新形勢、新要求的變化而改變和完善,必須創新和優化。當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不太完善,比如:掌握著新品種、新技術的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化企業等主體與農技推廣人員、農戶和農業部門沒有或缺少聯系,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第二,無論是農技推廣人員還是農戶,素質都亟待提高。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稀缺,無法適應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大部分農技推廣人員,一畢業就被招聘到工作崗位上,缺少真正的實踐能力和實際技術,只擅長于專業知識的書面表達和運用。更多的是,由于基層基礎條件、待遇都無法和城市相比,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中來,造成基層農技推廣人才斷檔,后續無人。部分有經驗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又年齡偏大,各方面工作往往力不從心。同時,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年輕人逐年減少,留在農村的多是學歷較低且不懂科學的老年人,接受農業新技術的積極性和能力低,種糧積極性不高,種糧目的性和眼光不夠長遠,只是滿足于溫飽狀態。這些現狀,對于基層農技推廣造成很大的障礙。從這個方面考慮,提高農戶和推廣人員學歷和專業技術,是國家農業領域的長期目標。第三,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較為單一,只有進行適當合理的創新,才能夠推動農業技術不斷發展。但是我國目前在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中,選取的是較為單一的推廣方式。事實上農業技術推廣中包含著多項工作內容,但是在實際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大部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為了避免麻煩和困難,選擇的推廣模式都是參照以前的舊例,千篇一律。不同的農業技術手段有著不同的功能性,本質上都有區別,在推廣手段上不能只選用單一的推廣手段。應當將農業技術發展的模式與涉及的服務對象加以結合進行整體考慮,將傳統的推廣模式進行創新與升級,推動農業技術的發展。第四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扶持力度較弱,國家的扶持力度對于一個項目或者一個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農業技術是否能夠得到良好的推廣,取決于國家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扶持力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國家的財政資金已經成為基層農技推廣的主要資金來源,對農業技術的推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這一資金投入方式過于單一,沒有發揮出涉農企業等實體對農業經濟的支持,致使新品種、新技術、新項目等不能得到充分的示范推廣,農民的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滿足,這些都制約著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
4 結語
國家的農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持,需要基層農戶有長遠眼光,更需要有我們推廣人員積極的推動和幫扶,所以后續工作中仍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推廣思路,為農戶的利益、為國家的發展,為早日實現國家農業的規模化盡推廣者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曾衍德.《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系列解讀之二 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助力質量興農[J].農村工作通訊,2019,747(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