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學明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友情在這一階段占據著重要位置,如何讓“朋友”這個平常的詞在學生心中掀起一點波瀾?為此,我們開展了“朋友日”活動。
學生用便利貼為自己的好朋友寫上祝福,同時設計一些造型小道具,如“我們是好朋友”“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好朋友一輩子”,學生可以邀請好朋友合影打卡。
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同學們積極參與,老師們也投入其中,各種打卡的照片傳播開來。如果僅僅是祝福、打卡層面,這項活動的課程意義遠沒有挖掘出來。
我趕緊找了心理老師商量,帶著發現的眼睛重新審視這次活動。
首先設計問卷對學生交友情況做調查,大多數學生有三五個朋友,屬于正常情況,但也發現有的學生竟然認為自己沒有朋友,這引起了心理老師的關注。而有的人不是不愿意交朋友,而是他們在交朋友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一旦有了朋友,他們把朋友看得比自己還珍貴。也有人因為家庭原因,處于極度自卑中,封閉自己,拒絕交朋友。
在學生的交友選擇中,我們設計了《西游記》中的4個人物形象,大多數同學選擇了孫悟空,幾乎沒有人選擇唐僧和沙僧,這反映出學生不喜歡嚴肅、沉悶的朋友,喜歡活潑、能力強的朋友。這次活動中,706班的李博超無意間成了學校的明星,“朋友日”這天,他被7個人邀請“打卡”——他喜歡籃球,對人熱心,自然成為同學心目中的朋友的理想人選。
繼而,我們讓學生選擇一名老師當朋友,學生的傾向非常明顯:成績好的學生,大都選擇考試學科教師;成績弱的學生,大都選擇非考試學科教師。這讓我們意識到,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必須把小學科教學放在同等位置,否則這一學生群體在學校就沒有了精神依托。數學老師劉瑛是學校公認的嚴厲教師,但他教學能力強,學生成績進步明顯,成為學生最想交往的朋友——這說明優秀的教師靠實力贏得了學生喜愛。
“朋友日”的出發點指向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初中學生來說,同伴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如果學生自認為沒有朋友,他在心理上一定是孤獨的。借助這次問卷,心理老師特別關注了那些沒有朋友和只有一個朋友的同學。
對于那些存在感低的同學,老師主動邀請他們來合影打卡,做他們的朋友;家長在朋友圈里沒有看到自己孩子和朋友的照片,打電話給老師,那些靦腆的孩子也被邀請出來拍了朋友照,舉著“我們是好朋友”的牌子合影,每個同學都笑得陽光燦爛。
學校十大辦學信念里面有一句話:同學和同事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們該如何讓學生理解“朋友”這個詞的內涵,如何幫助學生正確地結交朋友、與朋友相處?如何讓“朋友日”的活動產生持續的影響,發揮其教育作用?活動越深入的時候,我們越來越受到“朋友日”的課程價值。
于是,我們有了進一步的設計。
開展一場宣傳:搜集關于交友的故事和名言,讓學生對“朋友”的概念多一些理性認識,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
制作一份禮物:在不額外花錢的前提下,贈送朋友一份有創意的禮物,強化朋友之間的聯結。
拍攝一張照片:在今年的“朋友日”照一張合影,打印出來;以后每年的這個日子再照一張合影,感受時光的變化和友誼的成長。
制定一份時光計劃:朋友之間擬定一份承諾書,把學生時代的交往指向未來十年二十年,讓學生展望,讀哪所大學,從事什么工作,生活在哪座城市,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互相鼓舞,勵志成長。
“朋友日”的課程沒有結束,我們要讓“朋友日”成為一個有儀式感的校園節日。我們的思考也沒有結束,如何讓“朋友”在校園發揮出更大的教育力量,將成為我們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周小益